在1900年的時候當時的清王朝實際的掌權者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的名義,赫然對當時的西方列強美英法等十一國發動宣戰書,這也是著名的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的開端,而這也是我國曆史上最為恥辱的幾次事件之一,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之後,北京城可以說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當時的入侵者以搜捕義和團為藉口對北京城進行規模的掠奪,導致了我國大量文物,金銀流失海外,而且造成的人員死傷更是不計其數。
但是在八國聯軍尚未爆發的時候,清朝的一些重臣例如兩廣總督的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等等卻沒有奉詔參戰,反而與當時的列強簽訂了“東南互保”協議,而且這些沒有奉詔參戰的大臣之中還不乏滿人,就例如當時任廣東巡撫的滿族大臣德壽都不建議與這些列強開戰,所以此時任命為山東巡撫的袁世凱也沒有出兵勤王,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清朝重臣違背了當時慈禧太后的旨意呢?其實原因非常的簡單。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除了慈禧的狂妄自大有著巨大的關係,其實還跟當時清朝民間義和團有著巨大的關係,由於當時的朝廷想著“驅虎吞狼”的計策想透過義和團去打壓那些列強,所以當時的義和團在民間某些地方可以說是飛速的發展,而義和團的存在對那些在中華境內的外國人依然成為一種威脅,所以當時的列強為了維護自己在華的利益,便開始發兵圍剿義和團的存在,然而慈禧對這件事的態度可以說是異常的強硬,所以這才有那封向十一國宣戰的戰書,而且為了立威更是直接斬殺了當時兩名主和派的大臣
但是別看慈禧的態度如此強硬,但是這種強硬的態度並沒有持續太久的時間。六月底的時候態度可以說是非常的強硬要與世界諸國鬥爭,但是僅僅過了兩個月的時間到了八月的時候慈禧就基本上是誠服在八國聯軍的淫威之下說出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種國之恥辱的話來。
當然慈禧的轉變與清朝的兵敗也確實是分不開關係,不過清軍的失敗其實也是與裝備差距以及那些手握重兵的大臣們有著巨大的關係,例如在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慈禧就派人調遣袁世凱進京守衛北京,但是被袁世凱拒絕了而之後在天津淪陷的時候慈禧再一次命令袁世凱赴京,但是袁世凱僅僅只用了“東省防務日緊,兵力難分。”來搪塞慈禧,最後在迫於無奈的情況之下袁世凱才派往了一小支山東的舊兵(也就是沒有裝備現代化武器的部隊)前往北京,而自己的幾千新兵則按兵不動,同樣的其他的一些手握重兵的大臣們也都如同袁世凱一般。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在清朝末年的時候這些手握重兵的大臣們心中早都有了不一樣的想法,畢竟清朝在當時是個人都能夠感覺出來已經是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所以在這些大臣們心中早都有了各自想法,亂世之中如果想要好好的活著那麼手中的槍桿子才是最後的保障,而與當時的八國聯軍進行打仗無異於是對自己的一種損耗,非常不利於自己的地位。
而且即使慈禧戰勝了八國聯軍那麼自己肯定也是元氣大傷,所以對於那些手握重兵的地方大員們更是無計可施,畢竟自己還需要他們的守護,這一點從袁世凱身上可以看得明明白白,如果當時袁世凱真的聽從了慈禧的調令那麼下場想必也是非常的慘,畢竟當時裝備以及士兵的戰鬥素養實在是差距太大。
那麼當時的清朝就沒有一些忠臣了嗎?其實還是有不少的,在抵擋八國聯軍的戰鬥之中還是有不少的大臣選擇了與當時的列強進行了戰鬥例如聶士成、李秉衡、裕祿等人,但是這些人最後都戰死在了天津,所以對於梟雄袁世凱等心中有著自己小九九的人來說,為腐敗不堪的清朝拼上性命無異於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