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馨,又名劉一清,祖籍安徽。1915年出生於淮陰縣城。祖父是滿清的秀才。父親劉坎,國民黨陸軍大學畢業,曾擔任航校教官,代理縣長。母親曹雋卿,家庭婦女。劉惠馨排行第三,有兩個姐姐、三個弟弟、一個妹妹。1923年,劉惠馨在南京讀小學。1929年考入南京女子中學,各科成績優秀,其中外語、數學、物理最好,並多次獲得獎學金。1934年抱著工業救國的願望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工學院電機系,攻讀機械工程專業,成為該系招收的唯一女生。1935年投身“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她參加了黨的外圍組織——“學聯秘密小組”,在革命鬥爭的實踐中,逐步認識到不推翻蔣介石的反動政權,建立人民的政權,工業是救不了苦難的中國的,明確了只有跟著中國共產黨走,才能抗日救國,她開始接受共產主義。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正在大學讀書的劉惠馨和許多同學一樣,毅然放棄學業,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村工作服務團,深入南京曉莊農村一帶進行抗日宣傳活動。南京淪陷前夕,劉惠馨與同學馬識途一道撤離南京到武漢,正遇到中央大學武漢辦事處辦理學生到重慶復學登記,許多同學都去登記,前往重慶繼續學習。11月,她毅然放棄學業,和馬識途等一起,經董必武安排到黃安縣七里坪參加由方毅主持的黨訓班學習。經過七里坪黨訓班學習,劉惠馨才真正受到革命知識的初步教育,下決心拋棄知識分子的一切不切實際的幻想,願意到工農群眾中去開展革命工作。
1938年1月,七里坪黨訓班學習後,劉惠馨奉命到應城縣湯池,參加由陶鑄主持的農村合作人員訓練班學習,在這裡她學習了《抗日遊擊戰爭的問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合作委員會章程》、政治經濟學、社會發展史、農民運動等內容。2月,由余秋陽同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她由一個愛國青年,成長為一位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結業後,於4月在雍文濤同志帶領下,劉惠馨等38名學員到鄂西開展合作信貸工作,她和胡淑善、許鳴球等被分到鄂西南的建始縣,在農村合作社合作指導員合法身份掩護下,發動和組織群眾、發展和壯大黨的組織,但農村合作社是國民黨粉飾剝削、欺騙農民的合作運動,當地百姓深惡痛絕,而劉惠馨她們不利用國民黨辦的農村合作的名義開展工作,又難以在農村立足,由於她們沒有實際鬥爭的經驗,加之操之過急,還沒有紮下根子,就暴露了,不得不放棄所承擔的工作。透過這次工作失敗,她終於明白階級鬥爭是怎麼一回事,階級鬥爭只能是你死我活的鬥爭,這使得她在從事革命工作的道路上更加成熟。6月和胡淑善、李墨剛一起建立中共建始特支;8月建立了恩施縣第一個直屬黨小組,並任組長;11月調中共宜都縣委任書記,化名劉任文。
1939年5月,黨組織決定在蘇北發展游擊戰爭,劉惠馨因是淮陰人,報名獲准前往蘇北開展工作,行至河南谷城,因竹溝發生戰爭,交通受阻,她從谷城返回宜都,仍任縣委書記。在這段時間裡,她打扮成農村婦女,在農村奔走,每天在深山裡走動,風裡來、雨裡去,和農民同吃同住,一起勞動,同呼喚,共命運,得到了當地群眾的認可,黨的工作開展的有聲有色,黨組織得到較好的發展。10月,中共湘鄂西區黨委在松滋縣劉家場召開擴大會議,傳達南方局指示,決定將巴(東)、(秭)歸、興(山)工委改為縣委,劃歸恩施管轄,成立施巴特委,馬識途任書記,劉惠馨調任特委委員、民運部長兼特委秘書。在兩年的革命工作中,劉惠馨與馬識途產生了愛情,為便於掩護特委機關工作,組織批准劉惠馨與馬識途結婚,並要求她改扮成家庭婦女,從事特委機關工作。由於工作方式改變,讓她很苦惱,一時無法適應。經過幾天痛苦的思想鬥爭,她下定決心要適應新的工作崗位,於是在恩施郊區找好房子,把自己改扮成一個家庭婦女,每天買菜做飯、洗衣服、做針線活,不時還和左鄰右舍的家庭婦女交往,說些言不及義的閒話。只有晚上才能關起來門來讀一些馬列主義的著作。她把旺盛精力轉向研究地下工作方式方法,並組建交通站,編制密語密碼,收發秘密檔案,工作十分出色。
1940年3月,劉惠馨任特委地下交通員,赴重慶向中共南方局彙報和請示工作,並帶回中共中央重要檔案。其時,劉還兼任中共恩施縣委副書記、組織部長等職務,她雖懷有身孕,仍經常翻山越嶺到屯堡鎮第七女子高階中學做學運工作,屯堡鎮第七女子高階中學的地下黨組織和學生運動是劉惠馨直接領導的,這所學校國民黨的統治十分森嚴,把學生禁錮在兩人高的圍牆和木柵裡,與社會完全隔離起來,一切活動聽從校長的擺佈。在外人看來,這裡是一座修道院,在內部看來,完全是一座集中營。劉惠馨透過各種渠道,機智地深入到學校裡去開展工作。她送去大量的進步書刊,如:《紅軍長征故事》、《西行漫記》、《論持久戰爭》、《大眾哲學》、《第二國際和叛徒考茨基》等。同時建立秘密地下圖書室,吸引和教育進步青年,發展新黨員。特別是針對當局殘酷迫害進步青年學生的事實,進行罷課鬥爭,得到社會的同情與支援,迫使國民黨當局撤換校長,接受學生提出要到社會上活動等條件,鬥爭取得勝利。而劉惠馨每次都要往返近百里,因勞累過度,多次暈倒。同志們勸她注意休息時,她總是說:“說不定什麼時候會落入虎口,那就什麼事也做不成了,所以,我總想多做點事。”
1940年6月,宜昌淪陷之後,國民黨湖北省政府臨時遷到施恩,陳誠任國民黨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北省政府主席。“皖南事變”後,國民黨掀起第二次反攻浪潮,陳誠緊跟其後,在恩施加緊鎮壓共產黨人及進步人士。
8月,中共湘鄂西區黨委書記何功偉由宜昌撤抵恩施,劉惠馨由重慶陪同南方局代表錢瑛在恩施五峰山主持開會,宣佈撤銷“湘鄂西區黨委”,施巴特委改組成中共鄂西特委(省工委),何功偉任書記,馬識途任副書記,劉惠馨任特委婦女部長兼特委秘書,負責特委機關工作,和中共南方局交通聯絡工作。9月下旬,劉惠馨到重慶紅巖嘴向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彙報鄂西地下黨工作情況。12月,劉惠馨在五峰山的洋灣醫院生下一女孩。因處境險惡,她來不及赴川寄養女兒,也顧不得自身安危,按特委決議,立即採取緊急措施,疏散同志,隱蔽組織,為黨儲存了一批骨幹力量。因叛徒告密,1941年1月20日下午,劉惠馨與何功偉先後被國民黨特務逮捕。
1941年2月12日,劉惠馨被國民黨反動派從恩施南的鼓樓街16號押解到方家壩管理所,單獨關押在一間陰暗潮溼的小屋裡。以何功偉、劉惠馨為首的已暴露身份的共產黨員,身在國民黨的黑牢,卻置個人生死於度外,與國民黨特務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沒有暴露的同志則與特務巧妙周旋。他們在獄中互相關懷和鼓舞,秘密傳遞紙條,表白心志,激勵鬥志。何功偉關進方家壩管理所穀倉的第一天,就用絕食辦法取得了“開窗鬥爭”的勝利,使特務歸還了搜去的幾本英文讀本、英漢詞典、毛筆、鉛筆和紙,特別是讓看守長謝柏青答應了由何功偉出錢為正在哺乳的劉惠馨買湯喝的要求。25日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周恩來、組織部長孔原得知鄂西特委書記何功偉,婦女部長、秘書劉惠馨被捕,致電報告中央、並著手營教。
劉惠馨入獄時孩子還沒滿月。特務認為她是一個“女流之輩”,又是拖著孩子的母親,只要一硬壓,她就會垮。劉惠馨多次被拷打得血肉模糊,昏死過去。敵人仍一無所獲,便指使叛徒當面對證,假造何功偉的勸降信,妄圖使她變節。然而酷刑並未把她壓垮,反而使她更加堅定了,面對特務的審問和利誘、叛徒的勸降,劉惠馨始終態度安詳,旁若無人,一字不吐。特務們又殘酷地迫害她剛出生的女兒,企圖逼她屈服,可她寧肯犧牲女兒,也要保持革命氣節。在獄中,她透過進行絕食鬥爭,使敵人改善了“待遇”,機警、大膽地與何功偉取得了聯絡。當何功偉被隔離關押以後,她又擔當起獄中黨員的組織領導工作,巧妙宣傳何功偉編寫的革命氣節教育提綱。
當時,難友們都親切地稱劉惠馨為“劉姐”,並利用一切機會和她接觸,從她那裡獲得革命知識和資訊。管理所的廁所在院壩東側,原是房東的豬圈,下面是大糞窖,上面鋪木頭,廁所外面雖有槍兵監視,但有兩面短土牆可遮住視線。每當劉姐去解手時,女牢的“犯人們”都高喊要“解手”,以爭取和劉惠馨見面,交換情況。劉惠馨因為有孩子,看守們有時也放她出來洗尿片。那時,在管理所的側門外挖了一個水池,從山上引來一股泉水,難友們平時在池邊洗衣服可與劉惠馨相遇,互相問好。就在廁所裡、水池邊,劉惠馨和難友們透過遞條子,保持著聯絡,引導大家和反動派作鬥爭。她組織難友堅持學習,讀英語、學唱歌,抵制特務的“青訓”演講;鼓舞鬥志,穩定動搖分子;力圖組建獄中黨的支部,培養婦女入黨。平時,她注意考查、記錄黨員在獄中的表現,哪個動搖了,自首或背叛了,都託人秘密帶信給南方局,以確保黨的隊伍的純潔性。
1941年11月17日,國民黨把何功偉押回方家壩五道澗,把劉惠馨押到方家壩大田埡口的石灰窯內,分別秘密地殺害。何功偉、劉惠馨犧牲的噩耗傳到重慶,周恩來在南方局和八路軍辦事處的一次會議上,宣讀了何功偉的遺書和遺詩,並於1942年4月18日向中央書記處作了彙報。1942年6月13日,毛澤東致電周恩來,指示南方局為被國民黨殺害的鄂西特委書記何功偉、劉惠馨等人開追悼會。延安各界在八路軍大禮堂舉行何功偉、劉惠馨兩位同志追悼會,號召全黨和全體青年向他們學習。《解放日報》發表了《悼殉難者》的社論。中央組織部輓聯是:“為著階級為著民族殺身成仁;不死於敵而死於頑,悲憤曷極!” 徐特立同志的輓聯是:“革命青年只知有國,不願煮豆燃箕,讓步終當有限;反共分子強調對內,反而認友為敵,橫行竟到幾時?”中共中央青委的輓聯:“努力解放事業而遭殺害,乃整個民族創痛;堅持革命立場至於殉節,是全體青年楷模。”表達了全黨對烈士一生的高度讚揚和深切的懷念,參會者以何、劉兩位烈士為楷模,向他們學習,去完成烈士們未竟的事業。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政府於1952年將二位烈士的遺骨遷葬於五峰山烈士陵園,受到了恩施人民的紀念,在鄂西特委舊址的房屋中,儲存有“馬識途劉惠馨夫妻臥室”,劉惠馨、何功偉烈士就義地建有紀念碑。原方家壩村改為“何功偉村”,並建有兩位烈士紀念館。在恩施城,有以“惠馨”命名的小區。而遠在千里之外的家鄉——淮陰,人們也沒有忘記烈士的革命事蹟。在90年代編修的《淮陰縣誌》中,記載烈士的生平,緬懷其革命功績。
來源:淮陰區委黨史和地方誌研究室
網編: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