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孫武、伍子胥等人的支援下,吳軍上演了三戰入郢的神蹟,成就霸業。
可是,由於“不修其功”,吳最終退出了楚國。
對此,孫子本人似乎進行了一些反省。
隱患三戰入郢,堪稱神蹟。
不過,神蹟下,仍留有隱患。
1、楚實力尚存。
吳軍千里奔襲,連續大敗楚軍,但三次大勝,都是擊潰戰,楚軍雖遭重創,但有生力量尚強。
楚雖敗,但畢竟是立國數百年的大國,基礎雄厚。散落於各地的貴族,如果團結起來,實力仍十分強。
2、外交環境漸漸變化。
孫子一貫主張“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吳軍的奇蹟,正是在伐交勝利的基礎上展開的:戰前,吳與晉同盟,成功爭取到唐、蔡等小諸侯的支援,也爭取到齊、魯等國保持中立。
不過,對諸侯們來說,他們樂見吳打擊他們的老對手楚,但並不願意看到吳成為新霸主!
另一方面,吳越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吳的強盛,引起了越人的恐慌,他們正蓄勢待發,等待時機。
這些隱患,都是吳君臣必須面對、解決的。
暴行吳楚征戰數代人,彼此仇恨是不小的。因此,吳攻入郢都後,發起了瘋狂的報復。
首先是伍子胥,他重新定義了“復仇”。
伍子胥父兄都死於楚王斧鉞,自己背井離鄉,嚐盡人間苦澀,如今蒼天有眼,豈能放棄報復之機?
伍子胥掘開楚平王的墳墓,鞭屍三百!
伍子胥的行為,還只是與楚王的“私人恩怨”,而吳王君臣的行為,則是對所有楚人的侮辱了!
他們在郢大肆燒殺,搗毀楚國宗廟,將宗廟能搬走的都搬走,搬不走的“九龍之鐘”就砸毀,燒掉了楚國糧倉“高府”。
與此同時,為了侮辱楚國貴族,吳竟下令“以班處宮”!吳王自己住進楚王后宮,“盡妻其後宮”,而伍子胥、孫武等主要將領也進入楚大臣囊瓦、司馬戍之府,佔其財寶,霸佔其妻女。
暴行,使原先的小小隱患開始變成大危機!
形勢大變不修其功,使吳人的形勢嚴峻起來。
1、楚人堅決反抗。
楚人縱然不滿楚王,但又怎能容忍吳人如此羞辱呢?
於是,“各致其死”,紛紛起來反抗吳軍。
2、諸侯態度轉變。
吳人的暴行,讓諸侯也傻眼了!
以前覺得楚人野蠻,不守規矩,現在看來,吳人才是真的恐怖呀!
一些諸侯開始同情楚!
申包胥到秦痛哭七日,請來了秦軍。
不久,秦軍與散而復聚的楚軍集結到一起,開始了復楚戰爭。
3、暮氣。
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孫子兵法.軍爭篇》
當初,吳軍千里奔襲,連戰取勝,正是“朝氣銳”。
如今,吳軍在楚遷延近年,“暮氣以生”,已不復當年銳氣。
總爆發1、前線戰敗。
秦人的援軍,是兵車500輛。
此前,吳軍三戰破郢時,任何一戰的規模,都比這個數字大!
秦、楚聯軍的實力,原不是可以改變大局的。
可是,暮氣沉沉的吳軍卻連遭敗績。
當初所向無前的夫概,在沂、軍祥等地,連續敗績!
2、後背遭擊。
後方的越人,一直在等著吳人倒黴。
吳人在楚陷入僵局,給了越人機會。
越人不斷騷擾、進攻吳地。
3、後院起火。
夫概在沂敗給秦楚聯軍後,不敢去見闔閭,就回到了吳地,自立為王,發起反叛!
後院起火,這還了得?闔閭大驚,立刻率主力回吳,只留下孫武、伍子胥繼續在楚。
4、退出楚國。
吳軍入楚,本就是以少勝多,兵力並不佔優。
如今,吳軍主力撤出,實力更為羸弱了。
加之四面受敵的吳已軍心渙散、補給困難,伍子胥、孫武雖強,也難以持續。
最終,孫武、伍子胥退出了楚國。
凡戰勝攻取,不修其功者,兇。明曰費留。——《孫子兵法.火攻篇》
孫武、伍子胥,都是“大神”。
不過,所謂“大神”,只是更擅長把握規律而已。
違反規律,縱是孫武、伍子胥,也無力迴天。
《孫子兵法.火攻篇》指出:凡戰勝攻取,不修其功者,兇。明曰費留。
或許,這正是孫武自己對這段歷史的反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