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閱讀的書籍,讓我有點壓抑:書中講的許多例子,那悽慘的童年遭遇,實在讓人揪心;就連此書作者的人生經歷,也讓人唏噓不已。
是什麼樣的書,引起了我如此強烈的情感共鳴呢?
那就是《這不是你的錯——如何治癒童年創傷》,此書作者貝弗莉·恩格爾,是美國知名心理醫師、著名家庭與婚姻治療師、知名創傷治癒專家。她著有《道歉的力量》《尊重你的憤怒》等20多本關於情感創傷的圖書,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這本書,便是作者關於情感創傷系列書籍中的一本,探討的主題是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被羞恥感所折磨,如何直面自己的羞恥感,並找到解決它們的辦法。
作者之所以要寫這本書,是因為作者本人在童年時,不但長期受到母親的漠視,身心飽受折磨,並且還在童年時期受到了虐待。
在很長的時間裡,作者都被因童年遭遇帶來的內心羞恥感所折磨,以至於性格完全扭曲。在她終於能從童年陰影中慢慢走出來後,她明確了自己的使命——要探尋一條路,幫助自己和所有曾經遭受過童年虐待的人,走出童年羞恥感的陰影。
這是一本操作性很強的自愈手冊。書中告訴我們,如果你正遭受因童年創傷引發的羞恥感的折磨,本書將帶你踏上逐步克服羞恥感的旅程,它將教會你用一雙不同的眼睛看世界——一雙不被“我低人一等、殘缺不全、毫無價值、不值得被愛”等觀念矇蔽的眼睛。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包括:羞恥感與慈悲心、悲憫自愈專案、自我悲憫的五個練習。
一、羞恥感與慈悲心
1.羞恥感是如何產生的?
人在被虐待時會產生羞恥感,這是一種自然反應。
書中把童年受虐分為為兩種型別:
一種是情感受辱,包括語言虐待。例如孩子不斷地被批評、辱罵、貶低、輕視、侮辱、排斥和嘲諷,或者承受不合理的期望。
另一種是身體受辱,即身體遭受到暴力傷害,如毆打,性侵等。
作者自己,既遭遇情感的虐待,也遭受了身體的虐待,可謂禍不單行。
由童年受虐引起的羞恥感具有5個層面:
(1)由虐待本身以及感到自己無助無為帶來的羞恥感。
(2)孩子覺得自己辜負了父母或其他權威人物而產生的羞恥感。
(3)施虐者投射帶來的羞恥感。
(4)受虐經歷被曝光後帶來的羞恥感。
(5)為擺脫羞恥感而酗酒、自殘、虐待他人或採取其他破壞性手段造成的羞恥感。
遭受到童年虐待的人在成年後,會有很多負面的反應,例如:自我評價極低;陷入自我責怪的狀態中;沮喪、消極、攻擊他人;沉迷購物;變成工作狂;酗酒、吸毒等。
只有認清自己的行為和羞恥感之間的關聯,才有可能走出童年虐待的陰影。
2.羞恥感為何如此折磨人?
受害者因為遭到虐待而感到丟臉,但是孩子根本無力阻止虐待的發生,他會產生強烈的無助感。特別是當自己被虐待的事件在公眾面前曝光時,會有體無完膚的暴露感產生。
尤其是遭到性侵的孩子,會覺得自己顏面盡失,內心支離破碎,感覺自己骯髒墮落,想找人傾訴卻又難於啟齒。自責,憤怒,恐懼,疼痛,悲傷等心情,如影隨形地伴隨著被侵犯的孩子。
3.受虐者面對羞恥感的反映方式。
受虐者為了抵禦羞恥感的來襲,通常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被動地將羞恥感內化。變得自我封閉,自我責怪,以此來逃避和孤立自己;或者變得會偽裝取悅他人,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也有人會變得追求完美,希望不再犯錯,以擺脫羞恥感。
另一種則是變得具有攻擊性。他們會表現得很憤怒,用逞兇鬥惡的方式保護自己脆弱的內心,或者會鄙視他人,渴望權力和掌控感,更有甚者會轉移羞恥感,竟然以自己遭受過的同樣的方式去虐待別人,以圖減輕自己的羞恥感。
書中的約翰,3歲便被祖父虐待,他從此備受家人冷漠。約翰為了逃避受虐帶來的羞恥感,竟然也性侵鄰居家的孩子。
4..慈悲心可以治癒羞恥感。
因為慈悲心可以讓受害者感覺到自己受到關注,被人傾聽,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曾經被折磨和傷害過,帶給受害者精神上的溫暖和慰藉。
二、悲憫自愈專案
悲憫可分為自我悲憫和他人悲憫兩種,但無論是自我悲憫還是接受他人悲憫,都有可能會遇到障礙。
1.自我悲憫的障礙
很多受害者認為,自我悲憫就是自我放縱,擔心自己會變得軟弱,懶惰或自私。有的受害者在內化傷痛後,會將一切責任歸咎自己,拒絕承認自己的遭遇。有的受害者,甚至不瞭解自己在承受著痛苦的折磨,對自己的受虐和羞恥感毫無知覺。
2.接受他人悲憫的障礙
對於接受他人的悲憫,很多受害者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他人關愛,不允許自己犯錯,他們還會覺得,接受他人悲憫,會讓自己顯得很脆弱。
3.正念療法
作者提出了用“正念療法”來打破以上兩種內心的障礙,即不去關注過去和未來,只關注當下,接受情緒上的痛苦而不是忽視它或者試圖擺脫它。
正念療法,跟我們平時練習的冥想,其實是異曲同工。
4.正念療法與自我悲憫相結合
克里斯托弗·肯·吉莫在《不與自己對抗,你就會更強大》一書中提到:“正念讓你感受痛苦,而自我悲憫讓你在痛苦中珍愛自己。”
可見,正念療法與自我悲憫相結合,取得的效果會更佳。
三、自我悲憫的五個練習
自我悲憫的練習有五個方面,分別是:自我理解,自我寬恕,自我接納,自我關愛和自我鼓勵。
這五個練習是逐漸遞進的,遭受過童年虐待的孩子,通常會不自覺地抗拒痛苦,只有理解了自己遭受的痛苦,對自我行為產生理解,接下來才容易開始進行對自我寬恕、自我接納和自我關愛的練習。
作者利用這本書的方法,教會很多童年受虐者,透過自我悲憫能力的提升,對他人的悲憫能力也越來越強;他們不再苛責自己,不再為自己設定不合理的期望值;不再挑剔他人,不再忽視自己的痛苦遭遇;他們學會了安撫自己,關心他人;分擔痛苦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這是一本治癒心靈創傷的書,為什麼引起我的共情呢?
我自己沒有遇到多大的心理創傷,可是書中舉例的孩子,從小就受到嚴重的傷害,以至於成年以後也走不出童年的陰影。他們的遭遇,實在讓人揪心。
在我教過的學生中,每一個班都有三兩個孩子遭受諸如離婚、被打罵、被嘲諷等心靈創傷。如果我們不理解學生真實的心路歷程,不掌握一些心理輔導的方法,又怎能讓孩子走出心理陰影呢?
這本書,對我還是挺有用的。希望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能把書中一些合適的方法,都運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