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七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近期,一些少兒網紅打著“全網最小美妝博主”的噱頭,在各大社交平臺颳起了一股“美妝低齡化”的歪風。尚未褪去嬰兒肥的他們,已經可以熟練地使用高光、修容,甚至燙著精緻的捲髮,用自己稚嫩的聲音給眾多網友展現自己的“美妝心得”,令不少人瞠目結舌。
兒童,正處於生理和心理的發育階段,面板脆弱嬌嫩,審美也尚未成型。此時在臉上鋪蓋上厚厚的彩妝,不僅會對其身體健康和發育產生消極影響,而且以這樣的姿態去獲取外部世界對於自身的認可,對外貌的修飾過分追求,很容易產生對於“美”的錯誤認知,陷入到容貌焦慮的怪圈之中——這些問題,成人尚且無法避免,更不要說懵懵懂懂的幼兒了。所以從這個事件本身來講,屬於畸形反常的社會現象,必須要叫停。
但是單純意識到這種現象本身的危害性是遠遠不夠的,更應該關注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即“為什麼”的問題,並由此引起大眾的反思和警惕。是什麼讓這種荒唐的“少兒美妝”活躍於各大平臺,甚至收穫了不少的關注和點選量?又是什麼樣的社會心態造就了這種現象?
大家能想到的最直接原因,大概就是兒童喜歡模仿的天性。的確,我們都在幼時對那些瓶瓶罐罐的化妝品產生過好奇心理,試圖模仿成年人的手法描畫勾勒。但是,如若只是出於天然的好奇心,那麼絕不會“得意洋洋”將這種化妝的行為搬上平臺。更不會將“純欲”“斬男”等詞語掛在嘴邊,甚至以此為榮,誇耀他們的低幼身份,好像知道這樣的詞彙會觸動人的神經,抓住人的眼球。這種行為絕不是孩子僅靠模仿就能做到的,其背後一定還有成人在暗中助推。
還有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是將這些問題歸咎於網路平臺。的確不可否認,平臺為這種現象的出現提供了廣泛傳播的力量。而平臺之所以鼓勵這種“少兒美妝博主”的出現,是因為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兒童美妝產業。在這個產業,每接一單廣告,就會獲得數千元收益,在資本邏輯和盈利空間的驅使下,成年人樂於在背後製作內容,交給這些小孩去表演,從而賺取流量變現。
但是,如果進一步去追問,為什麼總有人願意為“兒童美妝”買單,使得這種影片獲得了足夠的流量?除了人們的獵奇心理,更多的是因為它切中了當下的容貌焦慮,營造了一種“美要從娃娃抓起”的荒誕的急迫感。兒童的行徑,通常投射了成人的心態,只有成人的世界充斥著美的焦慮,善於遮掩、毫無瑕疵的容貌才會成為兒童最初的美的概念。出於如此心態,人們才會去圍觀一群孩子化妝,然後為自己的孩子掏腰包購買一套“兒童”化妝品,加入這場反常的“審美狂歡”。
如果再往前探求,這股容貌焦慮的風究竟從何方吹來?其中原因是複雜的,但是其中有一個因素在暗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那就是商家對於“完美容貌”的塑造。縱觀遍佈街頭的各種廣告以及社交媒體上各類視覺化資訊,無瑕的肌膚、完美的五官,很難不讓人自卑。妝容,是用來遮瑕、彌補不足的,商家透過不斷強化瓜子臉、白面板與“你”的區別,從而引發大眾的“挫敗感”,進而讓“你”產生購買慾,而全然不顧這種宣傳方式產生的惡劣後果,這種“缺乏文化”,正是消費主義的陷阱,而今愈演愈烈,竟然化作強風,吹進了孩子的審美世界。
因而,要遏制荒誕的“兒童美妝”歪風,不僅是要在短期內加強平臺管理,還要從長期著眼,遏止消費主義激發的焦慮之風。前者易成,只需政策之管束,落實責任,加強稽核;後者則難速求,應為點滴之功。
朱光潛在《談美》中曾經提到:“凡精於審美之人,往往有獨立的人格。”一個懂得欣賞美、追求美的厚度,而不是將美急功近利地視為視覺刺激的孩子,更容易成長為一個有著獨立的人格的人。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才會更不容易因眾人趨於美而成若鶩般醜態,不做不倫不類之矯揉,才會從令人焦慮的世界裡拔節而出,坦然地看見人生的大美。
這也是為什麼,即便在現在——這樣一個利潤陷阱和商業邏輯橫行的世界中,我們也應該始終銘記:兒童是柔軟初生的花,他們不應該根植於焦慮的土壤,我們應該教會他們什麼是美,又該如何追求,讓他們可以在自然的清風下,嗅到自身的芬芳。
文/王洲淼(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