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半在呼吸,另一半在收藏。”
對收藏的“我執”,成就了她的萬般痴。
當痴人開始造夢,
就此開啟她的「收藏」人生。
陳豔芬女士
陳豔芬,女,蒙古族,曾用名呼邪雨蒙,1980年出生於鄂爾多斯,畢業於陝西洛川師範,高階藝術品經紀人、藝術品市場顧問、策展人。出生於當地頗有名望的書香世家,自幼在家庭文化的薰陶下喜愛古物收藏,初從歷代錢幣入手,後慢慢延伸至珠寶玉器、文玩雜項。自2004年開始正式進入收藏行業,入行17年來先後多次受到史樹青、楊伯達等行業前輩的悉心指導,加上自己孜孜不倦的鑽研收藏知識,在歷代陶瓷、珠寶玉器及青銅雜項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錯的研究成果。現在主要從事藝術品經紀人工作,曾在國內多家全國性的報刊、收藏類雜誌刊發表文章,對藝術品的鑑賞和市場具有獨到的見解。
收藏不需趨於大眾,真正的收藏在於取悅自己
盛世之下,“收藏”一詞已然不陌生,收藏行為也更趨於大眾,可以說,在物質生活不斷豐盈的時代,透過進行文物、藝術品收藏來豐富與充實精神生活成為當下大多數人們行為方式。這些品類繁多、形式各異的文物及藝術品開始被賦予了極高的市場價值,以陶冶情操、滌盪靈魂為目的的收藏活動很快被追求一夜暴富的浮躁心態所取代,出現了哪種熱門收藏哪門的行為?。而陳豔芬老師對此卻持有不同的看法,她認為文物、藝術品的收藏貴在持有一顆平常心,真正的收藏應該是不趨於大眾的,應該是不盲目趨於逐利的,真正的收藏應該於取悅自己,讓自己在收藏中感受快樂。以古物為師,來達到增進知識,陶冶情操的目的。
“喜歡是興趣的基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
清乾隆 御製白玉趕珠雲龍紋題詩如意
《乾隆壬辰新春御題》款
39.7 公分
這是陳豔芬女士經常說起的一句話,也是對她目前為止人生最精確的註解。
日常的生活就是看書、看藝術品、看展,每天就是這些內容。別人驚訝她怎麼休息日還在工作,她反而樂了,「我說我最好的休息就是看東西、工作,這就休息了。」後來行內年輕人偷偷給她起了個外號,叫“724”。一開始她還不懂,後來才知道,那是在說她看藏品:每週7天,一天24小時,這就是“724”。她不禁啞然失笑。
在外人看來陳豔芬像個不住旋轉的陀螺,但她自己不這麼認為,她甚至沒覺得自己在“旋轉”。看藏品於她而言就像呼吸一般自然且無所察覺,不存在工作與堅持的概念,不存在苦與累的疲憊,這就是她身上渾然天成的一部分,「我可能是就為這個而來的人,我沒有這個不行。」
以物傳文,薪火相傳
北宋 鈞窯天藍紫斑小碗
8.5 公分
陳豔芬不認為自己是個嚴格意義上的收藏者。
每次收藏或者拍賣回來一件器物,當時確是欣喜於得到,但在夜深人靜獨自欣賞的時候,她有時常會生出些恍惚:這真的屬於我嗎?我真的得到它了嗎?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一直傳承有序,沒有中斷過文明鏈條的國家。千年的歷史與文化像瀑布一樣直潑下來,只是伸了手,就能接得住嗎?
對於這個想法,陳豔芬有自己的觀點:「有的人說什麼,哎呀收藏家,可人的一生當中能擁有多少呢?能去觸摸了,就很幸運了。當你看一件器物時,你認為是你收藏它還是它收藏了你呢?你認為你收藏它,像明代、清代的東西,幾百歲了,你才多大呀,對吧?你收藏它了嗎?那麼它經歷過這個歷史,它又收藏了多少人呢?只要不被損毀,它的生命會永存吶。文化是永生永存的,是永恆的。」
金“天眷元寶”折二篆書試鑄樣錢
30.5毫米
在陳豔芬身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他擁有一種深切的,作為中國人的民族自豪與家國情懷。在她眼中,古玩收藏也是歷史文化傳承的一部分。沒人在這過程中可以對古玩佔有什麼,反而是我們把什麼奉獻給古玩,來保證它在這世上免於消逝,亙古留傳,那是對於中華文明最直觀的璀璨。
而對於古玩、文物的保護,陳豔芬覺得最好的保護就是全民保護。要向大眾普及它的重要性與魅力,讓大家都明白它的珍貴,都能像寶貝一樣收藏起來。至於今天明天物歸何處,都無需深究,「只要文化,這種文物或古玩它存在,它就是永恆的。其實形式不重要,只要我們把這個東西,無論是你是我還是誰,把它一直接棒延續下去,這個才是最重要的部分,不讓它斷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