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這部電影最近很火,很多朋友都去電影院看了,還有很多沒看的朋友,老蔣建議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真的非常震撼催淚。
圍繞著整個抗美援朝始末,還有長津湖戰役,已經有很多文章做過科普了。所以今天,講一些大家不知道的點和看問題的角度。
所有的參戰部隊中,最難的就是首批入朝的9兵團。當然我們不可否認後來的幾次戰役,比如上甘嶺、鐵原阻擊戰等等也都很慘烈,但如果只討論處境艱難的話,9兵團面臨的真的是地獄級難度。
整個長津湖戰役的戰鬥經過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志願軍10萬人逃過偵察機的眼睛,預先進入陸戰1師、步兵7師的行軍路線上埋伏,然後在約定的時間內共同發動進攻。沒什麼瞬息萬變的情況和複雜的戰術,留給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還有總指揮彭德懷的空間其實並不多。
15萬人從福建北上入朝,只拿到了不到5萬套棉衣,偏偏趕上了幾十年不遇的冷冬,零下四十度趴在雪地上,靠啃凍土豆和吃雪埋伏了三天。
後勤保障不足還遭遇嚴寒,這方面的內容很多文章講得很多了,這裡就不贅述了。還有很多人都忽略的一點是,9兵團的武器裝備水平,是非常非常低的。
大家潛意識裡都覺得,我們的武器比不過美國是正常的,也正是因為武器水平不行、火力不足,所以我們儘量不正面大規模作戰,而是採用大縱深穿插分散作戰的方式,讓美軍的火力優勢發揮不出來。但這種穿插作戰的方式,其實對武器裝備的要求更高。
美軍是大規模兵團作戰,空中偵查、坦克開路、炮火掩護、汽車運兵,對這些大傢伙的依賴很強。而志願軍是小股部隊機動穿插,一個師在方圓幾十公里內分散成上百股,以連排為作戰單位,連長下達作戰任務後,再以一個班為單位行動,再小的,甚至三人就是一個戰鬥小組,也就是三三制。
小組穿插奔襲,依賴的是單兵火力。裝備步槍和裝備衝鋒槍,完全就是兩碼事。比如一個戰鬥小組裡有一把衝鋒槍或者輕機槍,就能形成火力壓制,步槍手就能抓住對面的破綻伺機開槍斃敵。
要是一個組三杆步槍的話就完全不可能了,沒有火力壓制,根本連露頭瞄準的機會都沒有,靠什麼殺傷敵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單兵野外作戰的時候,戰鬥意志作戰能力什麼的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對老兵來說,效能更好的槍械、更充足的子彈,這才是活下來的關鍵。
所以志願軍的穿插戰術,對單兵火力的要求極高。最好是人手一把衝鋒槍,然後儘可能多帶彈藥。但現實情況是,初期入朝的志願軍戰士,70%用的都是日本的裝備,尤其是單兵裝備,清一色的三八大蓋。
張大彪那句,小鬼子的裝備咱是看不上咯,這個牛皮真是吹得太早了。
一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情況是,最早入朝的9兵團,整體的火力配置和單兵裝備,都比解放戰爭時期要低,而且是低得多。解放戰爭的時候,縱隊配炮團,都是100多毫米的大口徑榴彈炮,我們能和國民黨有來有回的炮戰。但到朝鮮戰場上,這些都沒了。
美軍王牌陸戰1師,不到兩萬人,裝備百多輛坦克,幾千輛汽車,上百門榴彈炮,還有隨時提供支援的偵察機和轟炸機。我們的20軍和27軍,共計10萬人,沒有飛機、沒有坦克,其中27軍只有幾十輛卡車,每個師有山炮十幾門。9兵團的整體火力配置,倒退回10年前,無非是步槍和子彈充裕了點。
為啥武器越打越差?因為運輸大隊長不在了。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雖然繳獲了很多的美軍裝備,但繳獲的彈藥量實在是太少,三大戰役的時候我們還能成建制地俘虜大軍團,彈藥相對還好補充。
等渡江之後還有解放西南的時候,國民黨跑的實在太快,我們壓根沒拿著啥玩意,而且手裡闊了之後消耗量還大。
彈藥打光了,還有零件磨壞都沒處去補充,所以到後期很多美式裝備都只能躺在後方倉庫裡。但日式武器就不一樣了,我們當時解放東北的時候,拿過來的是日本全套的兵工廠,子彈還有零部件供應都有保障,所以首選就是繼續給部隊裝備日式武器。然而日式裝備在美式裝備面前,基本就是被吊打。
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和日軍之間的交換比一般都在4-5:1,死五個日本兵,才能換到一個美國大兵。到後來,美國經常能打出10:1的屠殺。
瓜達爾卡納爾戰役,美軍陣亡5000人,日軍陣亡5萬;馬紹爾群島戰役,美軍陣亡加失蹤568人,日軍陣亡1.1萬;南太平洋戰爭,美軍陣亡2000人,日軍陣亡2.5萬。
過了5年之後,美軍依託著南韓還有更近的日本作為總部,整體的後勤保障還有火力支援會做的更好。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雪地裡靠幾個凍土豆撐過兩天兩夜的戰士們,用著十年前的日式裝備,如神兵天降一般向陸戰1師和步兵7師發動了攻擊。
美國人根本沒想到,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偵察機最低飛到離地只有50m都沒能發現異常的地方,竟然悄悄埋伏著10萬人的部隊。11月27日下午,志願軍總攻開始。美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從北上直接轉為南撤。
陸戰1師是當時美國最精銳的部隊。從諾曼底一直打到太平洋,陸戰1師走到哪裡,就會把勝利帶到哪裡。美軍有多重視陸戰1師?從其師長任命上可見一般。當時陸戰1師的師長史密斯,在1948年就被任命為海軍陸戰隊副司令和參謀長,到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被指派到陸戰1師做師長。
▲史密斯
因為麥克阿瑟雄心勃勃的要在感恩節前拿下平壤、在聖誕節前結束戰事,所以把史密斯拿過來當先鋒。相當於淮海戰役的時候把粟裕拎出來當主力軍的軍長,這就是陸戰1師的“排面”。所以當陸戰1師被包圍甚至有被全殲風險的時候,麥克阿瑟很清楚,聖誕攻勢已經結束了,只要能把陸戰1師保住就算行。
史密斯鼓勵他的部隊,陸戰1師永遠不會退縮,我們只是在朝另外一個方向進攻。麥克阿瑟全力支援著陸戰1師的這次“進攻”。為了掩護陸軍第一精銳向興南港撤退,出動了幾百架轟炸機,一路進行無差別轟炸,強行打通南逃通道。
在陸戰1師休整的時候,一架接一架的運輸機從這裡運出了上千名傷員。而不遠處的興南港口,7艘航空母艦193艘艦艇,正在嚴陣以待。陸戰1師在前面跑,20軍和26軍就在後面追。18公里的逃亡之路,美軍整整走了三天,平均每小時前進500米。
除了志願軍追擊的確實緊,更重要的原因是地形,全都是山路,美軍的機械化部隊根本無法施展開來。想要撤到興南港,水門橋是必經之路,而且透過水門橋之後就是一片坦途,留下坦克斷後,陸戰1師的上千輛汽車能輕鬆地帶著這一萬多人撤離。
▲水門橋
水門橋就是陸戰1師的命門所在。所以史密斯早就派出了先頭部隊再配合空中火力,死守水門橋。搶在他們撤離之前把水門橋炸了,我們就是甕中捉鱉,如果水門橋被保住了,那陸戰1師就能順利溜掉。
12月1日,志願軍一支小部隊悄悄抵達,炸掉了水門大橋。然而,美軍的工兵營用了不到兩天的時間就完成了橋面的鋪裝。12月4日,志願軍戰士們完成了二次炸橋,除了殘缺的橋基,橋面整體全都不復存在。美軍工兵營繼續完成修復,橋面又一次具備了通行能力。
12月6日,第三次炸橋。200多名敢死隊,每人懷抱5公斤炸藥,10人一組,摸到橋墩下面,把整座橋徹底炸掉。這次工兵營很難再修了,只剩下空蕩蕩的峽谷,水門橋已經徹底被從地圖上抹去了。
58師副師長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到水門橋,確認大橋已經被完全炸燬,回電宋時輪,水門大橋已經不存在被修復的可能。與此同時,史密斯也給麥克阿瑟起草了一封電報,告訴他生命通道已經被阻斷,工兵營已經無力修復,陸戰1師只能固守水門橋等待直升機從空中撤離。
只靠直升機撤離這一萬多人無異於天方夜譚。史密斯此前一直被視為海軍陸戰隊中的儒將,外界都叫他“史密斯教授”,他非常平靜地告訴麥克阿瑟,陸戰1師要完了。
訊息傳到五角大樓,軍方高層連夜召開緊急會議。參聯會主席布萊德雷告訴所有人:陸戰1師將徹底從戰鬥序列中抹除。後來的解密檔案更是顯示,杜魯門和麥克阿瑟直接通了電話,如果陸戰1師全軍覆沒並且戰局持續惡化的話,可以在必要時使用原子彈。
動用原子彈只是氣話,陸戰1師最緊急的任務就是修橋。而三天的時間無論如何是沒法重建橋墩的,就算再投兩個工兵營過來也不行,不是缺人手的問題。就好比你拉100個廚子過來,也沒法用5分鐘的時間做好一道紅燒肉,必要的製作工序所需的時間是無法壓縮的。
最後,是日本人救了他們的美爹。三菱重工臨時組織了上千人預製鋼樑,不需要橋墩結構,就要四節鋼樑連結起來,直接當橋用。
南韓的空軍基地進行空投鋼樑實驗,發現鋼樑空投後會嚴重變形,最後嘗試發現用兩個降落傘能保證鋼材可用。三天之後,運輸機從日本出發,飛行一千多公里之後,把鋼樑投到了水門橋,陸戰1師的工兵營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完成了橋樑的架設。
11日,陸戰1師終於全部撤過了水門橋。據美軍士兵回憶說,過了水門橋之後,基本沒有受到什麼有力的阻擊。我軍戰士們知道陸戰1師就在前面幾公里處,但實在是跑不動了。11日夜間陸戰1師透過水門橋的時候,當天夜間的溫度降到-53度。單衣、膠鞋、邦邦硬的土豆,就靠這些東西,戰士們真的徹底到了極限了。再強大的身體,也有被消耗殆盡的時候,再頑強的意志,也有頂不住的時候。
但實際上,我軍仍然有小股部隊跨過了水門橋,埋伏在了美軍的撤退之路上。在先頭部隊指揮官的望遠鏡裡:對面有一排排志願軍戰士舉著槍,握著手榴彈,但沒有一人開火。
一名膽大的美國士兵走向前,握住他們手裡的槍,一用力,把三根手指連在板機上直接拽了下來。129名戰士,匍匐在皚皚白雪裡,化作巍然的冰雕。
後來,宋時輪向毛主席上報戰況,在電報中寫到:戰鬥打響後,該連無一人站起,到打掃戰場時發現,全連幹部、戰士呈戰鬥隊形全部凍死在陣地上,細查屍體無任何傷痕與血跡。
整個長津湖戰役中,20軍59師177團6連,60師180團2連、27軍80師242團5連除一名掉隊戰士和一名通訊員,全都被成建制的凍死在陣地上。
177團6連戰士宋阿毛身上發現了一首絕筆詩: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啊!我決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12月24日,平安夜。麥克阿瑟原定的聖誕攻勢結束日。第二次戰役確實在這一天結束,陸戰1師連同整個第10軍從興南港順利登船,第二天志願軍佔領興南港。帶領陸戰1師成功撤出的史密斯,成為了英雄。1955年,他受封海軍陸戰隊上將,理由就是:在局勢極端不利的情況下,保全了陸戰1師的精銳力量。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美雙方都不願意提及長津湖戰役。美軍是覺得,以自己的實力,竟然沒幹過中國,信心滿滿的聖誕攻勢結果成了聖誕撤退,本以為半島的戰事能畢其功於一役,結果卻成為了拉鋸戰的開始。我們不願提及的原因則是,這場戰役勝得太艱苦了。
從1927年開始,打了22年我們一直都是以弱勝強,裝備不如對面是常態,兩年前的全美械國民黨王牌不是沒打過,最後不也都打贏了。我們也根本沒想到,武器裝備落後居然會帶來這麼大的傷亡。凍傷造成的非戰鬥減員一方面和嚴寒天氣有關,另一方面也和追擊時間過長有關。
從11月29日美軍開始後撤,一直到12月11日透過水門橋,實際上我們距離美軍屁股後面就十幾公里而已。美軍的飛機在空中提供火力支援,我們的先頭部隊根本靠不上,只能是小股部隊零星阻擊。如果我們也能有空中力量還有火炮支援的話,偵察機偵查標定美軍行軍座標,榴彈炮在身後的二十公里內就能夠得著,美軍就只能分散突圍。
比單兵作戰能力還有意志力,美軍怎麼可能是我們的對手?包括我們把橋基炸掉後,我們以為水門橋肯定是毀了,但美國人就是能以預製鋼樑的方式三天再造一座橋。我們沒見過,所以我們根本想像不到,我們認為不可能的事情,美國就是能做到。
一個從來沒用過高壓鍋的老廚師,你和他說做一鍋大米飯只要十分鐘,肯定是超過他的認知的。這就是發展程度上的降維打擊。靠我們當時的裝備水平,打美國人個措手不及還行,但是長期在正面戰場上這麼打,很難有獲勝的機會。
不過志願軍這邊裝備提升的速度非常快。等到兩年多之後打金城戰役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上千輛蘇式坦克和千餘架飛機了。志願軍炮兵在25公里的進攻正面上,配置82毫米口徑以上各種火炮1100餘門,平均每公里45門。
從三八大蓋到飛機坦克,這批蘇聯裝備,是靠我們自己打回來的!如果只靠著剛入朝初期的九兵團裝備,我們靠什麼和美國拼?只靠三三制戰鬥小組大規模穿插,去拼對面的坦克飛機最終就拿下勝利,有一點軍事和歷史常識的人都不會說出這樣的話。
在整個上甘嶺戰役中,我軍的炮火配置和美軍基本是持平的(美軍主要是彈藥供給多),70%的美軍都是死於炮火中。
1950年第二次戰役的時候,美軍飛機墜毀的最大原因是什麼?是因為飛的太低撞到山上或者撞到樹上了,很多老兵回憶說,美軍戰鬥機在戲耍他們,一個俯衝過來,連飛行員的皮夾克顏色都能看的一清二楚。
到後來,蘇聯的防空炮防空機槍來了,米格也來了,我們連制空權也拿到了,後來一共擊落2335架飛機,擊傷7512架。如果沒拿下前兩次戰役,沒有在長津湖把美軍打回38線,蘇聯憑什麼給我們裝備?
蔣介石和美國好了二十多年,美國可曾送過來什麼先進的工業產線和技術人員?為什麼美國對蘇聯都比對國民政府大方?因為國民黨軍隊從未和美國證明過自己,一個沒有能力得到信任的人,自然就得不到最有價值的東西。
抗美援朝戰爭之後,蘇聯的156項援建專案落地,新中國的工業化開始上路。
新中國的工業化起步,新中國拿回應有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新中國迎來一個相對穩定和平的發展環境,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這都是從抗美援朝開始的。
而整個抗美援朝,最最艱難也最最關鍵的就是初期入朝的這批部隊,也正是因為他們打贏了扛住了,他們證明了志願軍的戰鬥力,間接決定了未來戰爭的走向。
人類以弱勝強的戰爭典範是抗美援朝,而最能體現這場戰爭縮影的,最能體現志願軍意志力的,最能反映中國人民必勝決心的……
就是這場長津湖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