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沒有一條江有汨羅江那麼美!多少回,我在夢裡回到家鄉。”熱播電視連續劇《羋月傳》中羋月對家鄉的無限眷念和深情嘆惋,曾一度引起人們對汨羅江的嚮往,究竟歷史上第一位太后羋月對汨羅江為何如此深情?
距史載,戰國時期,羋月是楚威王最寵愛的小公主,但在楚威王死後境遇一落千丈,母親向氏被楚威後逐出宮,年僅2歲的羋八子只得隨母親投奔羅子國,在羅子國汨羅江畔度過8年的童年歲月。這是一段令羋月難以忘懷的日子,也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那麼,羋月為何要到羅子國安身立命呢?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據史書記載,羅人最初為捕鳥為生的部落,將捕得的禽鳥貢獻給周王,以充祭品。羅人不但用羅網捕鳥,這時還發展到養了大批“鷹鸇鷙鳥,而羅氏教之獵。”馴養這些猛禽以逐捕飛禽。
周朝建國初期,為了寵絡民心,曾敕封一批王室子弟及異性功臣為諸侯國。周武王三年(大約公元前1010年左右),祝融氏後裔匡正,征戰有功,分封為諸國之一,建都宜城,是為羅國成為周王朝的屬國。
羅國建國後,族人誠實厚道,子民在宜城屬地築巢安家,生息於斯,男獵女織,兢兢業業,敦實家風,盡忠奉國。經歷208年長時間的安定環境中蕃衍與開拓,羅國遂漸繁榮和發展,並與鄰邦和睦相處。舉國上下蒸蒸日上,欣欣向榮! 只可惜好景不常。時值春秋之際,正是列強群雄弱肉強食的混戰時期,鄰邦楚國日漸強大,野心勃勃,向外擴張,侵略鄰國。公元前704年,楚君熊通自立為王。後,楚王率軍東征西戰,伐隨 、伐濮、戰絞、戰羅、伐鄧、侵鄢、稱霸中原。南方諸小國,不斷受到楚國的侵凌,羅國亦在其中。
據多部歷史典籍記載,羅與楚有過多次衝突和戰事:楚武王四十一年(公元前700年),楚伐絞。羅國企圖乘機偷襲楚部,羅大夫伯喜受命到彭水(河南昌魏縣)去多次偵察,準備出擊,被楚人發現,懾於楚國的強大不敢幹戈,所以羅國按兵不動。此事使楚將屈瑕震怒。第二年,羅國便遭到楚國的報復,楚羅雙方打了一場惡仗。此次伐羅主將還是楚莫敖屈瑕。由於上次伐絞,楚人大獲全勝,屈瑕驕矜自負,沾喜輕視,屈瑕為了儘早攻克羅國,督軍儘快渡過鄢水,佇列錯亂也在所不惜,以致渡水後,軍容凌亂,羅國聯合鄧國、盧國,下面由羅軍迎擊,背後左右有盧師、鄧軍偷襲。楚軍背腹受攻,迅速潰敗。楚師屈瑕因退路被羅、盧聯軍截斷,不得已,率殘部南逃。由於羅軍追擊,楚師潰不成軍,逃至荒谷(今江陵縣境)一帶,楚軍主將屈瑕自縊於荒谷。有詩云:"肚略勇驍楚屈瑕,徵鄖伐絞堪誇。奈何不慎羅侯戰,空使功名喪谷涯。 楚羅鄢北之戰勝利之後,羅國臣民自以為大功告成,滋生了驕傲自大的情緒,沉浸在沾沾自喜之中,忘記了所處的危險環境,由驕而淫,加之羅夫人季姬“行淫闢,求利於外,不能親親,”(《國語》卷第二)用人不當,不能很好地團結內部,以至眾叛親離,導致滅亡的危險步步逼近。
楚武王對莫敖屈瑕兵敗羅國之事也一直耿耿於懷。楚武王熊通在當時是一位鐵腕人物,做出事來往往驚蠻夷而動華夏。他殺其侄自立為楚君後,即位不足三年就揮師渡漢,遠征南陽盆地,攻擊周朝設在漢北的重鎮,在沒有得手的情況下。他改變戰略,致力於平定江漢平原的西部,把攻打隨國放在第一位,而要攻打隨國必須經過羅國。因此,滅隨國必須先滅羅國。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再次派兵攻打羅國,羅國不堪一擊,兵敗國亡,王室星散。
楚滅羅子國之後,為防止北進時有可能遭到羅子國遺民的干擾,楚武王又把羅國的遺民從宜城裹脅到枝江(位於荊州之西80裡),置於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楚武王滅羅是“滅國不滅族”, 只殺羅國統治者,不滅宗族, 因楚與羅同宗同祖。滅羅後,為了在南征和北進時防止可能遭到羅國遺民的騷擾,便將其遺民遷往湖北枝江。另外委派能夠與楚合作的人繼任羅君。《水經注》雲:“枝江地,故羅國。”枝江縣南二十里傳說有羅子國故址。 楚武王之後由楚文王繼位,楚文王二年(前689),楚國由丹陽遷都於郢(現荊州市荊州區紀南鎮)。因羅氏遺民集居枝江,逼近楚都,臥床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楚文王擔心羅人威脅其安全,於是又將羅氏族的遺民由枝江遷到今湖南長沙、湘陰、汩羅一帶(屬古荊州轄地)。主要活動範圍在麋國南面的汨羅江流域,即今日岳陽市屈原管理區河市鎮古羅城村。
羅氏復興被驅趕四散的羅子國遺民的後裔一方面披荊斬棘,求生存,謀發展;一方面在窺探天下大勢,待機再起。時間又過了320餘年。到第30世(鄶系)程政公,逸居楚南洪洞,自稱洪洞高士。程政生二子,次子乘公(號凌甫)在楚國任臨湘(今湖南長沙)侯,抱亡國之痛的乘公預見秦定滅楚,於秦之師進臨湘時,親率眾部恭迎,因此被秦封為御史,秦還要封凌甫公爵位,並要將隴西一帶封給凌甫公,但凌甫公不肯接受,只是懇請秦國出兵助其恢復羅子國,秦王受其愛國心所感動,出兵相助,完成了收復故土的願望。此時秦國開始建立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遂設羅郡,管轄範圍為今天的屈原管理區、汨羅市、湘陰縣、平江縣、岳陽縣和長沙縣、益陽市部分地區約5000平方公里範疇。
屈原與羅子國
屈原羋姓屈氏,與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為羋姓熊氏,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人們更習慣叫屈原而不叫羋原,正如羋月不叫熊月一樣。
羅子國國王亦系楚之同姓,論起來與屈原還是本家,在此之前彼此不僅有過交往,且關係非同尋常。羅子國原是在襄陽宜城境內,楚文王時才遷到這裡來。
在列國事務和外交場合,屈原曾多次維護羅子國的尊嚴和利益,執政的羅宣王感激不盡。實際上屈原與羅子國的淵源和關係十分親近。
屈原一生經歷了兩次流放,第一次是在公元前304年,這一次他被流放到漢北,漢北就是漢水的上游,也就是現在的湖北境內。這次屈原在外流放了五年,五年之後又被楚懷王重新任用返回都城。可是回到都城之後三年,屈原又被流放了,這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
屈原第二次流放的地點是江南的荒僻之地,據記載,他流放的路線是從楚國都城郢都出發,先往東南順江而下經過夏首(今湖北沙市東南地區)、郢都的東門,再經過洞庭湖進入長江,然後到達汨羅江尾閭與湘江交匯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汨羅江故道河伯潭一帶。比起第一次流放,第二次被流放的時間更加長,而途徑的路線也更加艱辛,前前後後共歷時18年。
公元前278年,秦國再次攻打楚國,佔領了郢都,本來屈原想重返郢都的,希望破滅了,亡國之恨溢於言表,心裡有著說不出的痛苦,寫下了《懷沙》,再一次抒發忠貞的愛國懷和“受命不遷”的崇高志節,也傾訴了自己心底的苦悶。最終來到了汨羅江邊,抱起石頭,縱身投入江裡自盡了。
一種是屈原與羅子國有著深厚的淵源,流放江南,到羅子國安身立命也許是最好的選擇和歸宿。實際上羅子國主羅宣王也十分看重屈原,聽說屈原被放逐來到了長沙,急忙親往相邀,來國中漫遊,散心解悶;倘屈原同意,他願留屈原在國內久住,奉為上卿。
另一種說法是,楚頃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87年)羋八子母逝,奔喪回汨羅江羅子國。屈原聞訊,即從沅江徒步趕向汨羅江,想透過秦宣太后羋八子秉勸秦昭襄王放棄滅楚的政治策略;因屈原在被流放期間,聽聞秦宣太后主政時,滅秦國西部隱患義渠國後,張儀勸宣太后暫不退政,一舉南下滅楚,當時羋八子對抗故土楚國也曾猶豫,終究選擇退政歸宮,讓兒子秦昭襄王來處理楚國。屈原一介子民,靠步行和舟車從沅江趕到汨羅江時,宣太后已離開故土數日,車馬勞頓回秦國咸陽去也。屈原只盼宣太后再回羅子國,所以一直在汨羅江一帶流浪;屈原在此期間,寫下了“九歌”,其中“漁夫”篇就描寫了屈原在河伯潭岸邊,與漁夫的問答:“子非三閭大夫予,何故至於斯;舉世該濁我獨清,眾人該醉,我獨醒;舉世該濁,何不濁其泥而揚其波,眾人該醉,何不著其糟而揚其醴……”。結果是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大將白起領秦兵攻破楚國國都郢。屈原自覺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遂在汨羅江河泊潭懷沙自沉。
電視劇《羋月傳》播出後,很多人的目光開始聚集到中國第一位太后羋月的身上,為何羋月會把羅子國當做魂牽夢繞的故國他鄉,把汨羅江譽為最美的江。歷史專家們曾研究羋月家族,也一直在懷疑羅子國是否就是羋月的高祖母家所在地。
平江徐代偉先生在記憶中描述過羅子國的一座八面八層中空的古老寶塔,塔的正門額上篆刻“羋月塔”三個字,以及塔碑篆刻。塔側牆上石碑刻有:羋八子,楚威王(熊商)婢妾在羋(汨)水江岸所生之女,十六歲(公元前320年)陪姐羋姝嫁秦惠文王,是為妾,生子稷。羋八子因其對政治的敏感和天份,得到秦惠文王贏駟的欣賞。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1年)重病,惠後羋姝乘機將年幼的稷傳送燕國為質,羋月陪同。秦惠文王於元元十四年(公元前310年)病逝,惠後羋姝率子篡位四年。在青年將軍白起,良臣謀士張儀的協助下,羋月曆經千難萬苦,帶稷從燕國回到秦國,宣讀秦惠文王遺詔,於公元前306年繼承秦王,稱昭襄王。羋八子三十歲時,稷即位秦昭襄王,羋八子是為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成為了史上第一個執政王太后,臨朝稱制十年,執政期間攻滅義渠國,一舉滅亡了秦國西部大患。秦照襄王十年(公元前296年)親政,宣太后退歸後宮掌闈。秦昭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87年)羋月母親去逝,宣太后回羋水江岸祭奠母親,隨後又轉回秦都咸陽。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羋八子逝世,終年71歲。葬於芷陽驪山。葉氏眾人見本宗氏出此大人物(秦始皇曾祖母),特在葉氏灣左側山咀建一座八面八層玲瓏寶塔,經兩千餘年,歷卅餘次修繕,立碑是為記。公示此地出過雌鳳凰,所以塔為八層八面玲瓏寶塔。
羋月塔存在兩千多年,只可惜1958年被毀,至今只是在羅子國境內平江嚴家灘留下無盡的記憶。由此碑可證,羋月母親系羅子國人。
羅子國城遺址
羅子國城址整體略呈長方形,南面略向內凹。城址東南長約590米,西北寬400米,總面積約23.6萬平方米。城址東面護城河原系李家河,南、西三面護存河均儲存甚好,現存寬約5-10米,深淺不一,最淺處亦超過3米。北面城牆及西面大部城牆儲存較好,牆基寬達14米,牆高3米,系用黃土分層夯築而成。
湖南省人民政府1956年公佈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7年湖南省文管會對羅城進行了小規模調查與試掘,1985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岳陽市文物普查辦對羅城再次進行了全面調查,1992年底至1993年元月,岳陽市文物工作隊對羅城進行了第三次考古調研和全面試測,並進行了小型試掘,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進行了複查。2013年羅子國城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完成羅子國城遺址保護利用規劃,開始對羅子國城遺址實施重點保護利用開發。2020年,因羅子國城遺址保護利用設施專案建設,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羅子國城遺址小洲羅地點進行考古發掘工作。遺址中出現多個取土坑、水井、陶坑等與製陶、制石等手工業活動相關的遺蹟;還出土了一大批鬲、盆、豆、罐等楚文化特徵的陶器、石器。2021年1月9日,由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組織的羅子國城遺址考古發掘成果釋出會在岳陽屈原管理區舉行,來自全國28位研究春秋戰國文化、湖湘文化研究考古專家和30多位中央省市級新聞媒體記者,齊聚屈原揭開羅子國城遺址驚人的文化價值。羅子國城遺址揭秘楚文化最早入湘和屈原最後的時光。
歷史,在公元前690年定格:羅網破,鳥雀散,故國在。羅國族人不得不流亡各地,融入當地部落而求生存,遺民以國為姓,汨羅江成了一個小國的休止符,也成了全球3600萬羅氏後裔的重要發源地。該遺址是目前所知研究羅子國曆史唯一的實物資料。保護好這一文化遺產,對研究楚文化、湖湘文化、屈原文化等,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注:文章參考、取材於諸多致力於羅子國研究的專家學者心血成果,在次特別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