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張之洞沒有來湖廣就任,就不會有“漢陽造”,大機率會是“廣州造〞。此話怎講呢,那得從張之洞任職兩廣總督時講起。
張之洞總督兩廣時,清廷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和兩次鴉片戰爭,國勢日衰,以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裝備為重要特徵的洋務運動風頭正勁,張之洞用四封電報,與清政府駐俄德奧荷四國大使洪鈞和接任的許景澄,兩任駐外大使內外聯手,前後一年不到,就搞定了引進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的專案。
什麼請示彙報,市場調研,什麼可行性研究,評估考察,在張督那裡沒有這回事。可見清廷對地方的控制力度是多麼微弱,可見張督推行洋務的膽子有多粗。當然後來這杆槍的歷史,也讓我們窺見了張督視野的高遠。
其時張督治下的廣州是能夠製造槍彈的,但他對原有的製造槍彈的廣東機器局,增步軍火局等三四家企業頗為不滿,認為規模太小,制槍又多用為手工,產量有限。於是決定新購置機器,建設新廠。
“廣州造〞眼看就要問世,誰知道1889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繼任的是李鴻章的胞兄李瀚章,李老大是個誠穩之人,面對前任留下來的半截子引進工程,既不願負擔尙未付清的尾款,也不想承擔將來開辦後的經常性開支。朝野一陣議論,事隨人走,你老張搞的專案,你就負責到底嘛,於是已經落戶廣州的兵工廠,隨張之洞遷移至武漢。1890年在漢陽龜山腳下興建工廠,它就是後來名聞天下的漢陽兵工廠。清末至民國,漢陽造從這裡走向全國。抗戰時,兵工廠由此遷往四川,抗戰勝利後,也沒遷回。建國後,這裡又成了武漢第二印染廠,現在好象是什麼創意園吧?
陰差陽錯,漢陽造落戶武漢,漢陽造的誕生真的是武漢意外之事,張之洞不僅在初建時全力支援,而且在生產資源的配置上,耗費心力,後來創立漢冶萍公司與“漢陽造〞息息相關。
“漢陽造〞從漢水之濱這裡它開啟了長達50餘年的生命歷程,隨後發生在中國近代史上許多事情的大背景裡,總能找到漢陽造的身影。
別的不說,僅僅在抗日戰爭時期,無論國民黨軍隊,還是八路軍、新四軍和游擊隊,都大量使用“漢陽造”。“漢陽造”從辛亥革命到抗美援朝,一直是中國軍人手裡的重要槍械,在各種戰場上發揮作用,是中國戰爭史的一個傳奇神話。
“漢陽造”自問世起,中國軍工人就一直沒有停止對它的改良,從1896年開始生產時名為八八式,全長式槍管套筒仿造槍,被稱為“老套筒”。中國兵工人熟悉製造工藝後,隨及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生產改造。後來雖說有“中正式〞,還是日本的“歪巴子〞但近距離戰鬥中漢陽造步槍的殺傷力比其它制式步槍更強。
下邊再說說與張督相關事。能辦成大事的人,一定得具備有想法,有人材,還有就是要有錢。這三樣,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