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讓很多廬江人(指今天的廬江縣人,下文同)不開心,紛紛評論質疑我的觀點,從情感上我是能夠理解的,畢竟廬江人為證明周瑜是廬江人已經花費了太多心思。但歷史畢竟是歷史,真相只有一個,所以筆者無法贊同“周瑜是廬江人”這一觀點的,因為廬江人的理論和所謂的證據的疑點太多,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周瑜是廬江人”的幾個無法解釋的疑問。
周瑜墓,無法解釋的存在
大多數贊成“周瑜是廬江人”這個論調的,都是緣於這座“周瑜墓”。他們的理由當然是理直氣壯:不是廬江人,為什麼墓在廬江?
對於這個問題,我竟然一時半會兒無言以對。是啊,為什麼廬江會有周瑜墓呢?
到目前為止,全國稱有周瑜墓的地方並非廬江縣一處,不可否認的是廬江這座規模最大知名度也最高,也是最“正宗”的。關於這座周瑜墓,最早的記載是在明朝《一統志》“周瑜墓在廬江縣東一十里安豐鄉處”,廬江縣安豐鄉在哪?這就是個無人能回答的問題,認同周瑜墓在廬江的,借用《一統志》這句時,往往把它縮成“周瑜墓在廬江縣”,後面直接給抹去了,因為他們解釋不清。
還是在這本《一統志》裡記錄著同樣是三國時東吳將軍丁奉
“廬江安豐人”,同樣是廬江,同樣是安豐,同樣是三國吳將的丁奉將軍,廬江的“歷史學家”們都不爭了,為什麼?原來這個安豐是河南固始。周瑜那個“廬江縣安豐鄉”指的是哪?不知是作者筆誤,還是另有他指。
汪德生的文章截圖
即便如這位汪先生說的這就是周瑜墓,也無從中得出“周瑜是廬江(縣)人”的結論,因為相傳有周瑜墓的全國還有六處呢,那又如何解釋?
那位汪先生言之鑿鑿說,記載有周瑜墓的只有廬江這處是出自全國性地理總志《一統志》,其他記載都是地方縣誌,也就是說自己編的。然而小編隨便翻了下安慶府條目下就有如下記載:“周瑜墓在宿松縣北三十五里”。其所稱的“其他六地均只是本地縣誌記載而已”顯然是摭著眼在說的。
大明一統志截圖
其二,距周瑜最近的一部被廣泛認可的史書《三國志》裡記載的非常明白:周瑜是在出徵西川時病死於巴丘。“喪當還吳,又迎之蕪湖”,這字面的意思是再明白不過了:(因為孫權對周瑜重視)喪事當回吳(吳郡或吳當時的都城建業)操辦,並且到蕪湖去迎接周瑜靈柩。如果廬江周瑜墓為真,那就是說,周瑜喪事在建業(吳郡太遠,南京距蕪湖是很近的)辦完後,又轉運回廬江安葬?要知道,那時的江北是被曹操控制的,只是在三國鼎立局面定型後,吳魏才對合肥這一軍事重鎮展開爭奪,吳魏交戰必爭的是濡須口(無為與含山之間),濡須口以東才是吳的控制範圍。所以要把周瑜靈柩出濡須口運到廬江幾是不可能的。
網上看到某作者臆測說,小喬隨軍出征,伴隨周瑜左右,周瑜死後便護送周瑜靈柩回到“故里”廬江安葬,並在廬江孤獨終老,所以廬江才有了小喬墓。這個說法看似合情合理,其實這是最不可能的。戰亂年代,作為三軍統帥的周瑜,南征北戰,今東明西,怎麼可能帶上自己的妻兒呢?這一點在電視劇《三國演義》裡就有所描述,曹操攻下荊州,孫權招周瑜回來商討對策,周瑜回來到家後與小喬溫存許久,互道相思之情。儘管這是電視,但這顯然更接近於真實。古往今來有哪個將軍出征帶著自己的家眷上前線?
顯然小喬應當在吳都帶著兒子呢,畢竟建業是都城,是絕對安全有保障的,何況那裡還有其姐大喬呢?所以《三國志》才有那句“喪當還吳”。既然周瑜都回吳辦喪事,也就不可能葬到300多里外的廬江了,因為當時的廬江郡並非東吳地盤,去那裡安葬,一是去不了,二是沒必要,三是不可能。由此可見,如果廬江縣的那座是周瑜墓,也應該只是後人為紀念週瑜所修空墓,或是民間傳言,與宿松等地周瑜一樣,只是大點,廬江人當真了而已。
換個思路,如果周瑜是廬江(縣)人,死後歸葬故里,那《三國志》裡的這句“喪當還吳”就該改為“喪當還鄉”了,陳壽不會寫嗎?
“民間傳言這是周瑜墓”也就罷了,敬仰名人,為其立碑修墓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沒有物證前就確信地說這是周瑜墓,這是不科學的,由此而推斷周瑜是廬江縣人,更是對歷史的不負責。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假設這是周瑜真墓,那將來有一天發掘,或多或少會出土一件兩件相關物證。若真是周瑜墓,或許可以當作是廬江人的佐證,屆時真相就會大白。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