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新中國正式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訊息傳至國內,百姓們紛紛歡呼雀躍,因為期盼的這一刻終於到來。
在此之前,新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可以說是舉步維艱,一方面要與第三世界搞好關係,一方面還要與歐洲各國周旋,比如英國和法國,早先它們依靠著美國,對此事態度不明,後來因為與美國結下了樑子,便改變了主意,最終投出了贊成票。
這不免讓人好奇起來,英法兩國究竟與美國之間有過怎樣的糾葛?他們又為何非要支援中國重返聯合國呢?
1945年6月25日,經一百五十個國家共同審議過後,《聯合國憲章》正式出爐,次日,中共代表董必武第一個在上面簽了字,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
在這之後,世界秩序就發生了改變,開始以美蘇為主導,不曾想到了第二年,兩國便進入了冷戰狀態,中國就成為了它們爭奪的重要合作伙伴。然而,到了1949年,毛主席宣佈要與美國決裂,站在蘇聯這一邊,加上蔣介石又逃往了臺灣,於是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便出現了問題。
當時美國的立場是不承認新中國,支援臺當局成為聯合國的合法代表,而西方國家也跟著不承認這個新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周恩來總理便多次致電聯合國的安理會,要其開除國民黨代表,這時蘇聯政府也一直支援中國,隨即還提出了相關的決議草案。
無奈的是當時在美國的強勢操控下,臺當局在聯合國的位置一直坐得穩穩當當,到了1951年,美國又在第六屆聯大會議上,以中國侵略朝鮮為藉口,宣佈延期討論中國代表權的問題,於是此事便又被擱置了。
後來在日內瓦外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就此與美國的杜勒斯以及法國的艾登進行商談,結果杜勒斯態度十分的強硬,艾登卻提出只要他在這次會議上不偏袒蘇聯,英國就會選擇支援中國,周總理最後選擇了拒絕,因為與蘇聯的合作還在繼續,這也不符合中國當前的外交方針。
這次會議過後,新中國便決定先獲得蘇聯的支援,畢竟兩國當前還是“密友”,而掌權的赫魯曉夫掌權對於此事也答應得十分爽快,不過隨著他的野心逐漸暴露,兩國的關係也開始急轉直下,很快便進入了冷戰狀態。
這下新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處境就越來越艱難,西方國家和蘇聯的支援都爭取不到,接下來該怎麼辦呢?其實還有“第三世界”,也就是亞非拉和其他的一些發展中國家。
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亞非拉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就一直在蓬勃發展,很多國家都相繼擺脫了被長期殖民統治的處境,從此獲得了獨立,隨後它們又陸續加入了聯合國,使得歐美國家不再是一頭獨大。
只不過因為自身的實力微弱,它們並不能在國際社會上發聲,更別說是聯合國,所以這時候就需要有一個國家能代表自己發言,而中國就是最合適的那個,考慮到這些,很多亞非拉國家便決定推動中國重返聯合國。
當然中國也想積極地與第三世界搞好關係,為此還幫助這些國家大力發展建設,給它們帶去了不少現代化的工業裝置,隨後還幫忙訓練它們的軍隊,用來抵禦外敵入侵,顯而易見的是,中國已經為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爭取了更多的可能性。
接下來就該解決歐洲國家的問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法國和英國,本來在經歷過二戰之後,兩國要忙著休養生息,便不得已要依靠著美國,因此,它們對於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一事態度很是不明確。
但之後因為與美國之間產生了一起“衝突”,雙方就此結下了樑子,於是英法的態度便發生了轉變,那麼中間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1956年5月,埃及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美國一氣之下停止了對埃及的經濟援助,當時英法兩國正對這裡的蘇伊士運河虎視眈眈,看到美國撤離,它們便準備奪取這條運河的全部主權。
作為世界上使用最為頻繁的航線之一,蘇伊士運河的經濟意義非比尋常,重要不言而喻,英法兩國對它勢在必得,隨後便召開了會議,決定對蘇伊士運河進行國際管制。
然而,在與各國多次召開會議討論此事之後,英法兩國的建議始終未能獲得一致同意,10月份,聯合國安理會也否決了這一提案,這下被逼無奈的英法兩國,決定用武力解決。
當時為了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法國就邀請了以色列加入,以色列早已對於埃及政府此前提出的要求很是不滿,隨即便答應加入了進來,於是英法和以色列就達成了一致協議,並且共同商量了作戰計劃。
三國商議的結果是先由以色列方面出兵發起進攻,英法兩國再出飛機進行轟炸,摧毀埃及的軍事基地,緊接著英法兩國的軍隊從塞得港登陸進攻運河區,不讓埃及軍隊有任何退路,最後由以色列佔領西奈半島全境,而英法就佔領西奈半島運河區。
同年的10月29,戰爭正式開始,埃及與英、法、以三國展開了激烈的對抗。不過很快這次衝突就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指責,中國堅決表示支援埃及,並且還無償提供了2000萬瑞士法郎,蘇聯則是相繼向英、法、以的政府高層致函,極力阻止戰爭繼續,這時候再看美國的態度,反倒是讓人十分玩味。
其實蘇聯也曾要求美國政府趕緊做出決定,然而考慮到自己是北約組織的一員,英法兩國又要求保持團結,美國政府很快就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兩方權衡之下,美方選擇拒絕同意與蘇聯聯合行動,並警告他們不要對英國和法國出手,另一邊,美方政府又急切地催促英國趕緊停火。
其實美國政府對於英法兩國的行為也是很不滿的,為了給英國政府施壓,美方還故意拋售英鎊,致使其大幅度貶值,後來英國政府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美國又進行了否決,緊接著就停止了對於英國的經濟援助。
沒過多久,美國又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議案,請求英法撤軍,議案遭到了兩國拒絕後,又繼續催促聯合國召開會議商議此事。其實美方態度如此的積極,就是希望拉攏第三世界的國家,不讓它們倒向蘇聯,另外它也不想讓英法兩國真的佔據了蘇伊士運河,為此還命令全球的美軍都進入戒備狀態。
有了美國在國際社會上使絆子,加上蘇聯還一直表明要對它們實施“核威脅”,迫於無奈之下,英法兩國只能被迫選擇停火,這場戰爭還沒持續一個月就正式終結。
這次事件過後,蘇聯和美國在全世界的力量都得到了增強,英國和法國在全球的龐大帝國卻被迅速瓦解,這時它們也明白,美國並不是一個可靠的盟友,想要跟它或者蘇聯抗衡,就必須跟其他的歐洲國家聯合起來,隨後,法國政府便開始向中國發出了善意。
1958年,法國的戴高樂將軍再次上臺,開始實施戴高樂主義,並與美國展開了抗衡,堅決不屈服於它的霸權,而同一時間,中國也已經與蘇聯交惡,於是中法建交的時機便正式到來。
那時的法國總理富爾對中國很是友好,不僅承認新中國,也支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不久後,富爾又進行了兩次訪華,並與毛主席和周總理進行了會談,於是兩國便正式確定了建立外交關係的意願。
終於在1964年1月,中法兩國政府正式宣佈建立外交關係,同年的2月,法國方面又撤下了臺當局駐巴黎的外交代表機構,為兩國建交掃清了最後的障礙。期間,美國本想聯合臺當局阻止此事,但好在最後並沒有成功,而它們製造的鬧劇也終將慘淡落幕。
法國突破了美國的封鎖,成為了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自然也會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轟動。此後更多的國家都開始效仿起它來,紛紛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也打破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孤立狀態。
至於英國雖然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承認了中國,但因為在聯合國內追隨著美國,並且一直還與臺當局保持著密切聯絡,所以中英之間也需要長時間的磨合,到了1970年,兩國之間的關係才算是恢復到了以前那般。
再說到美國,將中國孤立了二十多年後,美國終於算是意識到了自己的外交政策十分失敗,加上在與蘇聯的冷戰過程中慢慢處於了劣勢,所以美國政府便開始想著緩解跟中國之間的關係。
1970年,美國國務院的發言人宣佈恢復中美華沙大使級會談,並且第一次使用了中國的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同年的10月1日,正值中國的國慶節,美國的知名記者斯諾受邀訪華,並且登上了天安門,站在了毛主席的身邊。12月,毛主席抓住時機,向斯諾傳達了想要邀請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的意願。
1971年,中美之間的關係已經進入了關鍵時刻,而尼克松對於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一事也態度也搖擺不定,甚至還提出了“雙重代表”的建議,企圖製造了“兩個中國”。中方表示了委婉的拒絕,周總理更是直接說道:“我們可以在聯合國外面再等一年兩年,或者不管多長時間,不急於重返聯合國”。
隨後,美國便開始考慮讓臺灣放棄在安理會的席位,臺當局對此進行了激烈討論,並不想主動退出,最後迫於各方面的因素影響,蔣介石還是選擇了妥協,並且在最終表決之前,釋出宣告退出聯合國。
同年的10月25日,表決正式開始,最終,票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個國家的議案以壓倒多數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正式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其實對於這一結果,連毛主席和周總理也很是驚訝,因為在他們二位看來,此事估計還要再延遲個一兩年。
次日下午,毛主席便召集眾人前來開會,討論要不要派人去參加正在紐約舉行的第二十六屆聯大,畢竟國民黨的人已經撤走了,總不能讓那個位置空下來,沒想到很快聯合國的秘書長就親自發來電報,邀請中國派遣代表團過去參加會議。
在與周總理商量過後,毛主席準備派出喬冠華過去,讓他當代表團的團長,命令一下達,外交部國際司便開始熱鬧了起來。
11月9日當天,中國代表團正式從北京機場出發,前來送行的除了有周總理,還有四千多百姓,他們敲著鼓打著鑼,搖晃著鮮豔的五星紅旗,熱烈慶祝著這一普天同慶的喜事。而喬冠華見此場面,心中也是無比激動,大笑著向著大家揮手。
11月15日當天上午10點30分,喬冠華帶領著中國代表團豪邁地走進了聯合國的大門,霎時間,大廳內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不少與中國友好的國家代表都紛紛前來祝賀。
掌聲停止後,喬冠華便站在了講臺上發表講話,他的氣定神閒與坦率真誠,讓眾人對中國人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而他的演說內容,也即將影響至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