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265年,魏國相國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三國時代正式結束,中國歷史正式進入了晉朝時代。280年,晉滅東吳,統一中國,三國時期徹底結束。
曹魏:曹魏是三國時期的其中一方,始於公元220年曹丕篡漢。
曹丕之父曹操雖未稱帝,但曹丕稱帝后追封他為魏太祖,魏朝,計曹操共6帝。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的國家。
魏王曹操在漢末挾天子以令諸侯, 官渡之戰後控制中原地區大部分, 並準備南下一舉統一全國。但在赤壁之戰受挫後即退守北方。由次子丕嗣位, 不久丕即逼宮篡漢。曹魏正式建立。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220年—226年在位7年,年號:黃初(220年—226年)魏文帝曹丕,魏武帝曹操與卞夫人的長子,曹魏的開國皇帝,220年曹操去世,曹丕代漢稱帝,定國號魏,改元黃初,並定都洛陽,史稱曹魏。魏文帝登基後,首先平定了武威三種胡的叛亂,不久派遣軍隊在河西一帶大破羌胡聯軍,曹魏的勢力得以進入河西之地,接著又遣使復通西域,恢復了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控制權。此外,曹魏多次擊敗鮮卑,鞏固了北疆。然而,魏文帝曾三次大舉進兵孫吳,皆無功而返。綜合來看,魏文帝在位七年時間裡,曹魏實力進一步增強。葬首陽陵。
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226年—239年在位14年,年號:太和(227年—233年)青龍(233年—237年)景初(237年—239年)魏明帝曹叡,字元仲,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之“三祖” ,文學成就不及操、丕。曹魏大多時間是在與蜀漢、東吳的戰事中度過,例如226年八月孫權攻江夏、襄陽,227年孟達反,231年,鮮卑與蜀漢聯手進犯,到234年為止諸葛亮五次進攻曹魏,234年孫權攻合肥。魏明帝成功地抵禦了這些內外戰爭。他重用曹真、張郃、司馬懿等名將與諸葛亮作戰,諸葛亮未能得尺寸之地。235年諸葛亮死後,魏蜀邊境上的情況有所減緩。同年,軻比能被曹魏派遣的刺客所殺,鮮卑“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北疆也得以安定。之後,魏明帝開始大興土木,濫用民力,臨終又託孤失當,導致朝政動盪。葬高平陵。
魏哀帝曹芳(232年——274年),240年—254年在位15年,年號:正始(240—254),嘉平(249年—254年)魏哀帝曹芳,字蘭卿,為魏明帝曹叡之養子。根據《魏氏春秋》記載,曹芳可能是任城王曹楷之子,為曹彰之孫、曹操之曾孫。曹芳於235年被封為齊王,239年曹叡病逝後繼立為帝。曹芳繼位,由司馬懿和曹爽輔政,曹爽驕橫跋扈,專擅朝政,打壓異己,甚至連郭太后也被他軟禁;而司馬懿則韜光養晦,蟄伏待機,直至在高平陵事變裡,將曹爽集團一舉擊垮,之後,司馬家族開始權傾朝野。這段時間內,曹魏雖然朝政動盪,但對外的開疆拓土之路則是一路凱歌,先後兩次大敗高句麗,破東濊、平濊貊、滅韓濊,朝鮮半島的半數之地併入曹魏版圖。254年,司馬師將曹芳廢為齊王,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司馬炎代魏稱帝后,改封曹芳為邵陵縣公。274年,曹芳病逝,諡號為厲公。
魏廢帝曹髦(241年——260年)254年—260年在位,年號:正元(254年—260年),甘露(256年—260年)魏廢帝曹髦,即魏高貴鄉公,字彥士,魏文帝曹丕之孫,東海定王曹霖之子。三國時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司馬師廢齊王曹芳後,身為宗室的曹髦被立為新君,但曹髦對司馬氏兄弟的專橫跋扈十分不滿,於公元260年召見王經等人,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率領宮人討伐司馬昭;然而此次行動卻被司馬昭知曉,在司馬昭謀士賈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濟所弒,年僅20歲。
魏元帝-曹奐
魏元帝曹奐(246年——302年),260-265年在位5年,年號:景元(260年六月—264年五月),鹹熙:(264年五月—265年)魏元帝,本名曹璜,字景明,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三國時曹魏最後一代皇帝,265年,曹奐禪位於晉王司馬炎,此後被廢為陳留王,諡號為元皇帝。司馬炎於266年篡魏自立,國號晉,曹魏遂亡。
蜀漢:(公元221年-263年),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後主劉禪,共2帝。三國時期最弱小的國家,擁有四川,漢中,荊州等地,後關羽大意失荊州,使蜀漢地域更加狹小。
昭烈帝劉備(162-223)221年稱帝,在位3年劉備,字玄德,河北涿縣人。小時家境貧寒。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後,他鎮壓有功,任徐州牧。後經一系列征戰,取荊州,益州,漢中,與魏,吳成三國鼎立之勢。221年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漢”。
219年,吳蜀江陵一戰孫權奪荊州,關羽敗死,劉備為收復荊州,於221年發動彝陵之戰,後被吳將陸遜擊敗,223年,劉備死於白帝城,時年62歲。託孤於諸葛亮。
後主劉禪(206-271)
(223-263)年在位,後主劉禪,劉備的兒子,為甘夫人所生,223年即位,時年17歲。
劉禪雖然無能,但在諸葛亮的輔佐下,蜀漢的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諸葛亮吸取了劉備的失敗教訓,採取聯吳攻魏的方針,但諸葛亮數次伐魏,均告失敗,於234年死於五丈原。後,蜀漢政治腐敗,國力日弱,於263年被魏國所滅。劉禪被擒到洛陽,死於271年,時年65歲。為後人留下“樂不思蜀”的笑柄。
東吳:公元229年5月23日,孫權稱帝,就以“吳”為國號,為了便於區分,在前面加上統治者的姓氏,故稱之為“孫吳”。因其居於三國之東,而有“東吳”之稱。從公元229年5月23日孫權稱帝至公元280年(天紀四年)5月1日孫皓投降亡於西晉,東吳經歷四帝一共52年的時間,在開疆擴土、發展經濟、重視科學文化的進步、促進外交和民族團結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吳大帝-孫權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由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父親死後繼位成為一方諸侯;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後又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於黃武元年(222年),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后,設定農官,實行屯田,設定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229年-252年,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孫亮,(243-260年),字子明,孫權第七子。建興元年(252年),由於其父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而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的形勢下,十歲登基為帝,十五歲親政,但一年後(258年)就被權臣孫綝廢為會稽王,兩年後再被貶為候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殺(一說被毒殺),終年18歲。252-258年在位,史稱吳少帝、吳廢帝、會稽王。
吳末帝-孫浩
孫皓(242年—284年),即吳末帝(264年—280年在位)。字元宗(一說字元景,出自《冊府元龜》)一名彭祖,字皓宗。吳大帝孫權之孫,廢太子孫和之子,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孫皓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天紀四年(280年),吳國被西晉所滅,孫皓投降西晉,被封為歸命侯,四年後在洛陽去世。
公元263年,曹魏(其實實權掌握在司馬昭手中)派鄧艾、鍾會分兵入川,蜀漢滅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迫使曹奐“禪讓”,篡奪了魏國的天下,改稱晉朝,魏國滅亡。
公元280年,司馬炎派王睿、杜預滅亡了東吳。東吳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