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歷史上有過哪些著名人物?廣東地區最早的著名人物,見於文獻記載的,從秦代開始。秦始皇遣軍征服嶺南後,鎮守嶺南的任囂採取戰撫並重的策略,以“和輯漢越”為宗旨,從而使祖國南疆 順利地統一到華夏民族的大家庭中。任囂之後,署理南海郡尉的趙佗努力調和嶺南各民族、各部落之間的矛盾,穩定社會,建立南越國。漢王朝建立之後,趙佗雖然 對內仍行帝制,對漢卻稱臣奉貢。這樣,既有利於嶺南的安定與開發,也利於中原文明的源源不斷輸入。可以說,在嶺南早期開發階段,趙佗在安撫與治理地方、處 理與中原的關係等方面所做的努力,為嶺南的和平穩定與開拓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因而被稱為開拓嶺南的先驅。
東漢至兩晉時期,中原政權更迭,戰禍頻仍,中原士族士人為躲避戰火紛紛南遷而來。嶺南相對安定的局面和開發中的環境為這批南來士人提供了發揮才能的機會。 如東漢末及東吳時期在交州開展前所未有的學術活動的從政名儒士燮家族,在廣州開講學之先河的虞翻,皆為一時之俊彥。葛洪在廣州寫《抱朴子》,總結了晉代以 前的神仙理論與方術,又煉丹於羅浮山,成為中國道教史、化學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番禺學者楊孚撰寫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嶺南的地方風物誌《異物志》,向世 人揭示嶺南別具特色的風物與風貌。
從東漢末的紛爭到隋朝建立之前,中國政局經歷了近四百年的動盪。長時間的動亂或多或少地波及嶺南,如政權更替引發地方控制權的爭奪,又如盧循起義的衝擊。 這一時期為嶺南的統一與穩定作出過重要貢獻的是冼夫人。冼夫人處於梁、陳、隋更替時期,中央政權對嶺南的控制力削弱,作為一個擁有十萬之眾的部落首領,她 有能力自立山頭,但她先是助陳霸先和平統一嶺南,繼而在陳朝覆滅之時,順應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歸依隋朝,並多次平定反叛,維護了嶺南的安定。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至達摩一代逐漸中國化,但其由坐而靜、由靜入定、由定起慧的漸悟禪法對佛教的傳播仍有很大的阻礙。新州(廣東今新興縣)人惠能自創家 門,建立起佛教禪宗另一門派“南宗”。惠能禪學的核心是人人都有佛性,人性本覺,皆能成佛,其途徑要而言之是“無念”、“正念”。惠能的這一理論是對禪學 的一次根本性的改革,使佛教進一步與中國本土文化觀念相融合。禪宗這一教派理論的風行,影響深遠,使佛門日益興盛,嶺南民眾愈來愈多地皈依佛門。此外,惠 能的禪學對宋明理學,特別是對王陽明心學的形成,影響極大。
嶺南在唐代出了兩位閃耀中華的明星,一位是上述的佛教南宗六祖惠能,另一位是張九齡。張九齡與姚崇、宋璟並稱為開元之世以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他主張弘 揚王道,反對霸道;注重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主張省刑罰,薄徵徭,扶持農桑;在選才用人上循名求實,唯賢是舉。他的一些主張得到了實施,對當時的社會 穩定起了一定的作用。他主持開闢大庾嶺通道,使南北交通大為改觀。他還是著名的文學家、詩人,被尊為嶺南文學的宗師,其文章高雅,詩意超逸,一些詩作還是 千古傳誦的名篇。
到唐、宋時,嶺南的百越各族已基本同化於漢族。但是,唐、宋以前,嶺南的文化基礎的積澱仍相當薄弱。唐貞元十九年(803)和元和十四年(819),韓愈 兩度貶謫嶺南,在陽山致力於移風易俗,教化民眾,在潮汕辦鄉學,影響深遠。北宋的蘇軾貶謫廣東惠州、瓊州長達七年,足跡所至,教化隨之,慕名求學者眾,文 風因之而興盛。這些高水平文化人以他們的聲望修養、先進的教育方式傳授中原文化,對提高嶺南地區的文化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留下了令人欽敬的業績。
兩宋之際,涉足仕途的不少廣東人以清正廉明、敢於犯顏諍諫聞名。如彈劾蔡京等“六賊”、力保李綱而名動朝野的羅孟郊,興利除弊而有“南張北周”之譽的張 夔,處亂世而保境安民、治理有方的崔與之,以及王大寶、李昴英等。當然,最著名的當屬被稱為張曲江之後的嶺南又一名臣餘靖。餘靖與歐陽修等在仁宗朝以敢於 犯顏進諫而名噪一時。他數度出使遼、夏,以機智靈活的外交策略消弭邊患,使宋王朝獲得了較長期的休息生養的時間。宋代廣州對外貿易有長足的發展,與餘靖審 時度勢、力請免去番舶裝船稅有不小的關係。至於廣東歷史上名人分佈,自漢代至唐,察舉科舉以粵北、粵西為多,粵中次之,其餘地區極少。至宋代,粵中首次超 過粵北,而粵東所佔的比例也大為上升,元明之後,粵中,特別是珠江三角洲所出的人材遠非粵北所能比擬,就是粵東的潮汕地區和客家地區所出的人材,也超越粵 北,而成為另兩個文化中心。這一對比反映出經濟、文化重心的轉移與移民文化的漸進性。
明代,廣東進入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時期,廣州等城鎮的手工業、商業已相當繁榮。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是文化建設進入興盛時期,書院星羅棋佈,為人材的培養 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一時期,廣東的傑出人物佔主導的不再是外來人,或那些遷徙而來計程車人的較為親近的後裔,而基本上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完全本土化的人 物。這批傑出人物表現出有濃重本土特色的文化特徵。
自從程朱理學被定為官方哲學以後,二百餘年間統治著中國的思想界,無人敢越其窠臼。但是,“自陽明、白沙起而道始亂。”黃宗羲則認為“有明之學,至白沙始 入精微。”陳白沙早期也是尊奉程朱理學的,但他“學貴知疑”的主張,經十餘年的探索,終於擺脫了因陳守舊的框框,開拓了新的學風,自成哲學體系,並培養出 湛若水、林光等等一大批有影響的弟子。隨著文化的興盛,經仕途出身的粵籍名人越來越多,如一代清官海瑞、名將袁崇煥以及被譽為“嶺南第一名臣”的翁萬達 等,都是享譽中華的大名人。至若精於治國平天下之道,且文翰燦然,則首推“有明一代文臣之宗”邱睿。
生活於明清易幟之際的反清人士屈大均著述豐碩,卻因其反清而被清朝當局視為異端邪說,他逝世後,清帝多次下詔遍查和焚燬其著作,片紙隻字不得流傳。然而, 他的大部分著作還是被人們千方百計儲存下來,成為廣東文化遺產中不可多得的財富。其他如陳恭尹、梁佩蘭,與屈大均並稱“嶺南三大家”,都是明末清初廣東文 化界在全國很有影響的人物。
毋庸諱言,與中原一些地區歷代人材輩出、燦若星辰相比,古代廣東在中華民族這一大家庭中,有重大影響的傑出人物相對比較少。且這些傑出人物的主要業績是輔 佐君王治理國家,以及管理地方等方面,這與古代的廣東受地理環境和民族構成的制約,以及移民文化漸進性的基本特徵相符合。而陳白沙、湛若水、屈大均等等高 層次人材群體的出現,也預示著廣東傑出人物層出不窮的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