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警衛一中隊收到了一份新年禮物——24箱蘋果。一箱箱蘋果抬過來擺在部隊,看得戰士們愕然不已。上頭說,這是朝鮮主席金日成送給毛主席的新春賀禮。
此時是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中國過的第一個新年,金日成此舉顯然是為了對中國表達感謝之情。24箱蘋果不遠千里,從朝鮮拉到杭州(當時毛主席在杭州)。
抗美援朝的立國之戰地位並非虛的,自此戰後,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和地位早已不復當年被任意欺辱的時代。而且在周總理深得人心的外交政策下,漸漸地有不少國家向中國釋放善意,與中國建交。無論是官方正式的還是領導人個人心意,這一年裡,給毛主席送來的禮物不少。
毛主席不太在意這些東西,每次只讓李銀橋把禮品單拿來,他瞧上一眼,心裡有個數後,便交公處理。因此這24箱蘋果的命運,也仍然如此。
毛主席吩咐李銀橋,將這些蘋果拿給警衛部隊計程車兵吃了,當是新年喜氣。警衛隊的戰士們看到一箱箱蘋果運進部隊,個個激動不已。畢竟這時中國百姓的生活水平不高,蘋果這種東西,說精貴也不精貴,但部隊裡計程車兵也不是常常能吃到的。
有士兵主動上前開箱子,打算給大夥分,然而箱子開啟,他們卻不敢動了。這一個個圓潤通紅的蘋果上,竟然每一個都印著“毛主席萬歲”的字樣。有人試圖用手擦,卻也擦不掉。這字在它們幼果時便被印在可上面,在紫外線一日日的照射下,早已印進了蘋果內部。這也可以看出金日成對這份禮物,還是費了一番心思的。
上面印了這樣一句話,哪個戰士敢吃啊,怎麼能吃啊?眾人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就是沒人動手拿蘋果,甚至還有人提議要不就不吃了,印著這句話的蘋果多有意義啊,把它儲存下來吧,咱們每天聞聞香味。
這想法當然是太理想主義了,哪有真蘋果能儲存這麼久的。李銀橋見士兵們都不願動手,便把這個情況報告給了毛主席。毛主席聽完後,先是愣了一下,隨後苦笑道:“我就不喜歡這個口號,哪有人能活萬歲的。既然活不到,那就吃掉。”
下面計程車兵聽到毛主席發話了,這才敢伸手拿蘋果。
雖然現在蘋果印字這種花樣很常見,相比普通蘋果來說也貴不了多少,但在當時卻是不太容易的,畢竟經歷了三年戰爭的朝鮮,已經被戰爭拖垮了國力。
當然,中國付出的、投入的、承擔的東西遠比這24箱蘋果更重。
朝鮮半島是國際形勢的犧牲品,二戰結束,日本不得不吐出朝鮮半島。然而獲得獨立的朝鮮半島卻並沒有如想象中自由發展,反而在美蘇對抗下,從統一走向了分裂。沒有哪國人民願意看到國土分裂,也沒有什麼領導人願意接受“殘缺”的政權。因此南北朝鮮之戰,終將打響。
北朝鮮率先行動了。開始這只是一場國內之戰,但隨著美國干預,北朝鮮由優勢轉為劣勢,步步敗退。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國的援助,如今的朝鮮半島或許真的已經統一了,當然是以北朝鮮覆滅為代價。
當時毛主席做出抗美援朝的決定時,面臨著很大的壓力。二戰後美軍的實力和美國國力足以讓世界抖三抖,而新中國成立不過一年,國民黨的爪牙在四處興風作浪,國外不少國家也虎視眈眈,新中國根基並不穩。並且彼時中國還在忙著土地改革,工業發展幾乎沒有起步,還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國力可以想象的貧弱。
戰爭是殘酷的,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的戰士不計其數,但那是為了趕跑侵略者,是為了革命,是為了中國人民的未來,而抗美援朝,是為了什麼呢?很多將領都想不明白,為什麼要拿著中國戰士的性命去幫朝鮮打美國。
戰爭必然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拖慢本該在和平環境裡的中國的發展步伐。因此,國內反對支援朝鮮的聲音很大。
毛主席在做決定之前,也經過了艱難的思想鬥爭,但他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後來成為抗美援朝總司令的彭德懷元帥更是給了毛主席堅定的支援。
彭帥在會上說:“入朝作戰是肯定的,打得不好,大不了就當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果美國佔領了朝鮮半島,將來問題會更復雜,所以我認為遲打不如早打!”
美國若是掌控了朝鮮半島的局勢,對於中國而言,就是一柄懸在頭頂的鍘刀,不知何時會落下,卻時刻給人恐嚇與約束。今後中國無論進退,都將受到來自東北方向的騷擾和干預。不除此患,絕無可能心無旁騖地改革發展。
基於此,毛主席力排眾議,堅持作戰,志願軍隊秘密火速開往朝鮮戰場。這場戰爭的勝利讓它的歷史意義和全域性價值得以拔到最高,然而不可忽視的是中國39萬志願軍的性命代價。
金日成此舉當然是想表達對中國在危難之際伸出援手的感激之情,但也不僅僅如此。
作為一個局外人,美國當初是不可能直接干預朝鮮半島局勢的——這不符合國際公約。因此美國正式出兵前,經過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投票。然而有趣的是,蘇聯卻缺席了這場投票表決。按理說,北朝鮮屬於蘇聯陣營,如今陷入危機,作為陣營裡的老大,不該沒有作為。所以蘇聯此舉,是為何呢?
其實在北朝鮮當初發動戰爭,勢如破竹之時,蘇聯對它抱有了不小期待——如果北朝鮮能一舉拿下整個朝鮮半島,那蘇聯便能借此擁有夢寐以求的不凍港。然而沒想到美國的干預讓局勢發生逆轉。但即便如此,蘇聯也並不想讓自己陷入戰爭泥潭。
蘇聯也知道,朝鮮局勢對中國東北乃至整個新中國的發展都極為重要。倘若北朝鮮真的輸了,美軍勢必會將自己的軍事線推進到鴨綠江,給新中國強大的軍事威脅。而當時中蘇之間存在一份《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根據這份條約內容,蘇聯可以在中國面臨軍事威脅時幫助它進行軍事防禦。
因此,在這個形勢下蘇聯將會有合理正當的出兵藉口,可順理成章地駐紮在中國某地,如旅順。蘇聯雖不能從朝鮮拿到不凍港,卻能從中國拿到,因此無論戰事如何,蘇聯都不虧。但沒想到的是,中國直接派兵進入了朝鮮戰場。
但戰爭結束後,中國也沒有停止對朝鮮發展的援助。
從1954年到1957年間,中國每年撥款8萬億元,贈與朝鮮用作恢復國民經濟的費用,而且在此期間還收養了兩萬多名朝鮮難民兒童。而在糧食上,對朝鮮的援助量更是幾十噸量級。
除此之外,中國還在大力支援朝鮮的工業發展,鍋爐、機床、磨砂車各類裝置,麵粉廠、製糖廠、軸承廠等各廠房,持續不斷往朝鮮國內輸送。此後,中國更是在本國煤炭產量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盡力保障對朝鮮的煤炭供應;在中國拿不出朝鮮需要的10萬紗錠時,不惜拆掉國內剛建設的棉紡織廠。
然而我們都知道,那時中國自身還在工業起步階段,並且中間國內還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的艱難時期。自己吃不飽飯,也要援助別國,難道是出於人道主義?自然不是。
當時中蘇關係的惡化,讓朝鮮位置成為重要的戰略位置。中蘇關係惡化得越重,朝鮮對中國的價值就越大,中國想要與朝鮮建立親密關係的心就越迫切,因此對於朝鮮提出的任何援助要求,中國基本都給予了滿足。
韓國一份統計資料顯示,戰後到70年代,社會主義陣營共援助朝鮮20.43億美元,中國就佔了30.75%,而且大部分還是無償援助。雖然資料的準確性有待考證,但從中國對朝鮮的支援程度來看,它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而蘇聯對朝鮮的援助佔比是40%,雖然看似蘇聯比中國給朝鮮的援助多10%,但需要明確的前提是:蘇聯當時的國力和中國的國力,根本不是一個水準的——一個是當時的超級大國,一個是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因此這10%的差異,似乎也算不得什麼。
那24箱蘋果是金日成和朝鮮的謝意,卻像也在印證著中朝兩國後幾十年的幫扶角色關係。如今的中國早已有了新風貌,也進入了新時代,但卻始終以史為鑑,牢記當年的戰爭殘酷、革命艱苦、發展不易,以及曾對中國施以相助的國家和人民。但願那些曾受中國之惠的國家和人民,也能記得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