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辛亥革命紀念日與以往格外不同,更莊嚴、更隆重、更高規格,民心因之格外凝聚、國人由衷頌念感懷。110年來,中華民族由瀕臨絕境到起死回生,由亦步亦趨到繁榮自信,辛亥革命居功至偉,不可或缺。
如今,那些與“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武昌起義相關的英雄和事蹟,早已傳揚天下,彪炳千秋,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一群為聲援武昌起義揭竿而起,捨身舉義的“祭旗者”以及另一場風雲詭譎、英雄末路的鬥爭卻鮮為人知。
電影《辛亥革命》劇照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隨之響應者,竟不是滬、穗等瀕海臨江、資訊暢通之大碼頭,而是在西安這相對閉塞的西部城市。而其行動之迅速,計劃之周密,鬥爭之英勇慘烈,有甚於武昌起義之處多矣。陝西革命之成功,不僅於民國建立厥功甚偉,即是對後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也有著示範借鑑之意義。”
莫言先生為小說《五福》作序時寫的這段話,總算為一段塵封的歷史解開了冰山一角。
《五福》系陝派作家樟葉先生代表作,曾由作家出版社分別於2005年、2016年兩度出版,莫言先生亦兩度作序。
一直以來,關於辛亥革命的各類影視劇、文學作品層出不窮,但對於打響“辛亥革命第二槍”的“陝西舉義”卻絕少提及,因為由於地域及條件所限,這段往事後來並無詳細記載,其中曲折更少為外人知曉。
長安城是樟葉先生的世居之地,生於斯,長於斯,從小耳濡目染,家國深情,最終積數十年之功將這段歷史寫進小說《五福》,既是職責所繫,也是情理之中。
一半看故事,一半看歷史:書中大多人物和事件並非完全虛構,而是有史可考,有跡可循。
莫言、陳忠實、賈平凹等諸多名家都曾不惜筆墨,一致支援。
2009年,依小說《五福》改編的電視劇《關中槍聲》在央視電視劇頻道首播,同為西北人的李亞鵬全力出演,無比投入,此後漸漸掛靴劇壇江湖。
由《五福》改編的電視連續劇《關中槍聲》劇照
被嚴重忽略的“陝西舉義”和“哥老會”
武昌起義後,清廷本打算以陝西、甘肅為基地,勉力收復東南。不料陝西革命黨人張鳳翽、張雲山、錢鼎等率領新軍並聯合“哥老會”等幫會首領,於1911年10月22日發動了“西安起義”,從而使陝西成為全國最早響應首義的省份。
訓練中的陝西新軍
要知道,陝西比上海等沿海城市訊息更加閉塞,各種條件也更為艱苦,但卻能如此迅速地響應武昌,實屬不易。可歌可泣的是,正是因為陝西軍民在千里之外遙遙呼應、熱血付出,從而有效牽制了清軍大量兵力,極大減輕了武昌革命軍的鬥爭壓力,最終真正地撼動了清政府的抵抗及反撲。
與“武昌起義”中主要依靠新軍不同,陝西等中國西南西北省區的起義則主要依靠“哥老會”等在新軍中的秘密組織。某種程度上說,沒有“哥老會”龍頭老大們與同盟會的通力合作,就沒有“陝西舉義”的成功。
歷史上,“哥老會”是真實存在的民間組織,參加者多為農民、手工業者、士兵、遊民等下層群眾,是辛亥革命前後一個在長江流域聲勢、影響都很大的秘密結社組織。它不是單純的黑道組織,即便在當時的川軍、湘軍中也影響巨大,辛亥革命前後更與革命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民國名將馮玉祥、開國元帥賀龍等都曾是哥老會成員。
哥老會之所以在辛亥革命初期能夠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因為他們的參與者可以“隱於市”,比四處被鎮壓的同盟軍更易於行事。
《關中槍聲》劇照
《五福》裡說,辛亥革命前,同盟會在清軍中只要有成員活動,就很容易被清廷發現、鎮壓,因此同盟會很難在革命事變中掌握士兵。但哥老會不同,他們大多來自底層,制度森嚴,易於化整為零,打入清軍內部,方便行動。
可是,革命在那個年代,到底是件破天荒的事情,為何作為江湖幫派的“哥老會”願意參與其中?在勝利前後,“哥老會”內部的決策軌跡和隱秘故事到底有哪些?他們是革命者還是投機者?“陝西舉義”的主要領導者們後來命運如何?
《五福》:講故事 也透人性
《五福》以“哥老會”成員劉五的視角展開:他從一個深處底層、走投無路的平民少年,憑著精明能幹、豪俠仗義,逐步成長為“哥老會”領頭人物。後來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毅然投身革命,成為一代梟雄。
從史料研究的角度分析,劉五的故事原型,似是在當年“陝西舉義”的主要領導人張雲山、張鳳翽身上都能找到影子,尤其更加貼近張雲山的人生經歷。
張雲山是陝西長安縣(今西安市長安區)人,曾任陝西陸軍混成協司號官(小說中,劉五也曾是新軍的司號員),在軍隊中加入“哥老會”。1910年7月,同盟會陝西分會和哥老會雙方負責人三十多人,在西安大慈恩寺結為兄弟,歃血為盟,商定共圖大舉,並按照哥老會的組織形式,建立“同盟堂”——這也成為後來“陝西舉義”的主力。
張雲山舊照
可惜舉義之後,以張鳳翽、張雲山等為代表的陝西將領卻並未真正實現理想,而是被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成果。
舉義不久,袁世凱即命親信陸建章赴陝,接替張鳳翽出任陝西將軍。作為馮玉祥、宋哲元的老上級,這位陸建章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名聲並不好,他到任後搜刮民財、打擊異己、裁汰陝軍,又將張雲名山的第一師縮編為混成旅,給張以旅長兼陝北鎮守使虛名,卻又多方設定障礙,使其無法到任。張雲山委曲求全,一再隱忍,幾經運幄卻無濟於事,終落得人財兩空,一病不起,於1915年6月憤恨咯血,憾然離世。
《五福》中,劉五的平生幾乎與張雲山這段經歷無異。他出身入死為揚名立萬,他運籌帷幄為大權在握,他委曲求全為功成名就。他是果斷的英雄,但也剛愎自用、目光短淺,縱使有推翻封建統治的決心和勇氣,但某些封建思想卻根深蒂固般刻在了他的骨子裡。
他的一生以悲劇收尾,也是必然。
號子劉五
“當然《五福》不是歷史教科書,劉五也不是張雲山的化名替身。辛亥革命本身已經足夠波譎雲端,張雲山的生平事蹟已經相當浪漫傳奇,在此基礎上,再加上作者的剪裁融會,想象提升,所成就的《五福》,就是一部可讀性甚強,可圈可點之處甚多的應時之作了。”
莫言說:劉五的思想侷限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但劉五式的人物在當今社會依舊存在,他的悲劇,也依舊在改頭換面地重演。
人們在創造著歷史,歷史也造就著人物。
一部氣魄宏大、立意高遠的陝派小說
小說《五福》的另一亮點,是作者樟葉先生對關中風俗人情的描寫。莫言評價它是一部土花斑駁的“講古”小說,的確恰如其分。
“講古、論古,講的就是過去的故事也。我等作家,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初,大量閱讀西方翻譯小說,雖令眼界大開,身體力行,意欲改革鼎新,但也因“食洋不化”,一味模仿,製造出諸多克隆文章,而於中國小說之諸多傳神手法,丟失殆盡。時至今日,方才覺悟,雖為時未晚,畢竟浪費了諸多時光。樟葉先生土花斑駁之小說筆法,正如百姓生活的家織棉布,看似破舊,其實正弔詭地符合了新潮。恍然憶起,我們去年與樟葉先生小聚,聽他談此小說構思,說道很多是小時聽老人講故事的記憶,因而小說才有此趣味,這也讓我看明白了《五福》之講古腔調之外尚摻雜著一些文史資料筆法的原因。”
西安東門城牆老照片
此外,不少文化名人針對《五福》都發表了個人的閱讀感受:
陳忠實說:“這是一部極具傳奇的歷史故事,其中對於人性的破譯與展示令人震撼。”
賈平凹說:“本書氣勢宏偉,立意高遠,具有史詩般的內涵。”
……
深秋,深沉壯美的人間橙紅倒映出這段百多年前並不該如煙而散的塵封史事,謹以此紀念偉大的辛亥革命110週年!
《五福》
樟葉 著
高高國際/作家出版社 出品
作者簡介:
樟葉,陝西西安人,陝派代表作家之一。著有長篇小說《五福》《晚春》《石語》《錢商》,並稱“講古”四部曲;代表散文集《晨練戀曲》《五色水》《公家貓》等。其中《五福》曾被改編為32集電視連續劇《關中槍聲》,於2009年6月在央視電視劇頻道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