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9日參觀念辛亥革命博物館,辛亥革命博物館是湖北省武漢市政府為紀念辛亥革命武昌首義100週年而興建的一座專題博物館,總建築面積22142㎡,位於武漢市武昌區閱馬場首義廣場南側,北臨彭劉楊路,南抵張之洞路,東鄰楚善街,西靠體育街,是首義文化區的核心建築,與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紅樓)、孫中山銅像、黃興拜將臺紀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處一條軸線。辛亥革命博物館的外形設計獨特,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元素和現代建築特色,高臺大屋頂的架構,彰顯中國建築“雙坡屋頂”和飛簷翹角的特質;幾何形外觀和“楚國紅”色調,寓意敢為人先的首義精神,俯瞰呈V字造型,寓意勝利和武漢的騰飛。
站在這栩栩如生的塑像前,思緒很快的飛回到那個被外強欺辱的時代,中國被迫簽訂了各種不平等條約,包括中英南京條約,《南京條約》(英文名:Treaty of Nanking,又稱《萬年和約》、《白門條約》、《江寧條約》)是中國近代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由中英雙方於1842年8月29日在南京簽訂,標誌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束。
該條約主要規定了中國開放新的通商口岸、割讓香港島、關稅協定等內容,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關稅主權,使中國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透過這張照片,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政府的官員年齡都比較偏大,與英國的談判者的年齡有較大的差異,因此說少年強則中國強,不論是在競技體育或者談判領域年輕就比較有優勢。
中英虎門條約,《虎門條約》是清朝大臣耆英、英國駐華公使璞鼎查各自代表兩國政府在廣東虎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又名《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該條約共16條,另附“小船定例”3條,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共15款,將兩國貿易中的26類貨物的關稅作了具體的規定,這使得中國的主權受到了嚴重的損害。
中美望廈條約,在林則徐領導的廣州禁菸運動中,美國鴉片販子的利益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他們於1839年5月聯合上書美國國會,要求美國政府與英、法、荷等聯合起來對付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美國派加尼率東印度艦隊來中國沿海護僑,保護美國利益。而加尼在得知《南京條約》簽訂的訊息後,徑自致函兩廣總督祁貢,要求最惠國待遇,未果。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的訊息傳到華盛頓,美國總統約翰·泰勒於1842年12月諮會國會,要求派遣代表來華商談建立新的經濟關係。1843年5月,美國政府派顧盛為特使來華,其使命就是要求中方給予美國與英國同等的通商條件。1844年2月,顧盛到達澳門。6月18日,清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耆英與顧盛在澳門附近的望廈村進行會談。在談判過程中,美方軟硬兼施,採用訛詐的手法,脅迫中方談判者。耆英屈服於壓力,抱著“一視同仁”的宗旨,接受了美方所擬定的條約草案。7月3日,雙方正式簽訂《中美五口通商章程》與《海關稅則》,因簽約地在澳門望廈村,所以又稱《望廈條約》。
《望廈條約》使美國享有英國在《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賠款外的一切特權,同時還擴大了侵略權益。如美國兵船可任意到中國各通商港口巡查貿易;美國人有權在通商口岸開設醫院,建立教堂等。中美《望廈條約》是比中英《南京條約》、 中英《虎門條約》及其附件更細緻更完備的不平等條約。它是加在中國身上的又一道更為沉重的枷鎖,併成為爾後中法《黃埔條約》及其他帝國主義列強與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範本。
中法黃埔條約,《黃埔條約》(Treaty of Whampoa)又稱《中法五口貿易章程:海關稅則》,是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10月24日清朝與法國在廣州黃埔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也是法國侵略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黃埔條約》使法國享有美國在《望廈條約》中取得的一切特權,同時還規定,允許法國條約簽訂現場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修建墳地,清朝地方政府負責保護教堂和墳地。法國透過中法《黃埔條約》,獲取了中英《南京條約》、《虎門條約》中除割地、賠款外的特權以及中美《望廈條約》中規定的全部特權,給中國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這個條約也為外國侵略者利用傳教權利進行公開的侵華活動埋下了第一塊基石。《黃埔條約》與《望廈條約》一樣,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司法、關稅、領海的自主權。
中法新約,《中法新約》即《中法會訂越南條約》或《越南條款》,又稱《中法和約》、《李巴條約》,是1885年(光緒十一年)6月9日清朝與法國簽訂的關於結束中法戰爭的不平等條約。這使中國通商口岸進一步對外開放了。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進一步加深了。《中法和約》的簽訂,使法國打開了中國的“後門”。此後,中法之間又相繼簽訂了《越南邊界通商章程》、《續議界務專條》、《續議商務專條》等條約,具體確立了法國的侵略權益,使中國西南地區逐漸成為法國的勢力範圍。直到今天仍有很多說法延續,清流文人們只看到條約簽訂於清軍在陸上表面保持攻勢之時(海上則是已經澎湖失守,制海權更早就已全無,臺灣即將不保),故稱中法戰爭的結果為“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並且在以後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內,這種說法不絕於耳,至今普遍傳揚。然而它忽略了鎮南關之戰得勝,打死74名法軍的前提是人工修築了強大的工事,一道連綿三里的土堤加上天有大霧,“有很大的偶然性”僅從軍費上來分析,法國人在1884年兩次批准駐遠東法軍的當年軍費報帳合計是5400萬法郎,而茹費理內閣一因為“增撥軍費案有先議權”倒臺就馬上通過了給遠東法軍撥款5000萬法郎的決議。清朝在戰爭中的軍費估計一般在遠超過兩千萬兩,其中半數是借外債進行的,由此可知所謂法國人在這場始終是半心半意進行的戰爭是被諒山之役打痛了而會向中國求和,以及如果不下令撤軍就能攻下河內之說,都是很難成立的。
中國與英法美俄天津條約,《中俄天津條約》與《中美天津條約》、《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構成了《天津條約》的主體。
中國與英美法俄北京條約、《中英北京條約》與《中法北京條約》、《中美北京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構成了《北京條約》的主體。
中俄伊犁條約,《中俄伊犁條約》又稱《中俄改訂條約》、《聖彼得堡條約》,是1881年(光緒七年)2月24日是清朝與沙皇俄國在聖彼得堡簽定的有關歸還新疆伊犁地區的條約。根據條約及其子約,中國雖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領土,但仍割讓了塔城東北和伊犁、喀什噶爾以西約7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透過《中俄伊犁條約》及其後訂立的五個勘界議定書,俄國在華的經濟擴張,由邊境地區延伸至中國腹地。此外,沙俄還利用《中俄伊犁條約》,在1881—1884年間脅迫中國新疆居民10萬多人“遷居”俄境。該條約嚴重地損害了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給西北邊務、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極大的惡果。
中俄璦琿條約,《璦琿條約》(又稱《璦琿城和約》)是俄羅斯帝國與中國清朝於1858年5月28日在中國璦琿(今黑河市愛輝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東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璦輝條約》是清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當時清政府拒絕批准該條約。1860年訂立中俄《北京條約》時清政府始於認可。《璦琿條約》使中國主權和領土遭到重大損害,並且為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開了一個罪惡的先例。
俄羅斯把《璦琿條約》規定為中俄“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4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強行割佔,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東北地區對日本海的出海口。同時《中俄北京條約》的簽訂,又為俄羅斯進一步割佔中國西部領土製造了“條約依據”。十九世紀下半葉,俄羅斯與中國簽訂的多個邊界條約,都是不平等條約,割去了中國14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相當於今天兩個法國與一個波蘭面積的總和。這個條約極大地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
透過這些不平等的條約,中國的國土面積被縮水了不少,但也應該看到,一個國家如果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需要內因和外因去改變自己,才能讓自己強大起來。就說這些條約是外因,也促使中國去改變,最終透過中國人民的不懈努力,發展到了今天的地步。
感嘆只有實力強大了,才不被人欺負呀!!!
202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10週年的紀念日,在這一天又一次回憶起了自己在武漢出差旅遊期間的各種畫面,不禁感慨己經過了9年的時間了,時光如白駒過隙,飛速晃過!而且在今年國慶期間去到天安門上看到了孫中山的畫像也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上了!在目前臺灣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的情況下,每年這個時候都會讓人想起孫中山先生來!而且也到過南京中山陵好幾次去參觀,緬懷孫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