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於地理疆域有很多的名詞,比如“州、郡縣、路、省、府”等等,這些名詞及涵蓋的歷史意義,和現在對應的概念多有不同,其中有些我們已經不再使用,或者和現在的概念變化很大。
我們最早認識比較早的是“州”,在《尚書》中記載: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這裡的州相傳堯時禹平洪水,分天下為九州,分別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當然後來又說舜又將疆域進行了調整,分出了幷州、幽州、營州等。其實在《三國演義》的小說中,我們看到很多的人物其職務就和這些地域有直接的聯絡,如荊州牧劉表、徐州牧陶謙、翼州牧袁紹等。
從後漢到南北朝末期,州不斷地縮小。後來明清的時候將州改為府,如“揚州府、兗州府”等。
郡縣是秦朝時的行政區域,當時分為三十六郡,比較有名的如漁陽、雁門、桂林、南海、鉅鹿等。隋代開始取消,到了宋代就廢除了郡。
道—是唐代的監察區,貞觀時期分為十道,比較有名的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等。後來又不斷地變更,到開元年間,又分為十五道。
路—宋代的時候設定的當時是為了徵收賦稅和轉運漕糧分的區域。如河北西路、河北東路等,隨著時代的變革,也是不斷地調整。
此外省、軍、縣、國(分封)等都曾用過地域劃分等。
要注意一點的是我們常以山南為“陽”,水北為“陽”,反之為陰。特別在中國風水中對此特別的強調。因為我們選住宅的時候一定要坐北向南、陽光好的房屋,最好是背後有山而面前有水的,這樣才適合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