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平時吐槽羅貫中多,但他寫《三國演義》,自有其不可及處。
眾所周知,羅貫中很擅長給人物登場安排情節,塑造一個立竿見影的形象。
比如董卓初登場,是自己被劉關張救了,卻以他們是白身為由,不加致禮,氣得張飛想殺他——這就讓站在劉關張角度的讀者一下記住了:
董卓不是好人。
比如諸葛亮登場,先安排一個博望坡軍師初用兵,這一場既讓關張一起服了諸葛亮,也昭示了整部小說裡諸葛亮屢試不爽的套路:詐敗、間道、伏兵、火燒。將來的曹仁、兀突骨和張郃們,都要吃這招。
襯托人最簡單的法子,是臨時安排幾個炮灰做墊底。比如關張乍一登場,先讓程遠志等幾個匪類做了刀下鬼。
也有靠成名武將做陪襯的,比如官渡初戰,羅貫中就安排張遼許褚去戰張郃高覽,打得不分勝負,這才顯得後來張郃高覽投降曹操,意義重大,足以讓袁紹崩潰。
妙在高覽後來在汝南,還被安排成了趙雲的經驗包。
由高覽這個例子,還可以說出去:
還有一種捧法,是所謂一山還有一山高,踩著階梯往上爬。
比如許褚出場,打平典韋,大家都知道他厲害了;後來許褚戰平高覽,大家覺得高覽也挺厲害;等趙雲殺了高覽,讀者自然都大驚:趙雲厲害啊!
又比如張郃出場,平了張遼;後來潼關一戰,被馬超幾下就打敗了,讀者也大驚:馬超厲害啊!
這種連環捧法很有意思,就是比較費炮灰。
像華雄出場,把俞涉潘鳳都給斬了,諸侯束手無策。關羽出馬,以馬弓手身份,袁術不滿,曹操鼓勵,袁紹遲疑之下,溫酒斬華雄歸來。這是關羽在小說的實際出場。華雄是關羽的炮灰,下面還墊了俞涉潘鳳呢。
同理,後面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呂布先對付了方悅、穆順和武安國,打飛了公孫瓚,簡直所向無敵。張飛與呂布戰五十合不分勝負,然後關羽與劉備一起上。這段其實略失關羽光彩,但沒關係:之前斬華雄捧過關羽了,這段是張飛和呂布的故事——慘的就是方悅、穆順和武安國了:還是炮灰。
所以您也發現了:
成名武將的義務之一,就是給別人做陪襯。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羅貫中先安排趙雲年登七十斬五將,把韓德父子給收了。本來趙雲斬將無數,眾所周知,沒必要專門排這麼場虛構戲了呀?為什麼呢?
好提醒大家趙雲勇武不減當年嘛。
下一場,立刻就安排姜維登場,單挑趙雲,不分勝負;趙雲甚至大驚,“不想此地有這等人物!”
——讀者立刻記住了:姜維厲害啊!對標趙雲呢!
後來姜維北伐,遇到一個自稱鄧將軍的,大戰良久,頗難取勝;於是行詐敗計,奪了對方的兵器,看著要險勝時,鄧將軍跑路回去了;他爸爸出來了:
“姜維匹夫,勿趕吾兒!鄧艾在此!”
於是姜維大驚:原來小將乃鄧艾之子鄧忠也。
這就是借姜維之目,一筆寫出了鄧艾鄧忠兩個棘手人物。兒子如此,父親之厲害可想而知。
這裡就是借姜維,捧了一下鄧艾。
但還有一種寫法,比較細了——我覺得,是《三國演義》這本書最好玩的地方。
比如趙雲汝南跟了劉備後,鬥許褚刺高覽不提。但其實他初出場是在界橋之戰,羅貫中安排他大戰文丑。
比如馬超大戰曹操,逼得曹操割須棄袍,是小說第五十八回了,其實他第十回就出場過一次,而且有仔細畫臉:
“只見一位少年將軍,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體猿臂,彪腹狼腰;手執長槍,坐騎駿馬,從陣中飛出。原來那將即馬騰之子馬超,字孟起,年方十七歲,英勇無敵。”
然後立刻斬了李蒙王方。
見縫插針,提前露臉。
本來不是你唱主角的戲份,先驚鴻一瞥出來亮個相。
這手法,羅貫中用得很多。
比如魏延實際登場,是在長沙救黃忠歸降劉備;但之前劉備攜民渡江前,他在襄陽已經號召劉備入城了,還戰過文聘。大家就有印象了,這傢伙厲害。
比如鄧艾大戰姜維,是小說第一百十一回了,但前一回,司馬昭大戰淮南時,文鴦的主場,所向無敵,卻有這麼一段:
“鴦縱馬看時,只見一軍行如猛風,為首一將,乃鄧艾也,躍馬橫刀,大呼曰反賊休走。鴦大怒,挺槍迎之。戰有五十合,不分勝敗。”
這是鄧艾的初出場,與文鴦能打五十合不分勝負。之後過了幾回,才出現他和姜維對決,但這裡已經提前讓他露過臉了。
比如龐德後來大戰關羽,威風凜凜。其實此前隨馬超渭水戰曹操,戰漢中曹操安排車輪戰收服他,甚至魏延一箭射了曹操的牙齒,還安排龐德出來戰退了魏延——這些戲碼,都是為了後來龐德抬棺戰關羽,特別有懸念。
這類“預登場”,當然不只是單挑了。
大家都記得,周瑜故世後,東吳的戰爭戲份就是呂蒙為首,甘寧和淩統這對冤家彼此鬧了。
之前周瑜取南郡戰曹仁時,甘寧被圍彝陵,大家商議去救,出來這麼個難題。
周瑜遲疑:此地正當衝要之處,若分兵去救,倘曹仁引兵來襲,奈何?
這時此前不太說話的呂蒙勸了:甘興霸乃江東大將,豈可不救?
周瑜遲疑:我親自去救,誰守這裡?
呂蒙推薦淩統,話說得斬釘截鐵:留凌公績當之。蒙為前驅,都督斷後;不須十日,必奏凱歌。
周瑜於是問淩統,淩統慨然說:若十日為期,可當之;十日之外,不勝其任矣。
妙在去彝陵時,呂蒙又勸周瑜:彝陵南僻小路,取南郡極便。可差五百軍去砍倒樹木,以斷其路。彼軍若敗,必走此路;馬不能行,必棄馬而走,吾可得其馬也。
——以周瑜雄姿英發,怎麼會在這種事上遲疑?
——這段無非是用來描述呂蒙的智謀、淩統的果敢,讓他們出個場罷了。
——當然細想一下,也許還有淩統的傲嬌:
“我才不去救甘寧呢哼!”
這方面,我覺得最精彩的一小處,是這裡。
眾所周知,赤壁之戰東吳方的主場戲,歸周瑜和黃蓋。
周瑜戲份向來豐足不提。黃蓋呢?
之前東吳諸將找周瑜主戰,讓他勸孫權抗曹,有很出挑的一幕。
周瑜問:將軍等所見皆同否?
黃蓋忿然而起,以手拍額:吾頭可斷,誓不降曹!
然後諸將一起說:吾等都不願降!
這裡已經提前讓黃蓋亮眼了一下,與諸將不同了。
更前一回,諸葛亮舌戰群儒末尾,東吳群儒狼狽時,有這麼一段。
忽一人自外而入,厲聲言曰:“孔明乃當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難,非敬客之禮也。曹操大軍臨境,不思退敵之策,乃徒鬥口耶!”
眾視其人,乃零陵人,姓黃,名蓋,字公覆,現為東吳糧官。當時黃蓋謂孔明曰:“愚聞多言獲利,不如默而無言。何不將金石之論為我主言之,乃與眾人辯論也?”
這段戲份,安排得精彩絕倫。
此前東吳群儒,絮絮叨叨,跟諸葛亮掰扯,看得人都煩;這裡黃蓋衝進來,先誇孔明,再吐槽群儒,強調大形勢,責備群儒“乃徒鬥口耶”,正是讀者心聲。
妙在之後,黃蓋立刻跟諸葛亮一副自己人的樣子:
“幹嘛不把好話去跟我們主公說,跟這些人說個屁?”
讀者立刻就把他當自己人了。
——而東吳群儒,除了被諸葛亮罵一頓之外,還被黃蓋鄙視了,真是徹底的炮灰……
因為提前讓黃蓋如此鮮明的形象出場過了,所以再過了三回,黃蓋找周瑜獻詐降計,讀者不會覺得突兀、陌生或懷疑,只會欣然:
“哎,果然是個靠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