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第19章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堯:高也。從垚在兀上,高遠也。三土為垚(yao),三士為壵(zhuang),垚指像山一樣高。
兀(wu),高而上平也。從一在人上。“兀”最初與“元”是同一個字,都是突出頭部的人形,本義指人的頭。
後來為了突出“人”上之“首”,就在上面加了一橫,成為“元”字,分化成了兩個字。頭是人體最高之處,所以“兀”有高聳突出的意思。
垚兀結合指非常突出,非常高大,如《白虎通·號》:“堯猶蕘蕘也,至高之貌。”後被用於傳說中上古帝王諡號,是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領袖,史稱唐堯,如《論衡·須頌》:“堯亦美諡也。”
據說堯把中國疆土劃定為十二州,所以後世常把“堯封”作為中國的代稱。
堯也泛指聖人,如:堯天舜日(舊時喻太平盛世)。
堯也指一種草名,相傳當初生於堯的廚房,能自己搖動生風,防止食物變質。
堯也是一種中華姓氏,源於上古,帝堯後代。據《古今姓氏書辨證》載,堯為帝嚳少子,姓伊耆,名放勳,號陶唐氏,諡號為堯,史稱唐堯,其後世子孫即以祖上諡號為姓,稱堯氏。
則之:這裡的之指天,則之就是則天,意為效法於天,也就是按照上天的意志行事。
漢桓譚《新論》:“堯能則天者,貴其能臣舜禹二聖。”晉葛洪《抱朴子·博喻》:“是以元凱分職,而則天之勳就。”《周書·柳虯傳》:“伏惟陛下則天稽古,勞心庶政。”
那麼,怎樣才算效法於天呢?《道德經.第7章》有云: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為:天地之所以能長生而且永久,是因為天地順應自然而生存,而不是單純為自己而生,所以能長生。聖人謙虛謙讓退身於別人後面,反而能居前列;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不正是由於他不自私嗎?所以反而能保全他自己。
總之,效法於天就是,統治者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天下謀福利。隋代大業元年,隋煬帝為了表示對唐堯的敬意建有則天門,是洛陽紫微城正南門,洛陽的紫微宮,城牆高10米左右,城門為雙向三出闕,易守難攻。
武曌曾在則天門登基成為史上唯一位女皇帝,其死後諡號為“則天”,為避其諱,故則天門改名為應天門。
成功:意思是指達到或實現某種價值尺度的事情或事件,從而獲得預期結果叫做成功。出自《書·禹貢》:“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成功在動物世界裡沒有對錯,一切都是為了競爭資源。而在人類社會成功還有另外一個衡量維度,即那些透過合法的且符合道德約束的行為到達預期目標的人被稱為“成功的人”。
本文的成功指偉大的功績。
煥:火光也,形聲字,從火,奐(huàn)聲。奐指盛大、眾多,如美輪美奐。火奐結合,指火光,後延伸出光亮、鮮明等意。如煥然一新、容光煥發等。
文章:“文”即“紋”,指“紋路”、“紋樣”。“章”本指“遮蔽”,轉指“外表”。
“文章”原義指“有紋樣的表面”,諸如服裝上繡繪的龍鳳圖樣、面板上針刺的花卉圖案,等等。如《楚辭·九章·橘頌》:“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文章也指指禮樂法度。如《詩·大雅·蕩序》:“厲王無道,天下蕩蕩,無綱紀文章。”
文章也包括各種文體的著作、作品,如詩歌、戲劇、小說、科學論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等等。
如“千古文章未盡才”、“文章千古事”、“文章憎命達”、“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言出為論,下筆成章”等。
文章也包含“學問”、“奧秘”等意思,如“洞明世事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全文理解為:
孔子說:“偉大啊,堯這樣的君主。崇高啊,只有天才會這樣高大,也只有堯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一生多麼波瀾壯闊啊,老百姓都無法用語言來稱頌他。他的功績多麼崇高啊,他制定的禮樂多麼輝煌啊!”
孔子對歷代聖王評價最高的就是堯,堯之偉大大在大君、大天、大德、大功和大禮。
這一章不單是極力讚美堯,更是對天道的讚美。要尊崇天道,才有大德、大功和大禮。孔子稱讚堯,說他是以天為則的,而堯也像天那樣,他的德行的偉大根本沒法一一列舉,用言辭來加以讚頌,至於他表現在外面的功業、文章則是人所共知的。
五帝之堯帝
中國上古時期的五位最具影響力的部落或部落聯盟首領被稱為“五帝”,他們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顓頊(zhuān xū),姬姓,黃帝之孫,昌意之子。輔佐黃帝長子少昊有功,封地在高陽(今河南省杞縣高陽鎮),故號高陽氏。
帝嚳(kù),姬姓,名俊,顓頊侄子,生於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故號高辛氏。黃帝的曾孫。
帝嚳是帝嚳部落的首領稱號,帝嚳部落是夷人的一個分支,與顓頊部落有近親關係,帝嚳後來繼承顓頊為東夷部落集團的首領。
帝嚳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帝摯、棄(周朝先祖)、契(商朝先祖)、帝堯之父。
帝堯叫祁放勳,由帝嚳和第三個妻子陳鋒氏部落的慶都生於伊祈山(今在河北保定市順平縣境),十三歲,堯受封祁地,十五歲時定都於陶唐(保定市唐縣)。二十歲,堯代帝摯為天子。都平陽(今山西臨汾)。
堯執政初期,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非常鬆散,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所以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設官分職,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居東、南、西、北四方,觀察天象制定曆法,以授民時,名為“四嶽”。
堯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祁堯小的時候河水覆蓋了山西省中部,僅有山地丘陵等適合人類居住,堯帝治水有功而當上了天子,河水治理後形成了兩個大的湖泊,一個已經乾涸,另一個就是晉陽湖。
由於當時天下洪水氾濫,“四嶽”薦舉鯀治水,但九年不成。
唐堯當政初期,天文曆法還很不完善,百姓們因為不知道四時變化而經常耽誤農時。
為了掌握氣候的變化規律,他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並參考火星的位置來校正。
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觀察日落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秋分,並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
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井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
二分、二至確定以後,堯決定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曆法和四季的關係,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由此可知,古人將帝堯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韓非子《韓非子·五蠹》記載:堯當政後依然住茅草屋,喝野菜湯,穿用葛藤編織的粗布衣。時刻注意傾聽百姓的意見,在簡陋的宮門前設了一張“欲諫之鼓”,誰要是對他或國家提什麼意見或建議,隨時可以擊打這面鼓,堯聽到鼓聲,就立刻接見,認真聽取來人的意見。
為了方便民眾找到朝廷,他讓人在交通要道設立“誹謗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民眾有意見,可以向看守人陳述,如果來人願意去朝廷,看守人會給予指引,誹謗木就是華表的前身。
西漢時期的劉德記載,堯經常說:“如果有一個人捱餓,就是我餓了他;如果有一個人受凍,就是我凍了他;如果有一個人獲罪,就是我害了他。”
史載堯之功臣九人,或說十一人,可謂人才濟濟。但他唯恐埋沒人才,野有遺賢。所以他還常常深入窮鄉僻壤,到山野之間去尋查細訪,求賢問道,察訪政治得失,選用賢才。
帝堯曾去拜訪許由和子州支父,請教過後覺得他們都可以託天下,但是,他們都拒絕了。
在先秦時期,以儒家和墨家兩個學派最有勢力,號稱“顯學”,兩家都以堯舜為號召。從那時起,堯就成為古昔聖王,既是倫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國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堯被尊為儒墨之宗。
後來儒家即以“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為標幟;到唐代韓愈以至於宋明理學,大倡“道統”之說,堯遂成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
《尚書》曰:“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呂不韋《呂氏春秋·召類篇》曰:“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漢武帝曰:“千古帝範,萬代民師,初肇文明,世人敬賴。”
晚年,堯闢位,由舜繼天子位,堯病逝於雷澤(今山東菏澤),安葬於谷林(山東鄄城),諡號為堯,被司馬遷視為“最理想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