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還是1993年左右的一天,我在上海人民大舞臺觀看了由茅威濤領銜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演出的古典越劇《西廂記》。
此前雖然對茅威濤的大名時有所聞,但並未現場看過她的表演。而這出《西廂記》從舞臺佈景設計、唱腔表演到人物關係對應都有別於已經成為越劇經典的袁派《西廂記》。
記得茅威濤飾演的張生既瀟灑機智、古典文雅,又風流飄逸,痴情顛狂。臺步、風度、踢袍、拂袖、眼神、手法綜合利用,得心應手,顧盼生揮,將“風魔酸丁”張生的喜、怒、哀、樂表現得很有特色,也很見功力,現場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
演出結束謝幕之時,不少觀眾上臺向茅威濤等獻花,其中就有當時大名鼎鼎的香港節目主持人肥肥。這使我意識到,茅威濤的影響力真的不一般啊,連香港的著名藝人都成了她的粉絲……從此便開始關注起茅威濤來,感覺茅威濤稱得上是一位有膽有略,敢於創新、善於思考,與時俱進,總是想突破越劇“極限”的“領軍人物”。
NO1
茅威濤1962年8月出生在山川秀麗的浙江桐鄉。從小天資聰穎,喜愛文藝。1979年,茅威濤高考落榜,即投考當地越劇團,順利錄取。後又到省藝校學習兩年,很快便成為桐鄉越劇團的臺柱。
1982年,浙江省舉行小百花匯演,參賽必須是25歲以下的青年演員。在匯演中茅威濤以一折《盤妻索妻•露真》的出色表演獲得觀眾和行家的好評,此後被選入浙江小百花越劇團,赴香港演出。
回來後茅威濤便在大戲《五女拜壽》中飾演鄒士龍,這是一個配角,戲並不多,但是茅威濤扮相端莊俊逸,行腔舒展,表演穩重從容,氣度不凡,一句正宗的起調喚起觀眾對尹派藝術的熱烈反響。該戲拍成電影后,戲份不多的茅威濤不僅沒有被滿臺的佳麗所遮蓋,反而一枝獨秀,脫穎而出,一曲《奉湯》唱段,流傳至今,魅力不減。
茅威濤《五女拜壽》劇照
茅威濤劇照
此後,茅威濤自然成為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當家小生”,新戲不斷,技藝漸長,1984年22歲的茅威濤便以《漢宮怨》中的劉詢一角獲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此後又多次獲得“梅花獎”、“文華獎”、“白玉蘭獎”等戲劇大獎。
NO2
1991年茅威濤又在《西廂記》中飾演張生。其實,《西廂記》這齣戲早在1953年就由袁雪芬、徐玉蘭等搬上越劇舞臺,經過不斷打磨,已成為經典版了。但是茅威濤不喜歡吃“現成飯”,她從越劇的歷史和現狀思考,總覺得越劇不能只是承襲,做“影印機”,而要有發展眼光,與當下都市語境接軌,才能使越劇跟上時代發展步伐。
果然《西廂記》的重新創排,以其“典雅唱詞、詩性品格和幽美意境”獲得空前成功,《西廂記》連連獲獎,得到專家和觀眾的好評,可以說我也在上海人民大舞臺見證了《西廂記》的演出盛況。
茅威濤聲譽如日中天,圈粉無數,又成功主演了《陸游與唐婉》、《寒情》等戲,充分品嚐到創新帶來的成功和喜悅,但同時又為下一步該如何走而猶疑困惑。雖然不知道方向在哪裡,但茅威濤明確的是不想再演什麼《東廂記》、《北廂記》之類的才子佳人戲了。
1994年茅威濤舉辦了一臺名為《驀然又回首》的專場演出,透過她演過的8個角色的心聲向觀眾表達了她的“困惑”和“頓悟”。
與此同時,著名導演郭小男因導演了具有創新意識的淮劇《金龍與蜉蝣》而聲名鵲起,小百花越劇團慕名邀請郭小男前來導戲。郭小男開門見山就點醒茅威濤:“你扮演的小生是很漂亮,但是有沒有想過,如果你漂亮的東西沒有了,是否還能打動觀眾?”
這句話一下子如醍醐灌頂,使茅威濤堅定了創新的方向和目標。1998年,茅威濤自建工作室,她挑了一出誰都沒有想到的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為工作室的“打炮戲”。
這齣戲完全顛覆了茅威濤以往風流小生的俊朗形象,她剃掉了頭髮,拋棄了水袖高靴,不惜“醜化”自己,力圖演出孔乙己這個人物“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的時代特徵,從而引發觀眾思考。
茅威濤的唱腔師從尹派,曾拜尹桂芳得意弟子尹小芳為師,行腔流暢,音色清潤,中音區渾厚,韻味純正。但在《孔乙己》中,茅威濤就沒有“原汁原味”地用尹派來唱,而是根據孔乙己這個特定的人物形象性格設計變化唱腔,使唱腔開始具有茅威濤本人的鮮明風格,被觀眾稱為“茅腔”,但也因此種種的改變,《孔乙己》在浙江、上海、北京等地演出時引起巨大爭議。
肯定的一方認為,她拓展了越劇的表現形式和人文內涵;否定的一方認為,她“故作高深”,讓越劇從一個百姓喜聞樂見的劇種走上了曲高和寡的位置。
一些上海的老戲迷甚至憤而離開劇場,揚言叫她以後不要來上海了。但茅威濤並不為此後悔退縮,她說:只要有一個觀眾願意聽,我就一定唱!
其實茅威濤並不是賭氣,而是心中明白,越劇要振興發展,僅靠創造新流派、新聲腔也許已不夠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種體系,尋找與觀眾欣賞心理契合的現代意識。
越劇不能再停留於表現只有女性才關注的才子佳人、兒女情長這一狹窄的領域,這會使越劇的發展空間受到極大限制。
雖然當下戲曲整體不是最景氣,但我們不能像怨婦一樣自怨自艾,與其讓戲曲在觀眾和市場上“雙輸”,不如銳意創新內容和形式,倒有可能抓住觀眾。
如果越劇是有侷限的,那我就是要找到侷限裡的“極限”並突破之。有世界眼光才能有發展。哪怕是命題作文,也要拿出自己的答案來!
茅威濤在爭議聲中處之泰然,堅持演出,不斷改進,用她的真誠和精湛演技,使孔乙己這個人物漸漸走進觀眾之心。
不少專家和觀眾認為,從《孔乙己》的舞臺綜合藝術角度和美學價值看,這是一個極其成功的個案,它的意義甚至要遠超這個戲本身。它既是傳統才子佳人敘事模式的沿襲又是超越,這種超越具有一種啟迪人心的力量。
《孔乙己》先後獲得文華獎、白玉蘭主角獎及魯迅文學藝術優秀成就獎等等。而透過這臺戲,茅威濤似乎也找到了創新越劇的通道和動力,引起了文化界的高度關。
隨後,因戲生情結緣,郭小男也成為茅威濤的生活伴侶和“越劇家屬”。
NO3
1999年之後,茅威濤擔任了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她與郭小男“婦唱夫隨”,繼續在越劇改革的道路上,伴著爭議前進。新戲一部接一部:《藏書之家》、《春琴傳》、《梁祝(新版)》……茅威濤本人,也在越劇界樹立起一個積極改革的形象,併成為“浙江小百花”的“品牌”。
茅威濤生活照
2006年新版《梁祝》之後,茅威濤3年沒有演戲,開始籌建小百花藝術中心,將目標鎖定在劇種的“第二個百年”發展大計上。
這個中心同時承擔博物館和劇場功能,還有一個類似“皇家糧倉”這樣的VIP劇場,演出傳統摺子戲。茅威濤經歷了一個從國有文藝院團負責人到實體劇場運營者的轉變之路,雖然仍有爭議,譭譽不一,但她走得執著,從容堅定,在爭議中強大,在創新中前進。
如今,小百花越劇中心、越劇小鎮、蝴蝶劇場等都已蔚然成型,並進入運營。茅威濤說,做實體劇場就是要把跑碼頭、走江湖轉換成駐場演出形式,讓商業和網際網路實現更高效的文化傳播。
同時茅威濤又在《江南好人》、《寇流蘭與杜麗娘》、《二泉映月》等新戲中擔綱主演,每一部戲都引起關注和熱議,口碑和效益雙贏,還將《西廂記》、《陸游與唐婉》、《梁祝》3部代表作拍成了電影。
2020年元旦,新版越劇《三笑》“駐場開演”。此劇融評彈、搖滾、越劇、滬劇、江南小調於一爐,混搭各種元素,還允許現場拍照打卡,成為一場時尚先鋒實驗大秀,受到不少年輕人的追捧。
已近花甲之年的茅威濤似乎也有一點欣慰。她的目標就是想透過駐場演出,培養全新的觀眾,把越劇及其作品打造成文旅IP,使越劇像西湖、龍井那樣成為“杭州的名片”之一,成為中外遊客體驗杭州文化時必然要打卡的內容。
茅威濤的設想和規劃永遠是超前的。
是的,她以她的藝術魅力打動觀眾,使自己超越性別,超越越劇而躋身為當代中國最優秀的表演藝術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