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忠孝仁義”,就感覺是“舊”;一說“獨立”“個性”“自我實現”,就感覺是“新”。既然是規律、原則,那本就該是恆久不變的,本就沒什麼過時不過時一說。仔細體會的話,不難發現,一些自認為是在行“獨立”“個性”“自我實現”的人,實際上是曲解了這些詞本義。關鍵就是這個“我”字,指什麼?這個詞是從外文翻譯過來的,原詞是self。學過英文的人都知道,這個字尾,除了用在myself(我自己)上,也用在yourself(你自己)、himself(他自己)、herself(她自己)、itself(它自己)等等上面。被翻譯成“我”,就容易被狹隘地曲解為“只關我的事,不關你、他、她、它的事”,這就錯了。若是如此錯誤的以為,那麼由此引申,自己所在的家庭、團隊、集體、國家,到底與“我”有沒有關?一個概念的偏差,就會造成行為舉止上的“關心”或是“冷漠”。
沒有一個國家民族是不需要人人來關心集體、只關心他自己的。西方思想為什麼會提出“獨立”“個性”“自我實現”?其語境是在西方的哲學家面對日月星辰時的思考。西方的科學家發現,面對日月星辰、跪求祈禱是得不到回應的,應該理性地獨立思考、找尋規律、動手勞動才行。那麼,“獨立思考、找尋規律、動手勞動”要靠誰?靠自己一個人麼?當然不是,要靠人與人的合作。於是,人與人要怎麼相處合作?“忠孝仁義”,每個字都是在說人與人的相處,這就是人與人的相處之道。所以,本來中西思想就沒有矛盾對立衝突,是因為沒把語境搞清楚、曲解了,才會以為是矛盾對立衝突。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從來都是如此簡單的道理。只信奉狹義的“我”的人,在生活中四處碰壁之後,就會怨天怨天,怨他人太冷漠,其實,哪怕隨手給別人發幾張旅遊所拍的美麗風景,也足以換來他人的問候、關心。可惜,他沒有。怨誰?還不是自己作繭自縛?很難找到一個人能關心所有的人、所有的事;也很難找到一個人只關心他自己,對所有的親朋好友都不關心。大部分人都是界於二者中間。每個人所關心的範圍,也正是他所得到關心的範圍。有的人心中只能裝下自己的故交,有的人心中能裝下很多人。“關心”他人是不是意味著要“花錢送禮”?這也是誤區。“關不關心”是情感上投入。“花錢送禮”,不走心,也是無用。像前面所說,不花錢,就是一句貼心的問候、一張美圖分享,也足以飽含情意。這裡並不是在講如何省錢的技巧,一旦動了這樣的念頭,便不再是真心實意。虛情假意是騙不了人了,遲早要露出馬腳,一旦被對方發覺,沒有什麼挽回的餘地。還是不要耍這樣的小聰明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