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湮沒的輝煌》一書,是對中國古代文明的深度探索。在歷史的長河中,社會風貌不斷變遷,但貫穿始終的人文精神、民族氣節,至今仍塑造著一代代中華兒女。雖說輝煌湮沒,但於我而言,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氣節,是永存的輝煌,是值得每一個人歌頌的萬丈豪情。總有群星在天上,就像忠貞堅定的文人風度和剛毅不屈的武士氣節永遠塑造著我們的民族之魂,永遠指引著我們堅定地邁向心中聖地。我歌頌我的祖國,歌頌她靈魂中沉澱下來的堅強意志與不屈的品性。在書中《寂寞的小石灣》一文裡,作者將史可法與閻應元共同置於明末清初的鐵血舞臺之上。史可法的《復多爾袞書》文彩雄勁、正氣凜然。在八旗大軍壓境之際,“與城為殉”的心跡不曾動搖絲毫。文采方顯心志,心志讓文采有了節氣的支撐;正如酈波教授曾評價南宋詞人“左手西江月,右手破陣子”,這是文人的風骨,一代儒生在兵荒馬亂中永存的價值操守。閻應元率六萬義民,對抗二十四萬清兵,堅守江陰城八十一天。被俘後,他挺立不跪,膝蓋至死也未曾彎曲。在勢不可為的局面下,高唱起英雄末路的悲壯哀歌。只是這哀歌又何曾有過一絲一毫的淒涼!這其中飽含著的壯烈與執著許是源自孔子。自他開始,歷代文人武將便秉持著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殉道精神。正如陸游驚歎“鐵馬冰河入夢來”、岳飛高唱“踏破賀蘭山缺”,高適更是疾呼“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這種高尚而虔誠的殉道精神,築起了中華民族的血性與剛毅。正如1937年日軍大舉入侵中國,近8000名留日學生在兩個月內幾乎全部回國。民族存亡之際,國家危亡之時,留學生和祖國共生死,用血肉之軀築起一道保家衛國的長城。還有疫情之中力挽狂瀾、與死神賽跑、甚至不惜自已生命的醫生、護士,疫情中為社會作出貢獻的所有人。我歌頌我的祖國,歌頌她經久不衰的意志,歌頌她傳承至今的堅毅。總有群星在天上,就像東林學子傷時憂世的民生之思,守望人類精神家園的使命感召,至今仍指引著中華民族前進的方向。我歌頌我的祖國,歌頌她傳承至今的民族責任感與使命感。在書中《東林悲風》一文裡,東林黨人以民生疾苦為憂;躬行實踐,研究經世致用之學。腳踩大地,仰望星空,他們以一顆赤子之心行走世間,以民族使命感為召喚,一步一步,走出自已生命的歷程,走出中華民族的時代輝煌。他們像一股清流,雖然終將湮沒,但也足以掀起片片浪花,浪花翻湧之際,正是人文潮汐高漲之時。這種“雖遭萬戮,豈有悔哉”的民族使命感,築起了中華民族不斷前進、不懼艱險的氣魄。我歌頌我的祖國,歌頌她永遠向前的姿態、永葆初心的虔誠。東林學子的精神至今依舊換髮光彩,它所傳達出的民生之憂、時代之憂正是中華民族靈魂中最為深厚的力量。《湮沒的輝煌》一書所傳達的,可歸結為中國人民的殉道精神,是一種不屈服的品質,一種永懷希望的虔誠態度;它將永遠閃耀著中華民族的人性之光。
sponsored links
總有群星在天上
分類: 文化
時間: 2021-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