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是多民族聚居省份,世居民族多達18個,不同的文化交流與擴散,創造了各具特色的非遺,而山巒疊嶂的相對隔離環境又很好地保持了文化的獨特性。在當今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在“多彩貴州”全域旅遊建設下,貴州為我們呈現出多彩多元的民族文化之美,從文藝之美、技藝之美,到形意之美、曲藝之美,貴州的民族文化之美涉及人們審美的多個方面,呈現出一個蔚為大觀的美學世界。
文藝之美
貴州民族文化源遠流長,不缺乏優秀的文藝作品,黔東南清水江流域一帶,是全國苗族最大的聚居區,凱里、臺江、雷山、丹寨、施秉、黃平等地的苗族均在此帶,這裡普遍流傳著一種以創世為主體內容的詩體神話,俗稱“古歌”或“古歌古詞”,類似於苗族傳統的古代神話。
內容上,“苗族古歌”篇幅宏大、包羅永珍,從宇宙的誕生、人類和物種的起源、開天闢地、初民時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遷徙、苗族的古代社會制度和日常生產生活等,充分闡述了苗族人的想象力。
而在形式上,基本嚴謹採用五言體結構,有的長達一萬五千餘行,充滿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且大量運用比喻、誇張、排比、擬人、反問等多種修辭手法,極具藝術性。同時,苗族古歌古詞還具有史學、民族學、哲學、人類學等多方面價值,被稱為苗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被列為國家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技藝之美
黔地無閒草,夜郎多靈藥。貴州多山地,叢林森茂,相對多變的生活環境,對貴州人的健康產生諸多影響,而特殊的自然條件也賜予了寶貴天然本草資源,賦予貴州人更多健康的選擇。因此,在貴州的傳承技藝中多與本草相關。
比如,廖氏化風丹,發始於貴州省遵義,依託貴州大婁山豐富的藥材資源和板橋古鎮的流通便利,於明代崇禎十七年研製出,具有息風通絡、鎮驚豁痰、開竅醒腦功能。工藝上借鑑白酒發酵窖藏工藝,將核心藥物處理製成藥母,另將15味本草用不同方法進行炮製後,與藥母合磨成粉,製成丸劑,再將硃砂水與麝香研磨後的混合劑均勻塗於丸劑表面,經附著後烘乾即成,在雲、川、黔、滇、桂廣為流傳,被譽為“居家旅行之必備聖藥”。
同樣在貴州省遵義地區的董酒,作為“中國老八大名酒”,享譽白酒界唯一的“國密”殊榮,其釀造歷史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自創始以來即堅持《黃帝內經》中“治未病”的思想,引入百草入曲工藝,將中醫“平衡”健康理論和傳統白酒釀造相結合,是世界上唯一同時採用大、小曲發酵、雙醅串蒸的蒸餾白酒。正因為本草的使用,讓其有別於其他白酒而增添了本草芳香,而大小雙曲的使用,則讓其兼具了大麴酒之香和小曲酒之柔,酒液清澈透明,香氣優雅舒適,入口醇和濃郁,飲後甘爽味長,以獨特的風味美學,獨立於中國十二大白酒香型。
形藝之美
在少數民族諸多競技活動中,賽龍舟應該是最為廣為流傳專案之一,也是貴州尤其是銅仁多民族共同參與的傳統遊藝體育活動。銅仁因水而興,地處武陵山脈中部,依錦江下洞庭、入長江。在古代,這裡是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舟楫往返,商賈雲集”,素有“黔東門戶”之稱。所以,自古以來,象徵著團結精神與競爭意志的龍舟競渡,便是銅仁最具特色的民間傳統習俗。
每年四五月間,各村各寨的村民便將擱置了一年的龍船“油”上桐油,畫上“龍紋”,安上龍頭,下水操練。待到端午,便早早聚集在城南雙江匯流處—銅巖下等候比賽。是時,整個銅仁城萬人空巷,各族男女老少齊聚錦江兩岸,觀看龍舟比賽,呈現出這方熱土以水為媒,人水交融、民族交融美不勝收的歡樂景象。一隻只木製龍舟在錦江河上穿梭爭先,壯美的男性之美、宏大的拼搏精神、協調的節奏律動充分展現,鞭炮聲、吶喊聲、加油聲此起彼伏,具有非常震撼的觀賞性。
曲藝之美
能歌善舞,是對於少數民族的整體印象,對於貴州,其花燈戲和侗族大歌,正是這一形象的典型體現。
花燈戲,是清末民初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本來只有歌舞,後又融合小戲,流行於獨山、遵義、畢節、安順、銅仁等地。其演藝形式善用板腔與曲調的綜合,形成了絲絃燈調系、檯燈燈調系和鑼鼓燈調系,音樂表現力非常豐富。常見的劇目為《拜年》《姐妹觀花》《三訪親》《劉三妹挑水》《放牛攔妻》等,核心主題多表達鄉村故事和生活之美。
而侗族大歌則歷史更為久遠,早在宋代已經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宋代著名詩人陸游在其《老學庵筆記》中就記載了“仡伶”集體做客唱歌的情況。作為多聲部民間歌曲,它在多聲思維、多聲形態、合唱技藝、文化內涵等方面所達到的水平,均為世所罕見。
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勝》《嘎音也》《嘎戲》等,其曲式結構獨特,每首歌均由“歌頭”“歌身”和“歌尾”三部分組成,有“雄音”(高聲部)、“雌音”(低聲部)之分,內容豐富,品種多樣,旋律優美動聽,被譽為世界“最美的天籟之音”。
文藝之美、技藝之美、形藝之美、曲藝之美,四美相併,讓貴州成為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瑰寶之地,衍生出多樣的美學價值,貫穿到人們的諸多審美領域,在非物質文化舉措的保護下,貴州的民族文化正逐漸釋放出更大的價值。(李曉)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