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搬進企業生活區不久,我就成為這個單元部分居民的“公敵”。起因竟然是我做飯次數太多。
我家的房子設計很不合理,廚房正對著樓梯。做飯時間也是下班時間,上下樓的人多。那時候還沒有抽油煙機,只有排風扇。做飯時,窗戶大開,一邊做飯,一邊還要與經過的人打招呼。關鍵是,我每天一天三次站在這兒做飯,想不受人關注都不行。偏偏這個單元的男同胞們多數不喜歡做飯,平時有些家庭還為著做飯拌嘴。於是,我自然成為主婦們教育“主夫”的活教材。有一天,三樓的一位“主夫”在窗前笑著說:“師傅,本單元的男同胞對你很有意見。”又有一天,東戶鄰居的男主人和我一起下樓,他來了一句:“後悔和你當鄰居了”。再有一天,四樓的一位“主夫”,我曾經一個班組的工友氣呼呼的對我說:“適當讓你老婆做做飯,你也消失兩天。你小子快成男同胞的公敵了。”我從他口中得知,自從我搬進這個單元,他媳婦就以我為例,經常性地教育他,他很鬱悶。只是“習慣成自然”,我這個習慣估計改不了,只能讓大家繼續受委屈了。
說歸說,鬧歸鬧。我們單元的鄰居們關係真不錯,用現在的話來講“和諧”。平時,關係近的幾家互相品品美食,評價評價他們的攝影作品,欣賞欣賞他們的音響。有位鄰居給他退休的老父親拍了幅很不錯的肖像,得意之下打算投到攝影雜誌,召集我們一起擬個標題。討論半天,有人根據老人已經退休的特性,起了個“賢人不閒”。頓時,一片叫好聲。一個夏季的晚上九點多,我家房門被敲響了。開門一看,是樓上鄰居家上初中的女孩兒。她說:“叔叔,我有個作文方面的問題請教你。”我感覺不對勁,語文是這孩子的強項。估計是父母吵架了。果然,一到她家門口就聽到吵架聲。我推門進去,男主人馬上反應過來——是孩子把我叫來的。我說了一句:“想吵架,等孩子不在家的時候吵。想幫忙的找我。”兩口子又氣又笑。
我從企業離開後,上班距離遠了很多,工作量也增加了許多,而且沒有規律可循,一忙起來顧不上回家。妻子的工作也要經常加班。每當這時,我只有向鄰居求援。第一次求援是給四樓的工友,他妻子在生活區上班。我先打電話給鄰居說好。然後,孩子放學後再打電話回家,讓她到四樓吃飯。晚上下班回家,孩子對我們說:“中午吃的肉餅,可好吃了。叔叔阿姨還讓我拿回家一些”。由於我中午不能回家的次數較多,不少鄰居和朋友知道了,經常出現好幾家叫我孩子去吃飯的情況。當孩子在電話中告訴我,中午要到誰家吃飯時。我的心情既難受又感激,為了個小孩子攪動了四鄰。
這些事情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了,我對這些好鄰居仍然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