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引發了全球的核恐慌。為了應對核威脅,我國下定決心開始研製原子彈。1959年,風雲突變,蘇聯突然宣佈暫緩對中國提供關於原子彈的教學模型以及相關圖紙、資料,而且撤走了全部的在華專家。我國決定憑藉自己的力量研發原子彈。
1964年,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其中核武器試驗研究所發揮了重要作用,陸祖蔭便是研究所的組建者之一。他長期從事實驗核物理研究工作,作為核物理與核化學研究室主任,在核輻射、爆炸煙雲取樣等多個領域進行組織領導工作,為中國的核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國家發明二、三等獎和中國科學院科學獎三等獎。
1
出身科學世家,求學西南聯大
1926年1月,陸祖蔭出生在江蘇常熟的一個科學世家。他的父親陸近仁是我國著名昆蟲學家,中國昆蟲形態學與幼蟲學的開拓者,中國近代昆蟲學及昆蟲學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叔父陸寶麟是著名醫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社會動盪,陸祖蔭幾經輾轉,在顛沛流離中完成了中學學業。初中畢業後,他隨家人來到了雲南昆明求學。
陸祖蔭回憶,父親經常講國家大事,教育他們:“第一,不要怕艱苦,為了抗戰一定不要怕艱苦;第二,一定要立志做一個科學家。”
在父親的影響下,1942年,陸祖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葉銘漢院士回憶,當時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有“三傑”,分別是楊振寧、李政道、陸祖蔭。其中,陸祖蔭與李政道關係很好,兩人在宿舍住上下鋪,經常一起討論問題、相互學習。
求學期間,陸祖蔭接觸了大量先進思想。他自覺加入了學校的學生會醫療隊、讀書班,並一直反對國民黨的腐敗,積極參加學生運動。
1946年,陸祖蔭從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畢業,並於1957年成為首批被派往蘇聯的進修生。
2
加入物理研究所,投身科研事業
1950年2月,根據國家科技發展的需要,陸祖蔭毅然放棄了即將得到的碩士學位,服從安排前往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全世界都陷入了核恐慌。各國爭先恐後開始研究核物理技術。原子核乳膠是原子核物理工作中常用的,當時很難從國外買到,研發製備出中國自己的原子核乳膠至關重要。
陸祖蔭臨危受命,在何澤慧的指導下從事核乳膠研製及中子物理研究。
此時,蘇聯、英國、美國等幾個國家都已經成功製成原子核乳膠,但沒有對外公開發表其製造過程。
原子核乳膠是普通照相乳膠根據原子核物理工作的要求發展而成的,陸祖蔭考慮到相關文獻太少,於是他寄希望於從普通照相乳膠的理論和製備經驗入手,開展研究。
一開始,做一鍋核乳膠要3個人同時操作。陸祖蔭的同事孫漢城回憶說:“三個人需要默契配合,隨著節拍機的節奏同時操作。有時,人手不夠時還要請人來幫忙。”
不久,陸祖蔭改進了裝置。他用能夠進氣泡的玻璃管代替了原用的滴管,這樣進氣量就可以用打破的溫度計的毛細管長度來調節,並改用電動馬達攪拌。這樣製備乳膠由一個人就可以獨立操作,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透過結合照相乳膠理論,陸祖蔭等人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前後經過420多次試驗,1956年,他們研製成功了原子核乳膠核-2、核-3乳膠,製成的核乳膠各項效能均滿足要求。同年,該研究獲得了中國科學院獎(自然科學部分)三等獎。評獎意見認為:該研究對我國原子科學的發展一定會起應有的作用,工作很完備,是在沒有配方的情況下仿製成功的。
陸祖蔭在國家機關二次團代會上的發言稿,內容包括試製核乳膠工作
3
報效祖國,推動原子彈爆炸
1956年,陸祖蔭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10月,被派往蘇聯進修。1959年3月他學成歸國,並按照組織要求,將研究領域從基礎研究轉為原子彈研製。
1962年,原子彈研製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同年11月,正在做實驗的陸祖蔭接到了錢三強打來的電話,要求他第二天去報到。後來他被調入國防科委,參與組建核試驗基地第21研究所。
程開甲作為技術負責人,向包括陸祖蔭在內的四名技術幹部傳達了國防科委領導的意見:“在很短的時間裡建立一個核武器試驗研究所,並且在一年半時間內,做好上場的準備。”
這要求他們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建立成套的測量方法,造出上百臺儀器裝置,培養上百名技術幹部。面對這項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陸祖蔭說:“這是有關國家的大事,只有一心一意,拼命把它幹好,不能有任何後退的思想。”
核試驗的首要問題是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方式以及測控手段。考慮到技術限制以及保密性,程開甲、陸祖蔭等專家反覆討論後,最終決定採用塔爆以及有線控制。
核試驗任務十分繁重,而且沒有核試驗專家,沒有儀器裝置,沒有實驗室,沒有可參考的資料,甚至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他們只能“白手起家”。陸祖蔭擔當重任,在第三研究室組織成立了核試驗取樣隊、鏈式反應動力學組、地面沾染測量組、放射化學分析組等幾個大組,保障了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除此之外,陸祖蔭還建立並指導了輻射場多種測量方法,測得了現場中子通量及能量、四大殺傷因素中的γ劑量的分佈。這些方法在歷次試驗中沿用,取得了大量資料。
短短兩年時間內,在第一次核試驗之前,我國已經研製出1000多臺(套)核試驗控制、測試、取樣、分析儀器裝置。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試爆時,陸祖蔭蹲在觀察塹壕內,背向爆心。時間到了,只見塹壕一片亮光,他趕忙回過頭去,發現一朵蘑菇雲騰空而起。陸祖蔭激動地高喊:“成功了!成功了!”他跳出塹壕,和戰友們相擁慶祝。
對此,周恩來總理給予了高度評價:“這次核試驗中所用的一千多套裝置,95%以上是我們自己設計製造的。在進行爆炸試驗的時候,自動控制系統在十幾秒時間內,啟動了上千臺儀器,分秒不差地完成了爆炸。這說明我們自己製造的各種材料、燃料、儀器、裝置都是高質量的、高水平的,是過硬的。”
1973年,陸祖蔭遭遇醫療事故,身患多種重疾,病情一度惡化,曾三次收到病危通知。經過中醫專家診治後,他的病情逐漸好轉,但仍留下了多種後遺症。
考慮到他的身體已不適宜在邊疆工作,在國防科委領導的關懷下,陸祖蔭於1979年轉業到清華大學,領導一批年輕教師,在清華建立了近代生物學及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並擔任所長,在生物物理領域進行開拓研究。
在清華大學期間,陸祖蔭承擔了多個國家科學自然基金專案以及校內基金專案,把核物理的理論和實驗手段用於生物科學研究,使清華大學生物物理的研究工作具有特色並處於國內前列。
1984年10月16日,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為慶祝首次核試驗二十週年,10位中央領導同志接見了包括陸祖蔭在內的首次核試驗主要有功人員。後來,國家對於當年核試驗工作進行評獎時,陸祖蔭組織參與的一些工作都獲得了獎項。1989年11月,陸祖蔭參與的“裂變燃耗放射化學診斷方法”專案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頒發的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89年11月,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頒給陸祖蔭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92年6月23日,陸祖蔭在北京病逝。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為發展中國尖端武器事業,陸祖蔭將自己的青蔥歲月都獻給了黨和國家。他勇攀科學高峰、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來者。(文:採集工程專案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1926.1-1992.6)
物理學家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以下簡稱“採集工程”)於2010年正式啟動,是經國務院批准,由中國科協牽頭聯合11家部委共同實施的一項科技歷史人文工程。10餘年來,已有五百多位老科學家接受採集,全國上百家單位投入採集工作,累計獲得實物原件132922件、數字化資料318092件,音訊資料527093分鐘、影片資料443783分鐘,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型別最廣泛的科學家珍貴歷史資料收藏工程,以及從事中國現當代科學史和科技人物研究、科學文化建設的重要平臺,是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重要載體。
本文系根據“採集工程”歷史資料整理而成,在“中國科學家”公眾號等平臺釋出,以饗讀者。
來源:中國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