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朽的木材
廢棄的破布
泥土,砂石
布袋,衣服
……
這些使人聯想到了貧窮
卻被藝術家雅尼斯·庫奈里斯
利用的幾乎完美
“貧窮藝術”是由義大利藝術評論家切蘭(Germano Celant)於1967年提出的概念,用來概括和描述當時一批年輕的義大利藝術家的藝術風格和觀念。
“貧窮藝術”主要指藝術家選用廢舊品和日常材料或被忽視的材料作為表現媒介,他們的觀念旨在擺脫和衝破傳統的“高雅”藝術的約束,並重新界定藝術的語言和觀念,以一種新的形勢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這種以原始而質樸的物質材料建構藝術的方法和形態常常被認為是觀念藝術的一個流派。
用最廉價、最樸素的廢棄材料——樹枝、金屬、玻璃、織布、石頭等作為表現媒介,進行拼貼、剪下創作。其中還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仙人掌、速溶咖啡、羊毛、麻袋、裝滿玉米的袋子、飛快的氧氫火焰、古典雕塑、石蠟燈、鐵片等原素,甚至是鐵路的軌道。
義大利藝術家庫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被認為是“貧窮藝術”運動的最具代表性藝術家之一。
雅尼斯 · 庫奈里斯1936年出生在希臘,1956移居義大利。並在第一次當代義大利藝術運動中得到國際上的認可。就讀於羅馬美術學院,從1967年開始,以撿拾廢舊品和日常材料作為表現媒介進行藝術創作,成為最有代表性的“貧窮藝術家”。
曾任德國杜塞爾多夫美術學院教授之職8年。庫奈里斯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羅馬創作,1960年在烏龜美術館舉辦了第一個個人展覽。
從1958年到1960年,他以字母、數字、疊加印刷符號和道路標記,構成顏色與畫面的空間延展。這些作品清楚地表明瞭他如詩般的表達,並達到了無形超越有形的藝術創作目的。受阿爾貝託·布里與盧西奧·豐塔納的影響,庫耐里斯把繪畫推向一個全新的領域。2011年在中國舉辦了"演譯中國"展。
樸實無華
布衣藝術
白布、軍大衣、燈籠、毛筆、麻布袋等,透過布面特殊的質感並將它們與鋼板組成了不同的圖案形式和物質關係,既強調材料與材料的對比或對立關係。
軟與硬、自然與人造、流動與固態、傳統與現代,又表現與建構了形式和語言的獨特美感,一種交織著質樸的戲劇性和詩意性的美感。
他把現代與傳統、日常與異常的關係理解成一種辨證的視覺哲理。作為一個旅行者,他一直遊走於與他者文化之間對話,喜歡吸收和轉化那些不能歸類的東西。
同時,這些布料好像我們一樣,布是我們穿過用過的東西,便有了我們的情感。
而,衣服,粗布上的斑斑駁駁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有傷痕與灰塵,我們很軟且柔情似水,但我們有顏色,有形狀,這便是我們的表達。
同時我們又具有力量,我們可以遮蓋掉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東西,就像鋼板一樣的城市,有了我們,它才會有色彩。
木材與鋼鐵
泥土與石塊
除了衣服與不了作為創作語言,他也大篇幅的使用了木材,泥土,石塊,鋼鐵作為表達。
上世紀60年代,由於歐洲整體處在經濟繁榮的大環境之下,工業文明迅速攻佔了歐洲大部分國家,此時的義大利也正值其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但商品和物質的極大豐富在滿足人們社會生活的同時,也使其開始出現了精神領域的空虛,並對消費主義文化產生了懷疑。
鋼鐵產業的發達,然我們不得不思考其對於環境的破壞,自然與科技的平衡性,又加之當時世界的政治局勢動盪、左翼思想盛行,在義大利本土發生的學生遊行和工人造反活動此起彼伏。
作品大多表達自己對大規模城市符號、工業文明和個人價值的關注。他的作品後來發展為更為壯觀的混合物,涉及繪畫、拼貼、裝置、雕塑、環境,表演和戲劇表演等多個領域。他打破了藝術語言的地位、現狀、與圖案。他堅持藝術應該是被生活本身取代。
與此同時,因為貧窮藝術的創作材料中既有農業文明的影子也有工業時代的材料,所以它也從側面體現了義大利當時迅速工業化所帶來的矛盾。
瓷器與軍大衣
演繹“中國行”
庫奈里斯在中國舉辦了他的首個個展“演譯中國”(Translating China),呈現了他對中國的實際考察、深入思索和分析,尤其是對中國深入淺出的演譯,生動地把握住了現實、傳統、記憶和語境地內在聯絡。
他用偶然在古玩市場看到的瓷片作為材料,用鐵絲把瓷片固定在鋼板上或用鐵絲把數個完整的瓷碗固定然後吊在鋼板上,製作成像一個雙人床或人的身體大小的作品。
與中國藝術家那種打碎瓷器的批判性不同,庫奈里斯收集瓷片和恢復它們的形式意義是因為愛。他把瓷片處理成了如同字母一樣的節奏和音樂譜子一樣的優美形式。他在中國創作的系列作品中還大量採用了鋼板、瓷碗、紅銅、白布和軍大衣,將它們處理成不同的形式和關係,構建了一種與他者文化聯絡的開放語言特質。
有機生物創作
利用生物進行藝術創作,此創作對於當時的藝術圈來說無疑是一枚重量級“炸彈”,它掀起了極端分化的評論浪潮。一方面來說,反對者認為庫奈里斯的這種做法是非常低階的,而且侮辱了藝術的神聖性。而支持者則看透了藝術家的內心,認為這是一場拓寬藝術範圍、改變藝術媒介的天才之舉。
《Untitled(12 horses)》絕對是不能錯過的經典。當時,庫奈里斯直接將十二匹馬牽入羅馬阿蒂科畫廊(Rome’s Galleria L’Attico)作為藝術品進行展示。與此同時,為了保證馬的健康生活,一同進入展廳的還有它們的飼料與屎尿。
他說“重要的不只是把十二匹馬牽入畫廊,而是將它們拴在畫廊的四壁,以及界定平視空間的四周。”
創作思考
藝術通常因其較高的格調和不接地氣的內涵被大家視作高嶺之花,唯有精英才可將其品味。不過透過觀察庫奈里斯及眾多貧窮藝術家的作品及實踐,我們可以發現其實藝術也可以不用如此“雕樑畫棟”。
在藝術創作中運用日常物品,其實是以庫奈里斯為代表的貧窮藝術家自然而然的選擇,又或者說是他們發現了日常物品在此前從未被注意到的價值。
因為它們的存在其實不僅是為了挑戰傳統的美學觀念,而是為了克服藝術與生活的界限、破除雙方對立的二分法。而從另一方面來說,現代藝術也因它們的介入而變得更加知性、感人。
美術史知識大全藝術內容推廣計劃 :
如果你是藝術家?
歡迎透過圖文讓美術史君的粉絲們認識你!
如果你是藝術愛好者?
歡迎分享你的藝術趣聞與觀點、見解!
如果你是藝術機構?
歡迎分享你們的展訊和推薦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