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伴隨著戈壁灘上的兩聲巨響,中國擁有了自己的核盾牌,奠定了國防安全體系的基石。從此,我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核武器的成功研製,離不開科學家們的辛勤耕耘,李恆德就是其中之一。
李恆德,中國核材料和金屬離子束材料改性科學技術的先驅,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他在國際上最早進行鈹單晶塑性形變研究並闡明瞭鈹的脆性機制和本質;他在清華大學創立了我國第一個核材料專業,為國家核事業培養了一大批關鍵人才;他在中國核反應堆用鑄管、核燃料微芯試製,以及帶電粒子束輻射效應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
發奮圖強,從車間工人到公費留學生
1921年8月3日,李恆德出生於河南洛陽一個貧寒的小職員家庭。在同齡的孩子還在嬉戲玩耍的時候,5歲的李恆德就入讀洛陽城區第一小學,成為班上年齡最小的學生。“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李恆德在老師的帶領下乘火車到鄰近的新安縣參加街頭演講,宣傳抗日和抵制日貨。從此,他心中埋下了愛國的種子。
1935年9月,14歲的李恆德就讀於開封高中。高一時,他深受化學老師狄景曹先生的影響,立志報考北洋工學院。抗日戰爭的爆發,李恆德匆忙畢業,輾轉到長沙參加全國大學的統一招生,考入由原北洋工學院等四校聯合組建的西北工學院。
當時,西北工學院位於陝西城固縣古路壩,全部校舍僅為一座天主教堂,沒有水、電,晚上看書靠油燈。艱苦生活的環境造就了李恆德吃苦耐勞、勤奮好學的精神。1942年7月,李恆德在畢業前由同學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畢業後,李恆德被分配到當時全國最大的鋼鐵企業——重慶大渡口鋼鐵公司,並專門學習了當時最先進的轉爐技術。
從小便對科學充滿熱愛與好奇的李恆德,不甘於在工廠裡碌碌無為一輩子。1944年,他考取了“英美獎學金”的公費留學生,並搭乘美軍運輸艦鳳凰號自上海港啟航前往美國西雅圖,開始了異國求學的艱難歷程。在這艘船上,除了李恆德外,還有日後的“兩彈元勳”鄧稼先、中國晶體化學奠基人唐有祺等人。
李恆德登上甲板,望著身後越來越小直至消失的祖國,暗暗在心中發誓:終有一天,要讓中國也成為留學生們嚮往的聖地。
黨員本色,名利難阻歸國路
1946年6月,李恆德開始在美國匹茲堡卡尼基理工學院攻讀物理冶金專業碩士課程。
卡尼基學院冶金系匯聚了當時全美最知名的一批冶金學專家,可謂人才濟濟。成績優異的李恆德僅用一年時間就拿到碩士學位,並被推薦到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冶金系,在Brick教授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
Brick教授是美國頂級材料學專家,主要研究鋯和鈹的晶體變形。1948年,他推薦李恆德加入美國海軍研究局主導的金屬鈹的研究專案。經過艱苦的研究,李恆德在國際上最早闡明瞭鈹的滑移、孿生和脆斷機制;並指出,正是這種脆性,賦予了金屬鈹超強的耐熱、導電、無磁性、耐腐蝕的特點。他的這項研究成果,使鈹金屬日後成為航天航空、電子、核能等領域不可替代的戰略金屬材料。
雖身處國外,但李恆德始終牢記共產黨員的職責。1949年,他一邊作研究,一邊積極參與在美留學生組織的各項愛國活動。作為“留美科學工作者協會”的創立者之一,他連續兩年主持“留美科協通訊”的編輯印發工作,在聯絡會員和號召留學生回國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開始嚴密監視在美學習前沿科學技術的中國留學生。移民局對李恆德進行了搜查和長期訊問,並向他正式發出禁止離境的命令。被沒收了護照的李恆德,每隔三個月就要向移民局彙報自己身在何處。李恆德的導師Brick也被海軍研究局命令,不得對他的研究給予任何資金援助。
在美國當局的打壓下,李恆德回國建設科研事業的決心毫不動搖,保持了共產黨員的本色。1952年,他聯合二十多個在美中國留學生,共同商討組織與美國政府進行鬥爭的事宜。這期間,他參與起草致周總理的信和致美國國會、總統艾森豪威爾的公開信,要求撤銷對中國留學生的無理扣留,允許他們回國。
1952年6月,李恆德(左一蹲者)參加在麥黛湖召開商討爭取回國的會議
最終,在國內外的輿論壓力下,美國准許李恆德等留學生回國。這期間,移民局工作人員兩度找他談話,企圖用高薪工作條件誘惑他放棄回國的念頭,遭到了李恆德的斷然拒絕。
1954年11月29日,李恆德乘坐威爾遜總統號輪離開舊金山,踏上了歸國之旅。他說:“我全身流的就是中國人的血液,我就是喜歡中國,喜歡它的河山歷史和文化。我就願意生活在中國。”
從無到有,籌建我國第一個核材料專業
回國後,李恆德被分配到清華大學,任機械系金相熱處理教研組主任。1957年,他正式調入工程物理系任教研組主任、系副主任,負責籌建我國第一個核材料專業。
當時中國在核材料方面一窮二白,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在李恆德和青年教師們的共同努力下,組建教師隊伍,購買裝置和建設新的實驗室,制定教學計劃和課程設定,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李恆德認為,要辦好一個專業,關鍵是教師隊伍。他從當時的機械系三年級學生中挑選了八名學生和一名半脫產的學生政治輔導員組成隊伍,除了親自講授專業課,他還聘請兄弟院校專家來講課。
李恆德一邊教學一邊處理教學管理等行政工作,沒有請過一天假,沒有誤過一節課,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核材料專業人才。
從1961年起,一屆屆核材料專業的畢業生開始源源不斷地走上國際尖端的崗位。他們除了具有優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為可貴的是,到畢業分配時都服從國家的需要,毫無怨言地紮根在工作崗位,為國家的核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幾十年來,李恆德培養的學生遍佈海內外,已是名副其實的桃李滿天下。
開拓創新,跨領域開展新研究
李恆德十分注重創新,1972年,他利用凝膠沉澱法最早在國內研製出二氧化鈾的微球。1975年,他帶領教師及全班同學進駐902廠,提出並主持了我國鋯合金管材的氫氧化物分佈研究,對於我國鋯管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和避免反應堆內因氫化物分佈不利而發生斷裂事故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8年,李恆德(前排右五)率離子束代表團赴國外訪問,在義大利Cofania大學和校長等人合影
自1978年開始,李恆德進入了研究金屬離子束表面改性的新領域,他和他的合作者們發表國際論文過百篇,獲得了多項獎勵。他在這個領域最重要的貢獻,就是系統地對“離子注入對鋼的磨損的複雜的影響因素”做了較深層的規律性研究,並發現了一系列有意義的規律,這一研究被美國海軍研究所的專家認為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全面的研究。
1989年,李恆德又瞄準天然生物礦物和仿生材料研究,研製出一系列的異質奈米多層膜,並對多層膜硬度和韌性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從物理到化學再到生物,從核材料到離子束再到仿生生物材料,李恆德進行了多項跨學科研究。在這些領域裡,他指導和培養了一大批的優秀人才,推動了多個領域的發展。
1997年3月31日,李恆德在中國材料科技資訊網路啟動執行新聞釋出會上
2019年5月28日,李恆德在北京去世,享年98歲。在李恆德看來,生命的意義並不在於自己做了什麼,而在於自己給國家做了些什麼。他曾說:“一個人的一生應當與祖國的興盛前途同呼吸、共命運,這才是最有價值的。”
文:採集工程專案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文獻:
[1]蔡坤鵬. 愛國心拳拳,育人情切切——李恆德院士訪談[J].清華新聞網,2009.4.
[2]《李恆德院士年表》,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3]本文圖片來源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