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做得一手黑暗料理的手殘黨,自然希望有一種神級調料,只需少許便可讓奄奄一息的菜品重現萬丈光芒,可現實真的有這樣神奇的東西嗎?
有的,1909年,日本味之素株式會社推出了一種名為“味之素”的調料,就像它的廣告語宣傳的那樣:“家有味之素,白水變雞汁”!只需放上一點,平平無奇立馬變成鮮美無比。
而這具有魔法般調味能力的味之素,就是我們常說的味精。正如魔法般調味能力那樣,味精作為調料的故事也是魔幻的。
鼎盛時,味精曾是身價不菲的神級調料,人們趨之若鶩。落寞時,它又成了眾人避之不及的化工害人精。
什麼“味精有毒”、“吃味精會變笨”、“會脫髮、致癌”等等,大家應該也不是第一次聽說。
那麼味精究竟是什麼?從神級調料到跌落神壇,它又經歷了什麼?它真的像不少人說的那樣有毒嗎?
這一切都要從一個教授喝黃瓜湯然後暴富的故事說起。
20世紀初的一天,日本東京大學池田菊苗教授一家正在吃飯,吃著吃著,池田菊苗不禁若有所思地望著當天的黃瓜湯:今天的黃瓜湯是怎麼了,竟如此鮮美?
池田忍不住問妻子在湯裡放了什麼,可妻子也是一臉茫然,於是池田又用勺子在湯裡撈了撈,除了幾根海帶和幾片黃瓜,別無他物。
他納悶片刻,突然腦袋裡靈光一閃:會不會這些鮮味物質就來自海帶呢?
池田沒有耽擱,連夜端著湯盆跑到實驗室,開始化學分析。經過三年不懈努力,1908年,池田教授終於從海帶中提取到了一些晶體。
池田稱這些晶體為味之素,它們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即使稀釋3000倍依然可以菜餚和湯鮮美無比。
此時對於如何提取味之素,池田對外守口如瓶,因為他知道只需再解決一個問題,他很快就能一夜暴富了。
原來神奇的味之素雖提取出來了,但10kg的海帶只能提取出0.2g的味之素,這成本太大了。
於是池田又攻克了用小麥製造味之素的方法,40噸小麥大概能生產1噸味之素,雖然成本還是不低,但這終於能成為他開啟財富大門的鑰匙了。
很快,1909年,日本鈴木兄弟利用池田的發明,開始商業化生產“味之素”。“味之素”面世後,雖然價格不菲,但無論在日本還是後來傳到中國,都深受大眾的喜愛。
特別是對於當時生活還比較拮据的國人來說,在吃不起雞肉的日子裡,有誰能拒絕清水變雞湯的誘惑呢?
而且味之素的出現也從新定義了味道,從此酸、鹹、苦、甜後多了一個“鮮”,你可能會問咋沒有“辣”呢?這裡插一句,辣其實是一種痛覺,不是味覺,這就是為什麼只有它能同時給予嘴巴和菊部火燒火燎的體驗。
不出所料,味之素讓池田賺的盆滿缽滿,成了富豪。而當初的日本味之素這個小公司現在也已位列全球十大食品企業,業務涉及調味品、加工食品、湯料、醫藥、工業用氨基酸等等,就憑這些我們也不難感受當時味之素的火爆。
但所謂的秘密有時就像一層窗戶紙,只需輕輕一捅,它就破了。儘管當時池田和日本味之素公司嚴禁技術外流,但味之素的秘密還是被人發現了。
1919年五四運動中,圍繞著巴黎和會上山東問題的歸屬,中國掀起了最轟轟烈烈的抵制日貨運動。也是此時,愛國實業家吳蘊初站在上海灘日商“味之素”的大廣告牌前,不禁思考,中國人為何不能自己製造味之素呢?
透過仔細研究,吳蘊初發現所謂的味之素並無多神奇,其實就是穀氨酸鈉,而且早在1866年德國人就已從植物蛋白中提煉過穀氨酸。
穀氨酸是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之一,也可補充人體所需,人體體重17%是蛋白質,而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中谷氨酸有佔20%。
不過或許由於穀氨酸微溶於水的緣故,當時德國人倒沒有發現穀氨酸的妙用,遺憾地與財富擦肩而過。
隨著研究深入,吳蘊初還發現穀氨酸鈉能成為天鮮之子的秘密:穀氨酸鈉相較於其他穀氨酸鹽有更好水溶性,這簡直是做調料的不二之選。至此,吳蘊初已捅破了“味之素”的窗戶紙。
不久,吳蘊初便成功用水解法制造出了穀氨酸鈉,為了與日貨進行區別,他將這種物質命名為味精。1921年春,吳蘊初的首批味精問世,並於1923年8月,成立天廚味精廠,產量達3000噸,冠以“天廚”商標,遠銷南洋一帶。
進入20世紀90年代,由於味精產品價格和利潤都較高,加上國家扶持,我國味精行業迅速增長,而且生產味精方法也得到很大改良,由更為科學的微生物發酵法替代了最初的水解法和合成法。
1992年以後,我國味精年產量已穩居世界第一,而且我國民眾對味精的消費也在逐年上升,不知何時起廚房放上一包味精已經成了普通家庭的標配。
一切看起來都在蒸蒸日上,但與此同時大洋彼岸一條妄圖絞殺味精產業的毒蛇也早已在孵化成長,而且不久它也會吐著信子朝著中國市場撲來。
1968年美籍華裔醫生郭浩民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自己在中餐館吃飯後,出現四肢發麻、心悸、渾身無力等症狀,他猜測這是中餐館裡添加了味精所致。西方媒體對此事大肆報道,還創造了一個名詞“中餐館症候群”。
“中餐館症候群”被描述成一個疾病,症狀有頭暈、頭痛、心悸等,食用大量含有味精的中國菜極易發生。不懂是有意還是無意,這都起到了打壓國外中餐館的作用,同時受牽連的當然還有味精。
此事影響深遠,即便到現在美國民眾依然對味精(MSG)極度排斥,但這種思想真正對我國造成影響還是在2010年以後。
在解決溫飽問題後,國人對食物的質量和身體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恰逢此時國外關於味精有毒、致癌等各種流言紛至沓來,不少國人受此影響也紛紛開始抵制味精。
但真相是什麼呢,味精真的有毒嗎?聯合國糧食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會同食品規格委員會曾對味精進行大量系統實驗,最後慎重作出結論:味精作為食品新增劑極其安全。
但子曰: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不少人還是對味精安全性提出不少質疑,最常見就是,我一喝味精湯就口渴,這怎麼解釋?事實上這是攝入鈉離子過多,導致人體細胞滲透壓改變導致的,和鹽吃多了口渴一個道理。
還有人說,味精湯喝起來味道就是怪怪的,這怎麼解釋?說到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個煲湯小技巧,就是煲湯時往湯裡放點鹽,湯的味道才會鮮甜,這不是玄學啊。這背後的原理就是利用肉湯中的穀氨酸和鹽反應,生成穀氨酸鈉,其實就是味精本精。
當然如果你真覺得味精湯味道怪,大機率是味精放多了。因為穀氨酸鈉雖主要呈鮮味,但實際它是五味俱全,分別是鮮味佔71.41%、鹹味13.50%、酸味3.4%、甜味9.8%、苦味1.7%。所以記住任何拋開劑量談毒性的行為,都是在耍流氓。
而且說句實話,即便你真有打死不吃味精的信仰,你也無可避免被現實無情打臉。看看你家裡的醬油、雞精、火腿和各種小零食,仔細看看它們的配方表吧,有一個叫穀氨酸鈉的東西嗎?這還是味精本精。
所以有時毀掉一樣東西的並不一定是事實,而是人們對它的看法。
我是妖風,下期見!覺得寫得還可以的話,可以點贊、轉發和評論支援一下嗎?感謝!#科普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