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一碗麵”何以“煮”出經濟風味?

來源:陝西網

一碗麵,一個縣——“一碗麵”,儼然已成為岐山縣最為鮮亮的地域符號、經濟符號。

縱觀岐山面從一村,一縣到四海的鋪陳,從一個小眾食物到一縣支柱產業的歷程,麥面、湯料、刀工、質量、品牌、營銷,都是這一產業能夠誘人的基本“刀法”,也是這一產業得以壯大的基本“廚藝”。

“一碗麵”何以“煮”出經濟風味?

——區域產業往往源於地域風土

記者 張繼民

面要“薄、筋、光”,湯要“煎、稀、汪”,味要“酸、辣、香”。外地人到岐山,臊子面是必品美食。

位於陝西省中西部的岐山縣,曾獲得“中國臊子面之鄉”的稱謂,在《舌尖上的中國》等美食紀錄片中閃亮登場。

臊子面還有幾分傳奇色彩。在上千年的傳說裡,周文王是發明臊子面的人,這一點,讓岐山人引以為豪。

如今,歷史賦予的自豪感轉化成了生活出路,許多岐山人走出家門,有的在外經營麵館,有的開起了鍘麵店。

在距離縣城20公里的京當鎮岐陽村,半數以上的村民都在做臊子面生意,臊子面成為村裡最重要的支柱產業。

流傳千年的麵食文化

岐山人對面食極為喜愛。婚喪嫁娶、孩子滿月、老人做壽……但凡是能聚在一起的事情,都離不開一碗麵,尤其是西府地區有名的臊子面。京當鎮岐陽村現在依舊保留這一傳統。

2021年5月下旬,村裡一名98歲的張姓老人去世,家裡要擺上兩天的流水席,外出務工的家庭照例要有代表回村幫忙。

張紅軍年近七旬的父親代表一家人回了村。“過‘事’的頭天晚上和第二天一早,主家待客飯必定是一頓熱氣騰騰、酸辣可口的臊子面。”51歲的張紅軍說著,思緒回到了從前。

40多年前,莊稼戶的日子不寬裕,為了給事主節省開支,一家只帶一個孩子去吃席。越是難得,越是美味。人們肚子裡缺油水,小孩子更是饞,到了要吃麵的前幾天,做夢都能流口水。

難怪孩子們饞,砍上一塊五花肉,切成小丁,乾煸至透明,再加入秦椒辣面和醋翻炒。待肉到七八分熟後,放入切碎的紅蘿蔔丁、黃花菜、木耳、雞蛋餅、油炸豆腐絲,再撒上一把蒜苗當飄花。紅黃綠白黑,顏色多,色澤亮,香味撲鼻。

張紅軍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每次吃席父親都會帶他去,一兩一碗的臊子面,他次次能吃上二三十碗。席間,同去的半大小子們不免比一比誰更能吃,“比賽”進行到白熱化階段,吸溜麵條的聲音幾乎能吼起來。

隨著生活的改善,臊子面的吃法也發生了變化。從前,大家遵守只吃面不喝湯的規矩,吃完麵後碗裡剩的臊子湯又倒回鍋裡,煮沸繼續食用,稱為“回湯”。自從新冠疫情發生後,回湯被叫停,取而代之的是一面一湯。

“一碗麵”何以“煮”出經濟風味?


△ 婚喪嫁娶、孩子滿月、老人做壽等重要場合,岐山人都離不開一碗麵。

人們早已不似過去為了填滿空癟癟的肚子,喜好湯中油多,如今在口味上更為細緻講究,面要“薄、筋、光”,湯要“煎、稀、汪,酸、辣、香”。村民認為,“臊子面做得如何,決定主家‘事’過得好與否。味道好,來客吃得盡興,主家也會有面子。”

岐陽人熱愛臊子面,再往下探尋,還能看出一絲驕傲在裡面,“岐山臊子面源頭就是咱岐陽村。”

傳說,西周初年,岐山一帶常有蛟龍興風作浪,危害莊稼和百姓。周文王率族人將其射殺,後把蛟龍剁成肉塊,做成臊子,調成蛟肉湯。又把煮好的麵條盛在碗裡,由他親自掌勺舀湯。吃完麵將湯倒回鍋裡,反覆使用,所謂的“蛟龍面”就是臊子面的起源。

民間還有另一種說法,古代岐山地區一位新媳婦給小叔子的同窗好友們做了拿手的麵條,眾人吃完後讚不絕口,“嫂子面”就此出名,時間久遠,就傳成了臊子面。

雖然說法不一,但都給這一美食賦予了幾分傳奇色彩。不可否認,這碗臊子湯已經在岐山人的大鍋裡翻騰了3000多年。

從蜂擁而至到井然有序

若論做臊子面手藝,岐陽人誇口:“我們要是第二,就沒人敢說自己是第一。”

這句話不是空穴來風:做面是打小就會的手藝,娃們還沒灶臺高,就踮起腳幫著父母做臊子面,手藝好的姑娘,相親時都更搶手。

全村700多戶村民,半數以上都在做臊子面生意,其中一半人做鍘面,一半開面館。店鋪分佈以寶雞為原點,向全省全國各地輻射,分佈最密集的地區是在省會西安。

如何從吃麵人變成賣面者,許多人慶幸自己趕上了“風口”。

50歲出頭的張潤倉是村裡第一批外出做生意的人,也是村民眼中的成功人士。20多年來,靠賣臊子面在城裡買了兩套房。

上世紀90年代,剛結婚的張潤倉帶著妻子闖西安,星火路、紅廟坡、張家堡……當時,沒有和麵機,擀麵、切面全用手工,夫妻倆天不亮起床幹活,夜裡12點打烊,一碗麵賣兩塊錢,利潤只有幾毛錢,一天要做幾百碗,薄利多銷,麵館的生意日漸紅火。

賣面賺錢這事沒多久便在岐陽村傳開,這下可刺激了村民,張潤倉帶著兄弟出來一起幹,兄弟帶著侄子合夥創業……很快,外出做生意成了潮流,這一批批帶出去的人,眼下都成了小老闆。

不過,他們中也不是所有人都選擇開面館,鍘麵條分流了一批人。

2002年,是張紅軍到西安賣臊子面的第一年。在親戚的介紹下,到西安還沒幹多久就因“非典”疫情生意急轉直下,店裡沒人來吃飯,收入勉強保本,一年的店面租期到了,還上外債卻元氣大傷的他,再也沒能力做起麵館生意了。

做鍘面投資小,買臺壓面機就能把攤子支起來,當時不少臊子麵館不再使用手工擀麵,轉向從鍘麵店裡買壓好的麵條。張紅軍轉行在西安觀音廟村做起鍘面。

最開始沒客源,張紅軍一家家麵館跑、送樣品,一天只做兩三袋子麵粉,多了用不完。慢慢有了固定客源,加上他的手藝好,壓出的麵條受歡迎,現在每天要用十二三袋子麵粉。

後來,張紅軍的店也從觀音廟村搬到了西影路,曾經聚集在一起的鍘麵店也逐漸往西安城的四處分散,大家默契地完成“戰略佈局”轉移。

“鍘麵店離得太近不可避免地互相搶生意,甚至會惡意競爭。”張紅軍說,分散後,每家店都有固定的客戶,而且彼此之間能互通有無,偶爾有遠處的訂單需求,直接聯絡同村老闆就近配送。

這樣一來,岐陽村的臊子面“大網”就在西安全城鋪開了。

代際相傳的“賣麵人”

在外多年的岐陽人,早已摸索出了做生意的訣竅。

寫字樓林立,白領多的地方,飯館裝修要講究檔次,面的口感要細膩,價格也能稍貴上一些;建築工地聚集,農民工為目標食客的飯館,店面可以不排場,但面的分量一定得給足,價格要儘可能壓低。

市場隨時變化,什麼樣的宣傳受人喜歡,什麼樣的碗盛飯好看……他們門兒清。“不論如何,最根本的還是守住本心。”岐陽人認為,味道好才是生意鼎盛的秘訣。

2016年,39歲的楊龍剛將臊子麵館開在了西安北郊。17歲闖蕩社會,在寶雞學廚藝,十幾年的時間,他去過西寧、蘇州賣岐山臊子面,豐富的經歷讓他收穫良多,“蘇州人口味清淡,湯就得調淡一些;受不了酸味的顧客,醋就少放點。”

“一碗麵”何以“煮”出經濟風味?


△ 岐山面是陝西關中地區的一種傳統特色麵食,有其悠久的歷史,獨具數千年周文王故里遺風。圖為寶雞市岐山周城景區。

回到陝西,臊子面必須得做出岐山的原汁原味。岐山醋、秦椒辣面,楊龍剛家地道的農村臊子面味,帶來了讓人眼饞的人流量,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賣出上千碗。

為了保持競爭優勢,楊龍剛有時候去別家館子試吃,最近去的一家店,“肉臊子湯不‘煎’,喝一口就黏嗓子,大油的湯只保持溫熱就會這樣,要想好吃必須要用小火一直滾起來。”

隔三差五,這群離開家鄉在外奮鬥的岐陽人便會聚集起來,話題總也離不開生意和娃們的碎事。這倒是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目前在外做生意的幾乎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70後”“80後”。

早在幾年前,離家數十載的“50後”“60後”陸續回村。今年63歲的張天科,2007年開始在西安賣鍘面,供三個孩子讀大學,三年前關門回了家,“年齡大了,幹活吃不消。”他的話道出這個年齡人的心聲。

早晨4點起床,不到5點開始鍘麵條,上午11點前送到各個飯館。因為每天使用寬刀切面,夫妻倆得了不同程度的腱鞘炎,手腕經常痠痛。

開面館也不輕鬆,早晨6點多到菜市場買菜,為兩個吃飯高峰期做準備:上午11點到中午2點,晚上5點到7點多,三四分鐘就要做好一碗麵。

因為下苦大,大多數“90後”不願意涉足這行。楊龍剛說,“20年前,我當學徒的時候,總追著師傅問訣竅,現在我帶徒弟,得主動跟他講,不然一個不樂意,徒弟就撂挑子不幹了。”

岐山臊子面作為一門傳統手藝,是岐山的名片。近幾年,岐山縣出臺多種措施,打造“一碗麵”經濟,圍繞餐飲業外出務工,推動臊子面產業化、市場化,在形成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下足功夫。

(當代陝西 張繼民)

本文來自【陝西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

分類: 美食
時間: 2021-09-07

相關文章

廣東16歲女孩稱:我懶得考清華北大,何以口出此言?

廣東16歲女孩稱:我懶得考清華北大,何以口出此言?
朋友們好,我是張老師. 廣東一個16歲的女孩,叫冼奇琪,去年一句話讓她成為網紅,她說:"其實,我也想過上高三考清華北大,但是懶得考." 女孩何以口出此言? 女孩冼奇琪在華南師範大學 ...

煮雞蛋時,不能只用清水!多加這2步,煮出的雞蛋又香又嫩好剝殼

煮雞蛋時,不能只用清水!多加這2步,煮出的雞蛋又香又嫩好剝殼
文/小花談美食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吃雞蛋,因為雞蛋不僅營養豐富,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而且它的做法也很多,用雞蛋為食材做出的雞蛋餅.糕點.湯羹等,都深受大家的喜愛,老人小孩都愛吃.雞蛋最簡單的 ...

紫砂壺水煮出紅水
本人在家很少喝茶,今晚發現,早前紫砂壺水杯裡,忘記清理的殘茶已經發黴,遂用水煮消毒,消毒完畢後,茶杯取出來發現煮後的水變成了紅色,這是什麼情況?有哪位知曉的高人請指點一下.

氣溫下降多吃14道菜,中國人的最愛,操作簡單,老少皆宜

氣溫下降多吃14道菜,中國人的最愛,操作簡單,老少皆宜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我的美食自媒體,我是美食領域創作者錦繡V山東:"專注美食,讓生活更有味."今天為大家帶來了幾道家常美食的做法,這幾道美食也是深受大家的喜歡,而且是很常見的幾道美 ...

天涼了,多給家人煮“五糧粥”,每天早上來一碗,元氣滿滿過秋天

天涼了,多給家人煮“五糧粥”,每天早上來一碗,元氣滿滿過秋天
從古至今,沒有哪種食物能如粥一樣,既貧富皆食.老少皆宜,又葷素一體.藥食兼備,南宋詩人陸游曾在<食粥詩>寫道: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意 ...

​煮銀耳湯,不要泡軟就下鍋煮,牢記正確做法,銀耳出膠多很粘稠

​煮銀耳湯,不要泡軟就下鍋煮,牢記正確做法,銀耳出膠多很粘稠
導語:煮銀耳湯,不要泡軟就下鍋煮,牢記正確做法,銀耳出膠多很粘稠 說到銀耳,小時候並不喜歡吃,因為在我的認知裡它非常難吃,記得第一次喝銀耳湯是媽媽煮的,湯裡除了甜味可以接受,但總體品嚐起來就是一碗放糖 ...

入秋後經常給家人煮這湯,清熱消暑又營養,出鍋全家搶著喝

入秋後經常給家人煮這湯,清熱消暑又營養,出鍋全家搶著喝
大家好,我是食煙火味,一個喜歡在廚房專研美食的寶媽,分享簡單的食材,家常做法,感受家的味道.人間的煙火,一日三餐,喜歡關注食煙火味.三伏天,最該吃的不是苦瓜,而是它,清熱消暑又營養,放入鍋中煮一煮出鍋 ...

煮荷包蛋​,不要水開馬上下鍋!教您正確做法,完整不散,鮮嫩好吃

煮荷包蛋​,不要水開馬上下鍋!教您正確做法,完整不散,鮮嫩好吃
導語:煮荷包蛋,不要水開馬上下鍋!教您正確做法,完整不散,鮮嫩好吃 雞蛋營養又美味,很多人喜歡吃,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儲備一些雞蛋,這樣可以每天做的吃.雞蛋的做法特別多,要說營養流失少,又吃著不油膩的做法 ...

這3樣食材煲粥,秋天喝“特養人”,每週煮幾次,元氣滿滿過秋天

這3樣食材煲粥,秋天喝“特養人”,每週煮幾次,元氣滿滿過秋天
俗話說"粗茶淡飯最養人",在黃庭堅的<四休導士詩序>中曾有"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指的是簡單的飲食.簡譜的生活,久而久之古人發現生活清苦 ...

秋天的第一碗麵,一定是肉末醬汁面,省時省力,好吃更過癮

秋天的第一碗麵,一定是肉末醬汁面,省時省力,好吃更過癮
很多人吃早餐往往喜歡來一碗麵條,畢竟麵條這種主食方便快捷,而且有湯水,食材又多樣,可以讓早餐吃得舒適又滿足.而且麵條的種類非常多元,比如常見的拌麵.湯麵.炸醬麵等等. 今天我們來做一款非常棒的家常麵條 ...

廚師長教你在家燉大鵝,一罐啤酒,一碗香料,鮮嫩脫骨,香辣入味

廚師長教你在家燉大鵝,一罐啤酒,一碗香料,鮮嫩脫骨,香辣入味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道"香辣鵝肉"的家常做法,軟糯脫骨,香辣入味,看著非常的有食慾,有喜歡的趕緊學一下. 食材:肥鵝 輔料:青椒.紅椒.大蔥.大蒜.生薑.八角.幹辣椒.花椒.香葉.桂皮 ...

煮米飯不要只加水煮,記住“2放1竅門”,米飯軟糯香甜,粒粒分明

煮米飯不要只加水煮,記住“2放1竅門”,米飯軟糯香甜,粒粒分明
導語:煮米飯不要只加水煮,記住"2放1竅門",米飯軟糯香甜,粒粒分明 北方人喜歡吃麵,南方人喜歡吃米,這句話一點不假,南方人對米飯的喜愛程度很高,幾乎天天都要吃,一天不吃想得慌.我 ...

入秋後,梨子和小米是絕配,堅持每週煮2次,整個秋天都舒坦

入秋後,梨子和小米是絕配,堅持每週煮2次,整個秋天都舒坦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已入秋.眼看著天氣越來越涼快,空氣卻變得乾燥起來,此時人們非常容易上火.口乾舌燥.嗓子也總是不舒服.吃些什麼可以解決這些煩惱呢?2種食材肯定是少不了的.它們就是:梨子和小米.秋 ...

​煮蝦時,不要只用水煮,多加三個料,蝦肉不腥,吃著Q彈有香氣

​煮蝦時,不要只用水煮,多加三個料,蝦肉不腥,吃著Q彈有香氣
導語:煮蝦時,不要只用水煮,多加三個料,蝦肉不腥,吃著Q彈有香氣 大蝦一直很受歡迎,記得小時候每次吃席,都有一道油燜大蝦,而且特別招人喜歡,人人見了都搶著吃,毫無形象可言,有人速度慢了還可能吃不上,不 ...

煮小米粥,牢記4點竅門,小米粥米油厚香味濃,比直接下鍋煮好喝

煮小米粥,牢記4點竅門,小米粥米油厚香味濃,比直接下鍋煮好喝
導語:煮小米粥,牢記4點竅門,小米粥米油厚香味濃,比直接下鍋煮好喝 天氣越來越好了,我們的胃口也變得越來越好,很多人開始無所顧忌地吃東西,吃一些油膩.重口味的食物,圖一時的嘴癮,可到頭來身體卻不舒服了 ...

平常在家請客,拿出這12道菜,好吃做法簡單,又能給主人加分

平常在家請客,拿出這12道菜,好吃做法簡單,又能給主人加分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我的美食自媒體,我是美食領域創作者錦繡V山東:"專注美食,讓生活更有味."今天為大家帶來了幾道家常美食的做法,這幾道美食也是深受大家的喜歡,而且是很常見的幾道美 ...

民間故事:男子撿到個鐵鍋,身體卻日漸消瘦,他掏出大蒜逃過一劫

民間故事:男子撿到個鐵鍋,身體卻日漸消瘦,他掏出大蒜逃過一劫
話說古時候在廣信府上饒縣,有一名男子叫劉守義.他這人本性不壞,就是遇事不愛動腦子.他出生在農戶家庭,家中有十多畝田地.這麼多地要養活他們夫妻倆,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可就是因為他不愛動腦子,種莊稼的本領太 ...

秋天一碗粥,不勞郎中幫,推薦10道早餐粥,秋季乾燥要多喝

秋天一碗粥,不勞郎中幫,推薦10道早餐粥,秋季乾燥要多喝
俗話說"秋天一碗粥,不勞郎中幫",明代李時珍曾賦予粥"天下第一補人之物"的美譽,深秋季節雖說秋高氣爽,但多風的氣候也帶了令人不適的"秋燥", ...

煮玉米時,別用清水直接煮了!多加這2味,玉米又香又糯超好吃

煮玉米時,別用清水直接煮了!多加這2味,玉米又香又糯超好吃
文/小花談美食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吃玉米,因為它不僅口味香甜,而且還有著十分豐富的營養價值,還能幫助我們消化.說到玉米,最簡單最常見的做法就是煮玉米了,但是很多人卻覺得自己煮出來的玉米沒有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