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美麗的大森林王國裡有一座高大漂亮的木頭房子,房子裡生活著快樂的狗熊一家,家裡有魁梧健壯的爸爸,溫柔善良的媽媽和兩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姐姐叫啦啦,妹妹叫唻唻。啦啦和唻唻是雙胞胎,她們長得一模一樣,爸爸媽媽都分不出來。
森林飯店的菜真的好吃,啦啦吃了一口酸甜可口的松鼠鱖魚,又吃了一口肥而不膩的走油肉。唻唻吃了一口肥而不膩的走油扣肉,又吃了一口酸甜可口的松鼠鱖魚。
“太好吃了!”啦啦唻唻稱讚道。
媽媽說,“這兩道菜可是名列森林飯店前十的十大名菜。”
“十大名菜!”啦啦唻唻可是第一次聽說十大名菜,覺得很有趣:“都是哪十大名菜啊?”
媽媽伸出一雙手,一根手指一根手指如數家珍地說:“第一是脆皮烤鴨,第二是清蒸大閘蟹,第三是松鼠鱖魚,第四是蟹粉獅子頭,第五是麻婆豆腐,第六是白斬雞,第七是蔥燒海參,第八是走油扣肉,第九是水晶蝦仁,第十是叫化雞。”
“哇!那我們今天晚餐已經吃了三道十大名菜了!”啦啦興奮地說。
“白斬雞,松鼠鱖魚,走油扣肉!”唻唻指著桌上的菜一個個地說。
啦啦說:“媽媽,那我們今天的晚餐還有哪些十大名菜?”
媽媽說:“還有一個麻婆豆腐,麻婆豆腐下飯最好。”
啦啦沮喪地說:“怎麼只有一個了!”然後她就對媽媽撒嬌說:“媽媽,我們今天才吃了四個十大名菜,我要再吃剩下的六個菜嘛······。”
唻唻也用期待眼神望著媽媽,希望媽媽能夠再點其他的六個菜,讓她們今天就能品嚐完十大名菜的美味。
媽媽說:“啦啦,我們只有四個人,點了四個冷盤,四個熱菜,就這八個菜我們能吃完就很好了,再點菜吃不了就浪費了,所以我們今天不能再點了,下次來再吃其他的。”
“不嘛,不嘛!”啦啦一聽媽媽不肯再點菜了,委屈地淚珠兒都在眼睛裡打轉了,“我就要今天吃!”
媽媽也有些不高興了,生氣地批評說:“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啊!”
聽了媽媽的批評,啦啦傷心地淚珠兒像金豆子一樣一粒一粒落了下來,唻唻也嚇得不敢看媽媽了,低下頭擺弄自己裙子上的花蝴蝶,好像是在研究這隻蝴蝶是公的還是母的?
爸爸放下筷子對媽媽搖了搖頭,讓媽媽不要再說了,媽媽看到爸爸的示意就閉上了嘴,把準備繼續要說的話嚥進肚子裡。爸爸把啦啦唻唻抱起來,讓她們坐在自己腿上,寬厚的手掌撫摸著孩子們的小腦袋,“啦啦唻唻,爸爸媽媽以前教過你們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古人教我們不浪費糧食的詩。你們看——”爸爸指著餐桌上的一塊牌子,這塊牌子上寫著很多字,啦啦唻唻只認識其中的幾個字,爸爸問道:“這些字你們認識嗎?”
啦啦唻唻搖了搖頭說:“我們只認識幾個字。”
爸爸問:“哦?認識那幾個字啊?”
啦啦也不哭了,和唻唻一起手指著牌子上自己認識的字,念道:“不,飯,不,菜,桌上。”
“好的,”爸爸說:“那爸爸教你們認一下其他的字。”爸爸用手指著牌子上的字,一字一頓地念道:“不剩飯、不剩菜,勤儉節約從餐桌上做起。來,我們一起念——”
啦啦唻唻跟著爸爸念道:“不剩飯、不剩菜,勤儉節約從餐桌上做起”。他們一起唸了三遍,這次停下。
爸爸說:“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吃不上飯,在離我們這裡很遠的印度、非洲、南美洲、東南亞等很多國家都有很多很多困於飢餓的人,如果我們不能浪費食物,那些捱餓的人就能多一份食物。所以不剩飯、不剩菜,節約糧食是一種美德,你們說是不是啊?”
啦啦唻唻都點了點頭說:“是的!”
“那我們要不要做不剩飯、不剩菜,節約糧食有美德的好孩子啊?”爸爸問。
啦啦唻唻說:“我們要做不剩飯、不剩菜,節約糧食有美德的好孩子”。
“那很好,我們繼續吃吧,如果這些菜我們都能吃完,我們就再點其他十大名菜;如果吃不完,我們這次就不點了,下次再來吃。你們說好不好?”
“好的!”啦啦唻唻從爸爸腿上下來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繼續吃飯。
這時服務員也送來了麻婆豆腐、鍋包肉和扁尖冬瓜湯、米飯,還沒吃完所有的菜,啦啦唻唻的肚子就已經撐得溜溜圓了,啦啦唻唻打著飽嗝,摸著圓鼓鼓的肚皮心想:“還好,沒有再點菜,否則肚子要撐爆了!”
爸爸微笑著問:“啦啦唻唻,你們吃飽了嗎?我們要不要再點蟹黃獅子頭,叫化雞啊?”
啦啦唻唻趕忙搖著手說:“不行了,不行了,我們實在吃不下了!千萬不要再點菜了。”
爸爸說:“那好吧,我們下個月再來吃剩下的六道菜。”
“好的!”啦啦唻唻說。
故事的啟示:
情緒真是很有趣的東西,說來就來。故事裡的場景你是不是似曾相識?一家人正好好地吃著飯,或者正悠閒地逛商場,突然因為一件小事不滿意,情緒就爆發了。你有沒有像故事裡的熊媽媽這樣,因為孩子不順從、愛人不順眼而情緒突然爆發,指責、批評甚至打孩子或者愛人呢?
我在心理諮詢中接待過很多父母,在諮詢中發現女性的情緒化是導致親子關係不良,親密關係失和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女人真的是家庭的核心,一個家庭裡女人如果能覺悟,自省,改變就能夠讓家庭和諧,古人說“好女旺三代,孬女毀三代”也正是這個道理。一個高情商的女人就是自帶“旺夫相”的好女、淑女,在單位裡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在家庭裡能相夫教子。
那麼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呢?讓自己成為高情商的人呢?
在上一個故事啟示裡,我們講到了“三種腦”,講到“五種溝通模式”,講到儒家“君子”和“淑女”的養成,講到了“格物致知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都是為了讓我們成為能夠控制情緒的高情商者。高情商者在“誠心正意”這個階段要看破人生的無常,破除自我的執著,轉化負面的情緒,慈悲人生的苦痛。
何為破除我執呢?
我執,引用於佛教用語,其意就是自我中心;破我執,就是破除自我中心。寫寫就幾個字,但是這可是從凡夫到開悟者的分水嶺,難倒古今千萬修行者。我不是佛陀傳教,只是借用佛教名詞;我們破我執的目的也不是成仙成佛,而是為了變成君子淑女,所以還是容易實現的。
1、我們執著於什麼呢?從我們出生開始,自我中心就產生了,開始了“我要”模式,即“我要······,你必須······”。我們光溜溜地誕生時覺得冷,我們大哭,我們哭的願望是我要溫暖,護士給我們穿上衣服,包上襁褓;我們肚子餓了,我們哭,哭的願望是我要吃飽肚子,媽媽必須要給我們餵奶;我們排洩了,屎尿沾了一屁股,我們哭,哭的願望是我要睡在乾爽的襁褓中,媽媽必須給我們換尿布;媽媽不見了,我們哭,哭的願望是我要回到媽媽的懷抱,媽媽的懷抱讓我們有安全感。我們從出生到現在的這些願望就是自我的“慾望”。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他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佛教也將人的慾望歸納為“五欲”,分別是財、色、名、食、睡,“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無論是佛教的五欲,還是馬斯洛的需要前四個層次,都是滿足我們現實生活中所需要的,是實現幸福生活必須的,但是這些需求如果達到一定程度,其數量的增加就不再對我們的幸福感產生正面意義。可是如果我們繼續任由慾望滋長,慳貪地過度索取,就是固執,就是我執,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甚至人格扭曲。這就是人生的無常。
我見過很多抑鬱症的人,女人抑鬱大多為情色(歸屬需求、尊重需求)所困,男人抑鬱大多為名利(尊重需求)所困。愛情、性愛、親情、友情、名利、財富都是我們需要的,求不得會痛苦,求得後失去也會更痛苦,於是就有了抑鬱。求得太多,多得撐死同樣也是痛苦,這就是焦慮。
2、執著中的“我”。搞清楚了我執中的“執”,我們再分析下“我”,我,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它是我們本能的需要,是爬行腦的產物,起源於爬行動物生存的慾望。爬行動物是冷血動物,是獨居動物,沒有感情,生存與繁衍是它們的生命意義。但人類是高等生命,是社會性、群居的靈長動物,如果在高等級人類社會里,我們繼續用爬行動物蜥蜴和蛇的思維方式生活是不適宜的。我們必須用理性腦來控制爬行腦的原始慾望,用“超我”、“自我”來平衡“本我”。
3、勘破放下我執。勘破我執,又稱看破我執,心理學就是自我分析,儒家稱為“吾日三省吾身”,我在上一個故事啟示裡重點介紹的“格物致知”就是看破。我們要看清這個世界的真相,有我,我的主觀世界才存在;沒有我,我的主觀世界就消失,但客觀世界依舊存在。所以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沉溺於自己的主觀世界,而是為了實現自我,超有自我,讓我們的生命在客觀世界留下意義。
放下我執,首先是放下事事為自己著想,訓練自己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從出生的那一刻我們就開始了“我要”模式,“我要”是我們身心成長的重要一步,它就像是一個砌牆的工具——泥刀,幫我們一磚一瓦地建立起“自信→自愛→自尊”的自我價值系統。自我價值系統是建立成功快樂人生的基礎,這個階段我們就不再需要“我要”這把泥刀,而是需要更高階的工具——推己及人,為他人著想。如果在這個階段我們還是執著於“我要”這把泥刀,不能從別人角度著想,就建立不起“信他→愛他→尊他”的人際價值系統,也建立不了成功快樂的人生。
在我的心理諮詢生涯裡,我見到很多沒有建構好自我價值系統的人,他們大多是嬰幼兒時期“我要”模式沒有得到滿足,與父母的依戀關係或是迴避型,或是矛盾性,或是混亂型,由於嬰幼兒期“我要”沒有滿足,他們內在還是那個“我要我要”的小嬰孩,即便他長大也是把“我要”這柄泥刀一直帶在身上,長大,成年,工作,結婚,隨時拿出來嚇唬人,或者砍上別人和自己幾刀。
嬰幼兒時期“我要”得到滿足的,與父母的依戀關係是安全型的,他們有良好的自信、自愛、自尊的自我價值系統,他們扔掉了泥刀,信他、愛他、尊他。成年後他們在親密關係裡是最好的愛人,親子關係裡他們是最好的家長,工作中他們是最好的同事,朋友關係裡他們是最好的朋友。他們真誠、忠誠,必要時會自我犧牲。(依戀關係是兒童發展心理學非常重要的內容,我會單章介紹)
“你怎麼在中間擠牙膏?我要你給我從下面開始擠。”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我要你聽我的,順從我。”
“你怎麼搞的,我出去一天家裡就弄得亂七八糟,給我把房間收拾好了。”
以上這幾句話都是“我要······,你必須······”模式,請你自己反省一下,是不是經常這麼說話,如果你經常這麼說就是嬰幼兒期“我要”模式沒有得到充分滿足,你內在有個要嬰孩還在“我要,我要”地哭喊,有事沒事你就會拔出泥刀向你的愛人和孩子揮舞幾下。放下吧,放下那柄刀,成為覺醒者,為了讓內在小孩長大,為了獲得成功幸福的人生,一起訓練放下我執吧。
其次,放下我執要從佈施入手。佈施出自佛教“六度”。度,是梵文的翻譯,音譯:波羅蜜多,意譯即是:到彼岸。六度就是六種到達彼岸的法門,分別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
佈施是以自己所有,普施他人,捨去慳貪,培植善根。佈施分三種,法佈施、財佈施、無畏佈施。
法佈施,是將真理告知大眾,令聞者心生歡喜。我在這裡寫心靈故事就屬於法佈施。
財佈施,其又分兩類:一是內財施,自己身體、體力等,如用體力勞動幫助他人,獻血等等;二是外財施,即以自己所擁有的衣食財物等等物質贈送有需要的人。
第三種是無畏佈施,即眾生若有種種災難怖畏之事,能夠安慰他們,幫助他們免去內心的怖畏。
佈施要義是捨棄,捨棄我所擁有的,捨棄我所佔有的,就是在破除“自我”,實現超我、無我的境界。
最後,放下我執還要持戒,持戒的要義是出離,出離對財、色、名、食、睡的過度貪戀的慾念,就像吃自助餐時,面對餐廳裡各種美食,我們心裡就會有狠狠拿一堆美食的慾望,但透過思想鬥爭,我們僅取自己所需的食物,不浪費食物,仍舊保持自己在家裡只吃七分飽健康飲食習慣,這就是“持戒”。“戒、定、慧”又稱三無漏學,是佛家克服貪、嗔、痴的修煉方法,戒克貪,定克嗔,慧克痴。《論語·季氏》裡記載,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在自我修行中,戒律是必須設定的,我們可以針對財貨、美色、名利、美食、睡懶覺設定戒律,修持戒律不是戒除,不是讓你出家當和尚,而是規定一個限度,進行自律,使我們不沉迷。舉個例子,一個銷售員怎麼戒酒呢?他可以規定自己只喝三兩酒,或者只喝白酒,招待客戶時他嚴格遵守就是守戒了。再比如,地處東南亞的泰國佛教盛行,一個信仰佛教的失足婦女的如何戒色呢?她可以規定自己禮拜天戒色,然後嚴格遵守就是守戒了。女人都有購物的慾望和衝動,也可以給自己制定一個關於購物的戒律。
最近幾年有本暢銷書《斷舍離》,其要義就是了斷、捨棄、出離,分別對應了佛教的放下、佈施、持戒。我們可以從清理自己不用的東西,家裡的雜物,過時的衣服、鞋子開始,把它們送給有需要的人,把家裡收拾的井井有條,減少購買衣物等物品,一邊享受簡單自律的“斷舍離”的生活方式,一邊破除我執,豈不快哉?
何為轉化負面情緒,控制情緒呢?今天時間晚了,我們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