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在一線工作二十年,一直擔任初中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的成熟教師,本人對於雙減政策的理解是這樣的,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教。基礎教育領域的“劇場效應”愈演愈烈,當所有的家長、孩子、教育從業人員都不堪其重之時。其實家長和孩子作為流水的兵,大部分都不是很瞭解為什麼自己投入了那麼多金錢、時間、精力,犧牲了孩子的健康、快樂的童年卻並不能換來他們預期的收穫和效果。因為傳統的理念和少部分既得利益者地宣傳,使得大多數家長被迫“站立”看劇,有可能觀看效果還極其不好。評價機制的單一是中國基礎教育的痼疾。包括我們這些教育從業者,你的孩子也一樣會被裹挾著進入補課、刷題、進名校這條道路。補課是否有效,刷題能否經受高考的最終檢驗,名校的光環能夠帶來多大的實際利益。道聽途說和孤立的案例讓整個社會充滿了焦慮感,於是就想搶房子一樣,幾乎所有國人都不願意成為後上船的人。殊不知上名校是按人口比例來操作的,當所有人都想補課、刷題彎道超車時,大家又都回到了同一起點,“劇場效應”形成了。基於“劇場效應”的解決方案,在各種爭議中持續了多年,理論界提了多年的“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爭,明顯是對現實問題的形而上的解決,沒有落腳到現實。一個最簡單、最基本的解決方案,“劇場”的管理人員強制要求所有觀眾都坐下,那麼少數覺得自己可以有特殊待遇的觀眾就會因為大多數人的輿情而悻悻入座。“劇場效應”戛然而止,我對於“雙減”政策的出臺是這樣理解的,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該當好這個“劇場”管理員,這是你的地盤,你的職責。而更加少數的可以坐在包廂中觀看節目的觀眾其實根本不用在意,一數量少,二別人花費了數十,乃至更高的代價,這個世界還是要體現公平性原則。“雙減”減什麼,尤其在義務教育階段,首先教育主管部門要重新制定遊戲規則,減少那些沒有絲毫科學根據的評價機制:一個地區根本沒有嚴格按學區招生,招生學生平行分班,硬生生的把數百所小學,數十所初中,十多所高中進行統考,然後將資料放在一個平臺上進行比較,評價出從第一名到一百名。同理以較之,每一個學校,尤其是一些航空母艦般的大學校也如法炮製,每一個班級也不厭其煩的月考、週考、排名。美其名曰:激勵先進,督促後進。先進到是督促了,後進就抑鬱了,跳樓了。唯分數的評價機制在義務教育階段是毒藥,一切都向著高考邁進的教育目標,忽略了這個階段的教育目的: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即最基本的公民教育。在學校教育中減少考試,減少排名,減少唯考試學科設定教學活動。增加體育鍛煉(興趣特長化的體育活動而不是為考試而設定的少數體育專案),勞動實踐,美育活動,社會認知實踐課,減少文化課課時。教育主管部門嚴查陰陽課表。課後作業多樣化,活動化,實踐化,課題日常化。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操作能力。以興趣作為人格塑造,能力提升的起點。以多樣化評價逐漸取代升學唯考試學科、唯分數的現狀(前提必須是學校均衡、評價標準客觀)。雙減絕不是把學生減到手機遊戲中去,絕不是減到家長更加焦慮。減的是重複累贅,減的是低效無用。高效課堂,素養提升才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為什麼要開展“雙減”,無數反對的聲音都不約而同的指向高考為代表的考試製度。以中國的國情而言,公平的考試製度勢所難免,考試少不了,但是考試考查的內容方式可以多樣化,尤其是勞動實踐和藝術教育欠缺很多,急需透過檢驗增強。現實社會生活中,除了極少數的高階科學研究者,大多數學生將來都首先將是未來社會的合格勞動者,動手能力遠比理論學習更加重要。我們初高中各個學科的學習難度不斷加大,學科補習和培訓的“軍備競賽”,對於整個社會需求的大多數人才本身沒有任何意義,是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初高中學生的整個生活狀態都緊緊圍繞考試展開,加上晚自習每個學生幾乎每天要在學校待上十四個小時以上,“三年高考,五年衝刺”,當青少年中的大多數人已經到了真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時候,於國於民都是非常危險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堂之外的作業和生活實踐要首先立足於動手能力的培養,藝術審美的薰陶,然後才是學科知識的訓練與應考。這是整個教育體系應該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是教育者基本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任何片面強調分數和升學的教育管理者都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是“政績觀”在教育領域的具體表現,是對我們的國家和下一代不負責任的表現。“雙減”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