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一位教授曾經說過:很多人會告訴你,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但沒有人會告訴你,在任何一個國家,教育最終的目的其實是“社會分層”。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都是“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說的不就是培養人才、為國家做貢獻嗎?怎麼可能是社會分層呢?
大家想一下,為國家做貢獻的那些人才,哪一個不是透過高考篩選出來,然後分配到不同的領域繼續學習深造,學有所成之後,再進入到自己學習的領域去工作為國家做貢獻呢?所以說,高考篩選其實就是一個“社會分層”的過程。
大型企業的招聘其實也是一個“分層”的體現,現在很多大型企業招聘時都會先把學歷門檻亮出來,光這一個學歷的門檻,就已經能篩選掉大部分的學生了。
名校畢業生對於大型企業更有吸引力,那些985高校的畢業生只要把畢業證亮出來,就已經獲得了大型企業的“入場券”。而普通一本學生在這些一流高校畢業生的面前,競爭力就顯得有些不足了。
為什麼大型企業的更青睞985、211大學畢業的學生呢?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企業這樣做是在搞“學歷歧視”,其實並不是。高考作為合格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歷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具有極強的公平性、公正性,它是得到了全國人民認可的。
高考的分數是學生努力學習的體現,分數更高的同學可以進入更高等的學校繼續接受教育這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那些進入985、211等一流大學的學生,他們可以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及學習環境的影響下,本來就有不錯能力的他們可以得到更好的挖掘和發揮。
對於任何一個工廠而言,時間就是效益。在相同的時間內,企業當然希望能節省培訓和引導的時間,讓員工給自己創造出更多的效益。
每一個企業在招聘員工入職時,都會給員工進行崗前培訓和引導訓練。名校畢業的學生在學習能力上更強一些,可以極大地減少前期培訓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企業當然樂得其所。
大廠競爭這麼激烈,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擠破腦袋想要進去?
這是因為大廠的牌子就像是一塊“金字招牌”一樣,在大廠工作幾年之後,再跳槽去別的公司,就像是獲得了清華、北大的文憑一樣,雖說不能100%的幫你透過面試,但至少可以幫你招來一次面試的機會,不至於在簡歷篩選環節就被pass掉了。
進大廠之後,就算只是“擰螺絲”,等你離開了那一天就會發現,其實你已經學到了很多東西,就像拿到了“通關地圖”一樣。
對於大廠招聘,學生圈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面試造火箭,進場擰螺絲。
有些人排斥進大廠,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以自己的學歷,去其他的小廠絕對是可以做“總監”級別的,可是大廠,自己只能從一個普通的員工做起,做的都是最基本的工作。
就比如某些大型網際網路公司,進廠兩年可能只是在寫那一套程式,今天寫功能A,明天寫功能B。這樣的工作你可能會覺得無聊,沒有挑戰性,甚至在離開前你都會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學到,所有的技能都是靠自己自學的。但是離開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學到。
只是學到的那些東西就像冰山一樣,藏在了水面之下。自己只是看到了水面上露出的一點點,卻沒發現藏在下面的大部分。
而這個時候你可能後悔,後悔的不是當時選擇了這家工廠,而是後悔當時在工廠裡有機會自己卻沒有抓住機會,沒把這份“通關地圖”看完。
大廠招聘只要985、211,那普通的一本畢業生就無所適從了?
一本學校的畢業生上高中時肯定也不是普通的存在,他們在班級裡大都是名列前茅的。即便沒有進入大廠的機會,但以他們的學習能力,畢業之後想找一份優秀的工作還是有可能的。
如果對於自己現在的學歷不滿意,也可以繼續讀研、讀博深造,給自己的學歷鍍一層金。或者利用大學的幾年時間多考幾本證書,將來你會發現,這些證書在找工作的時候是非常有利的。
正所謂“360行行行出狀元”,不同的行業造就不同的人才。雖然我們的起點與“雙一流”大學畢業生的起點可能不一樣,但學歷只是一個“敲門磚”,未來究竟發展成怎麼樣還要看自己的能力。只要足夠熱愛,足夠努力,走到哪裡都會有競爭優勢。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