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木
1
“每當夜幕降臨,我已點燃火把,驅散黑暗。”
這是我在2018年的今天,寫在筆記本的一句話,那時正值第一波大調控降臨,樓市烏雲密佈,買賣雙方顫顫巍巍。
房地產週期是“週期之母”,盛極而衰,衰極而盛,總是一進一出。
但這兩年,我們用政策手段“燙平”了週期,市場被按在地上訓誡,從桀驁的鷹變成了溫順的鹿。
這固然是好的,房地產涉及民生百態,理應滿足底層居住需求之上,再談經濟價值。
眼下樓市,是上半年大型調控後的成果,但這成果說實話有些沉重,整個市場一下子沒了“活力”。
身邊的朋友,開始分開站隊。
一方是剛需無房派,心中只有一個念想:“善惡終有報,早跌早超生,再跌我就買”。
另一方是多房派,睡不著覺,對手中房子的去留,心存疑惑,有些人還得了“恐慌焦慮症”,乾脆全賣了租房住。
無論哪一派,終究都掉入了“情緒博弈”陷阱。
這是因為在市場漲跌的輿論聲中,人性的弱點往往會被放大,無法冷靜思考,容易形成情緒化交易,終究淪為被割的韭菜。
對此,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提出了穿越週期的“二段論”:
一是有一個正確合理的思考框架讓你能夠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二是有一種能力讓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以避免破壞這個思考框架。
那麼現在閉目自問,自己做到了哪幾點?如果做不到,那就請靜下心來,讀完下面的文字。
2
要想看懂樓市週期,你的眼睛需要一種能力,“調距”。
既可以看懂大趨勢,也能搞清楚小波折。
很多人問我,今年為何這般兇狠地調控,不留餘地。
其實,“房住不炒,長效機制”是表面大主題,而深處,是預防房地產帶來的潛在“系統性風險”。
兩年疫情,徹底打亂了全球經濟週期,全球放水成為一個定式,無論哪個國家,都解決不了“樓市資產避險”的死命題,房價上漲壓力太大了。
地產諮詢公司萊坊的資料顯示,截止今年6月的12個月內,55個國家的平均房價年增長率升至9.2%,三分之一的國家出現了兩位數的價格增長。
在這裡面,我國房價的增長率還是偏低的。
換句話說,如果今年不出臺“二手房指導價”定向凍結樓市,會出現比2015年那波大潮更為兇猛的漲勢。
即使眼下的樓市如此“冷”,但從全年的交易規模上講,今年要比去年有確定性的增長。
貝殼資料顯示,過去15年,北京年平均成交15萬套,上海21萬套,而今年,前8個月,北京同比增長45%,上海是31%。
再看全國,前8個月全國新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16.5%,銷售額同比增長24.5%,是歷史最高水平。
直到八月後,整個市場才開始掉頭向下。
當你以為很慘的時候,把視野調得遠一些,發現一切並沒有那麼慘,只能看到眼下的人,自然會被情緒所牽連。
樓市永遠會遵循一個法則:
調控可以抑制需求,但不會消滅需求。
拿深圳舉例,國慶假期二手房基本凍結,但是你去看新房,銷售情況還要比平均水平好一些。
深圳二手房現在成交已經進入冰點,接下來就是價格下跌,直至價格跌到合理區間,成交反彈,然而進入下一輪上漲週期,它也是反覆的。
講這些的原因只有一個,我不偏向於漲也不偏向於跌,任何情緒上的漲跌都是耍流氓。
一個成熟的樓市參與者,真正要做的是,是不被市場輿論帶情緒,而是把心思全部放在搭建“思考框架”上。
如果你真的能理解這句話,恭喜你,你現在起碼是樓市中級玩家。今天,我繼續給大家聊聊,思考框架最重要的基礎,“選房”。
3
有一句話說得好,選房就是一件不斷妥協的事情。
因為這個世界上,永遠有最貴最好最大的房子,但你的資金有限,那麼就必須在諸多條條框框中,有的取捨。
那麼在大城市買房,如果考慮房子的升值,各項因素如何排列呢?
答案是:
交通條件、教育資源、小區規劃、生活配套。
拿交通條件來說,最重要的是地鐵,其次是公交,然後是高速路口、火車站、機場。
在交通條件的選擇上,我曾經看到過很多被坑的經歷。
昨天,就有一個讀者諮詢說:“我們這個城市馬上要開通高鐵,火車站周邊的房價在迅速拉昇,售樓處清一色的廣告語“高鐵上的寶藏盤”,自己也想買一套。”
這就是典型的被交通概念所誤導。
交通條件的本質是“以時間換空間”,提高城市出行效率,講究便利性和頻率。
試問誰會因為要出遠門,把房子買在高鐵口上,即便是雙城生活,高鐵也是低頻率的交通方式,而且噪音和雜亂的人流會影響居住環境。
同理於機場,大多數城市現在喜歡造什麼“臨港概念”,但目前就國內來講,沒有一個以機場為核心的區域,房價能扛得住調控。
地鐵則不同,是所有城市,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如果按照“3公里有地鐵”為地鐵房,全國有大量資料證明,地鐵房要比非地鐵房的價格高出不少,尤其是新增地鐵,1公里範圍內的新房價格至少上漲26.49%。
對於大多數剛需購房者,儘量選擇在地鐵周圍,如果買不起城內,在郊區也要圍繞著地鐵來買房,保值性是沒有問題的。
4
教育因素,僅次於交通,排名第二。
經過上半年教育調控大風暴後,整個市場對學區房的預期直接破碎。
但是學區房不同於學位房,所有有孩子的家庭,無一不想讓孩子進入好的學校讀書,這個供需槓桿是永遠不可能端平的。
即便是全部學校進行教師輪崗,但要想讓學校達到一樣的教學水平,也是需要漫長的時間,而且,生源的影響非常重要。
所以在我的理解中,頭部學區房會被拉下來,但中部學區房依舊是眾多家長主動選擇的物件,換句話說,優質地段的學校價值,是不可能被打掉的。
在教育因素的選擇中,小學教育重視度排名第一,其次是幼兒園和中學。
5
生活配套排名第三位,價值排列依次為:
綜合醫院、購物中心、便利店、休閒廣場、公園、百貨商場等。
其實對於這個排名,我是有爭議的。
根據我多年大量的諮詢經驗,大家在生活配套層面,對於商業的需求是排在第一位的,其次是廣場和公園,最後才是醫院。
商業是一個城市繁榮的體現,最好是開車10分鐘內可以達到一個商場,能隨時體驗到線下購物娛樂消費的樂趣,這對於生活幸福感的提升至關重要。
我每次出差,基本會把酒店訂在大型商場的周邊,因為在這裡,我能體驗到一座城市的活力,在生活需求上,也可以及時得到滿足。
貝殼研究院研究的一項資料特別有趣,“盒區房”。
意思是被盒馬鮮生覆蓋的房子,在市場中的受歡迎程度。資料顯示,盒區房的便利性指數要比非盒房,高出20個點。
其次廣場和公園。廣場代表老少娛樂,公園則是對城市生態資源的佔有。
貝殼在前段時間,對北京473個公園進行調查研究,發現7成的公園房(1公里內有公園),要比非公園房,價格高很多。
6
很多人去售樓處,面對銷售描述的一系列指標,一臉迷茫。
那麼小區規劃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
最重要的就是綠化,綠化率的高低,意味著開發商願意花多少成本在不賺錢的地方上。
如果一個銷售跟你把房子吹得天花亂墜,結果一看綠化10%,還是算了,這就是住在一個大廣場上。
此外,還有車位比例、人車分流、容積率、大型社群、小型社群。
容積率高的不要買,尤其剛需房,很容易幾十年後變成貧民窟。
在社群規模選擇上,不要買幾十棟樓的巨盤,也別買只有幾棟樓的小社群。
太大不容易管理,而且人口雜亂,物業跟不上,太小的話基本沒有小區配套。
7
戶型的選擇,這是最簡單的也是最難的。
據我所知,房地產四十年,能把戶型規劃明白的開發商,少之又少,並不是他們沒有能力,而是在戶型設計跟收益之間,要博弈。
人們最關注的是採光、通風,坐北朝南為最佳,其次是東西向,主臥和客廳朝北的房子不要買。對於通風來說,廚房和衛生間帶窗戶是最佳的,退而求其次也要保證廚房的通風條件。
然後是得房率和空間比例問題。很多人買房不問得房率,結果紙面上房子很大,住進去特別小,這是因為大多數面積被公攤了。而且有的戶型設計不合理,導致大空間浪費,也是不應該的。
最後大家關注的是陽臺、飄窗、露臺或者獨立儲物間問題,這些都是房子的附加值。
總之,戶型的選擇,一採光通風,二面積得房率,三附加功能,最後還要關注動線和靜線是否分離。
8
這篇文章值得反覆琢磨,其中每一部分都可以寫成上萬文字的分析文,這裡濃縮,就是為了讓大家心中搭建一個“思考框架”。
比如很多女性同志買房,關注房子的顏值,不考慮地段和交通,這是不可取的,因為未來面對市場,你換房的時候,賣不上好價錢。
還有很多男性同志,一味追求房子要和公司的距離短一些,結果公司在郊區,等到換工作的時候,房子也賣不上好價錢。
買房賣房,需要站在經濟的角度去選擇,在眾多因素中相互取捨,達到跟自己經濟能力匹配的上限。
也就是說,買房不要求穩,而是在保障生活秩序不被打亂的基礎上,儘可能踮起腳尖,買最好的。這是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