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運動紀念地位於北京植物園內櫻桃溝。穿過一片茂密的水杉林,就到紀念地附近。一二·九運動紀念地主要由一二·九運動紀念亭、“保衛華北”石刻、雕塑作品、大理石石碑、主題展覽等幾部分組成,在山林的遮蔽下,這裡顯得幽靜清涼。
“櫻桃溝”一詞最早出現在乾隆的詩內,原文為“臥佛寺西北櫻桃溝有泉至觀音閣,石壁下蓄有天池。”“你知道嗎?這個美如畫的地方,在八十多年前,卻是‘北平民先隊’舉辦‘平西櫻桃溝抗日救國軍事夏令營’的地方,而從這裡便燃起了熱血青年的抗日愛國之情。”北京植物園宣傳科工作人員趙碩告訴記者。
記者看到,“一二·九”運動紀念亭位於“保衛華北”石刻對面,由三座三角形小亭組成。記者瞭解到,其三稜錐形狀是為了隱喻一二·九運動舉辦軍事夏令營時露營的帳篷,而三個三稜錐正好組成一個“眾”,代表著廣大民眾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抵抗外敵侵略的決心。挺拔的建築線條則象徵青年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精神。大小三組建築則表示革命傳統代代相傳,革命事業後繼有人。
翻開歷史的篇章,1935年12月9日,一場抗日救國的示威遊行在學生中間進行,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次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這次運動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將中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推向了新高潮。“在1936年到1937年期間,由北平學聯和北平民先隊在這裡先後舉辦了三期‘平西櫻桃溝抗日救國軍事夏令營’,他們在這裡舉辦政治講座,分析抗日戰爭的局勢,熱烈談論紅軍北上抗日的訊息和愛國志士的抗日活動。這個‘保衛華北’的石刻,就是由當時參加夏令營的學生所刻寫的,刻寫它們的就是北京大學的學生陸平,還有清華大學的學生趙德尊。”趙碩緩緩地向記者講述起那段崢嶸歲月。
1980年6月,北京市植物園管理科櫻桃溝班工人在清除櫻桃溝溝旁的雜草時,發現溝旁的一塊大青石上刻有“保衛華北”的字跡。時逢市政協主席劉導生到櫻桃溝視察,證實“保衛華北”四個字確實是1935年“一二·九”運動時愛國抗日的北平學生聯合會留下的。
“為緬懷歷史,1985年由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和北京市學生聯合會募捐,就在北京植物園內建造了一二·九運動紀念亭。只有牢記歷史,才能開創未來。”趙碩說。
一直往裡走還會看到幾個碑文,其中“一二·九運動紀念亭”的碑名是老一輩革命家彭真題寫的,紀念碑文則是由共青團北京市委、北京市學聯撰寫,著名書法家劉炳森書寫。“看到碑文和紀念碑,忽然能感受到那種歷史感,也讓人非常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家住附近的居民謝女士告訴記者。
在2012年共青團建團90週年之際,北京植物園對一二·九運動紀念地進行了大規模修繕改造,新增了“青年服務國家”平臺和系列雕塑作品,為一二·九運動紀念地賦予新的時代精神,留下永恆、經典的文化元素。
如今,一二·九紀念地已經成為人們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精神的場所,也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參觀一二·九紀念地,銘記這段歷史,傳承紅色印記,共建美麗中國。(記者 徐斌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