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方城小史店鎮東南,桐柏山餘脈之中,有一座叫作香山的小山北麓,本來有條名不見經傳的山溝,不知道什麼時候這裡發現了摩崖石刻,這裡就被當地人稱為“佛爺溝”,這裡的摩崖石刻也就被稱為“佛溝摩崖石刻”。
說實在的,發現摩崖石刻不奇怪,但在南陽地區發現這樣的摩崖石刻卻是僅此一例。
最令人稱奇的是,據專家考證,這裡的摩崖石刻是兩千多年前的胡人工匠在這裡雕刻的,這個山溝裡還真的發現了原本只在西域才有的胡柳。
為了來拜訪佛溝摩崖石刻,我起了個大早,上午九點多就驅車趕到了溝口。
路邊沒有什麼標誌,只有這個“文物保護區”的牌子,低調得很啊!
因為最近下了大雨,我懷疑裡邊的土路開車會很難走,就決定棄車步行了。相對於我們的小心,還真有膽大的,我們還在徒步前進,一輛白色的小SUV毅然沿著坑窪不平的土路衝上去了。
我不懷好意地笑了,果不其然,在我們趟過了一條小溪,轉過了幾道彎,那輛小白車寂寞地停在道旁。原來,前邊的路被水衝得七零八落,的確是行不了車了。
沿著山路往前走,這路都是土路,路面佈滿了沙土混合物,平路走著尚可,如果有一些坡度,一不小心就會摔一跤。地勢高的路倒也乾燥,稍微潮溼一些的路面就會長滿密密麻麻的雜草,好像幾千年沒有人來過似的。
請點選
大概走了兩公里左右的山路,在一個山坳裡,我們發現了這個石碑,原來,2013年3月,這裡已經被相關部門確定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了。
從石碑往前走,下到溝裡,我們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樹木蔥蘢的山谷中,兩塊突兀的巨石成了此刻天地間的主角,這佛溝摩崖造像就分別鐫刻在南北兩塊天然巨石之上,兩石相距約20釐米左右。南石高3.6米,寬2.7米,厚1.5米;北石高3.1米,寬3.3米,厚2.5米。
就在這兩塊巨石上,總共分佈著雕像32龕138身。其中,北石南、西、北三面雕像14龕72身,南石四面雕像18龕66身。造像最高者1.4米,最低者僅20釐米。
石刻的內容多為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薩題材,在北石的背面竟然刻著千手觀音,造像神態各異,生動自然。只可惜,經過兩千年的風風雨雨,這些造像已經不再細膩,大多變得粗糙和殘缺了。
此刻,除了林間風吹樹葉的刷刷聲,一切都是那麼安靜,只有我面對著這千年的石刻,遙想2000多年前的此地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2000多年前,可能作為絲綢之路的起止點的南陽地區與西域貿易頻繁,往來的西域客商也將自己的信仰傳播到了此地,他們在山谷裡栽種了胡柳,他們在山谷的崖壁上雕刻了自己最信奉的神。
最先揭開這個神秘之地秘密的人,是著名西域史研究專家、著名探險家、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楊鐮,他把佛溝造像和南陽漢畫作了認真的對比,很快有了驚人的發現:佛溝摩崖造像雕刻工藝完全和南陽漢畫如出一轍;騎著綿羊的佛像只在新疆發現過,內地目前只此一例。
根據楊鐮多年的研究經驗,按照古代西域宗教文化的特點,為了與這兩塊巨石摩崖石刻相對應,這座山的另一面應該有類似的雕刻佛像相呼應。果不其然,在當地群眾的確認下,他們竟然很快找到了另一處摩崖石刻。
當一行人乘車離去的時候,楊鐮卻被路邊一排樹木吸引住了:這是一排大西北特有的樹種“胡柳”,新疆語為“蘇蓋提”,在甘肅為“河柳”。在中原地區發現新疆的“蘇蓋提”,這的確令人稱奇。
最終,專家們提出了一種可能:著名的“絲綢之路”起點曾經從古都西安向東推延到約500公里外的南陽。
這是不是最終的結論呢?真相也許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