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青山環抱,溪水穿村而行——浙江省天台縣街頭鎮西南部,靜臥著一個叫後岸村的小山村。從“打石板”到“賣風景”,後岸村邁上生態富民、綠色發展的道路,此後,後岸片區7個村又實現了抱團發展。
依託生態資源稟賦,後岸村近年來吃上了“旅遊飯”,農家樂發展形勢喜人。隨著經營戶增多,問題也隨之而來,最棘手的是互相搶客壓價,服務質量不一。
是各自為戰,還是抱團共同致富?後岸村經過村民議事,形成了“一個村就是一個賓館、一個企業”的共識。村裡成立寒山旅遊開發公司,創新推出“四統一”模式,即統一宣傳營銷、統一分配客源、統一服務標準、統一內部管理,實行品牌化“打包”經營。
“這套模式最大的好處,是讓村集體和村民在發展中都受益。”後岸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文雲說,經營戶有了穩定客源,農家樂更加規範,村級集體經濟增收,一舉多得。
截至目前,後岸村已有農家樂80戶,民宿床位2200多張,成功建立國家4A級旅遊景區,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528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萬元。
經營戶賺錢了,村集體殷實了,如何帶動其他農戶增收?後岸村開啟了下一程:拉長產業鏈條,使農家樂和農業、加工業互補互促,讓全村群眾都能受益。
據測算,一個農家樂能帶動5人就業,村民加工的豆腐、饅頭、年糕、黃酒等產品,可批次賣給農家樂。
隨著大批村民回村,後岸村有了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遇見”民宿經營戶陳永發,去年代售村民的桃膠、年糕等農副產品,賣出30萬元;老闆娘陳夢夢靠製作傳統小吃,年收入20多萬元。
清澈的溪流穿村而過,記者看到溪邊放著不少木箱,裡面有一袋袋玉米粒等魚食。這些魚食是低收入農戶提供的,現場無人值守,遊客可掃碼付款,一元一包,直接給低收入農戶帶來收益。
一枝獨放不是春。為放大“後岸效應”,當地以黨建聯盟的形式,打破行政區劃限制,聯動街頭鎮3個村和龍溪鄉4個村打造後岸片區,規劃了花藝、茶藝、藥藝、畫藝等八大特色產業,錯位佈局觀光旅遊、果園採摘、文化體驗、精品民宿、特色餐飲等業態。
“聯盟成立以來,戰鬥力明顯增強,從之前‘單兵作戰’到現在‘抱團發展’,專案和資金更集聚,閒置的農房、田裡的蔬果成了‘香餑餑’。”後岸片區始豐源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蔣青海說。
片區實行一村一品差異化發展,共享客流。如寒巖村發展研學旅遊,成為熱門的研學基地;寒山村發展“紅色旅遊”,成為周邊幹部群眾的打卡地。去年,後岸片區共吸引遊客超百萬人次,經營收入近億元,實現了共建共享、協同發展。(記者王俊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