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喜怒哀樂不同的情感,這些情感組成了我們生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
科學家們發現在一些動物身上也能感受到快樂、憤怒和令人驚訝的悲傷。
當它們的同伴死去,它們也會用自己的行為和方式表達悲傷。
葉猴——抱抱,求安慰。
科學家們做了一個逼真且驚悚的人造猴子,它的眼睛是攝像機可用於拍攝錄影,這隻猴子被放在一個樹枝上,主要用於觀察現實中的葉猴在野外是如何生活的。
雖然這種機器猴看起來令人毛骨悚然,不過猴子們卻把它當作自己人。
它們對這個一動不動的間諜感到十分好奇。然後,它們把它納入自己的族群中甚至想照顧這個機器猴寶寶。
一隻好奇的猴子不小心把它從樹枝上推下去,使它狠狠地摔在地上。
摔倒在地上的猴子看起來毫無生氣,這讓這隻猴子誤以為自己殺死了它。
這隻猴子跑下樹來到它所在的地方,把它舉起來,希望能讓它甦醒過來,但沒有任何幫助,其他猴子走到它身邊,有的聞了聞它,然後它們開始互相安慰擁抱,讓自己平靜下來。
人們甚至看到有猴父母給孩子擁抱,整個環境都被悲傷所淹沒。
不知道這隻猴子會不會揹負著殺人犯的負罪感生活。
領航鯨——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領航鯨大腦的大小是人類的2倍,儘管它們不如我們聰明,但它們也表現出了非常高的智力水平。
領航鯨彼此之間有很強的社會關係,它們之間的情感紐帶很可能超出人類的感受。而這會讓它們付出生命的代價。
領航鯨經常一大家子生活在一起,組成一個龐大的鯨群。如果群體中的一個親密成員擱淺,其他成員會試圖加入,一起死去。
2017年和2018年,在紐西蘭發生了數起數百頭長鰭領航鯨擱淺死亡事件。
領航鯨的壽命可以長達50多年,一旦發生擱淺這會導致這個鯨魚家族集體團滅。
在一部紀錄片中,一條領航鯨母親為它死去的小鯨魚而悲傷。
人們看到領航鯨揹著死去的小鯨魚走了很多天,母親一直輕輕地撫摸著它,慢慢地把屍體拉到水裡,顯然她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
像鯨魚、海豚等其他海洋哺乳動物也會攜帶它們死去的後代一段時間,然後再離去。
這條虎鯨媽媽(被科學家們稱為J35),帶著自己剛出生就死去的寶寶在薩利什海的冰冷水域中航行,它儘可能地讓嬰兒浮在水面上,馱著它一起航行。
這條虎鯨媽媽引起了全世界許多人的注意,堅持了17天后它才把死去的小鯨魚扔下。
大象——化成灰我都認識你
大象是一種高度認知和情感投入的動物。它們之間也有著很強的社會關係。
這是一頭睡死過去的小象,大象媽媽怎麼叫都沒有叫醒這頭小象,嚇得大象媽媽趕緊找來了飼養員幫忙。
大象是唯一會埋葬自己同伴的動物。
當一頭大象死後,其餘的大象會試圖讓它站起來,當它們發現沒有用時,它們就會接受它已經死了的事實。
然後,大象們會用自己的軀幹、後腳輕輕地撫摸它,之後,它們會輪流將樹葉蓋在死者的身上。
曾經有過這樣的記錄,當時獵手射殺了一頭公象,它的同伴們圍著它的屍體。
幾個小時後,獵人回來發現它的同伴們不僅用泥土和樹葉覆蓋了那頭死去的公象,而且還用泥土覆蓋了它頭上的大傷口。
更令人驚訝的是,大象能認出它們死去的同類的骨架或骨頭。
曾經有一頭母象自然地死去,幾周後,一名科學家把這頭大象的顎骨帶到研究營地,以確定她的死亡年齡。
幾天後,她的家人經過了營地。營地的地上有幾十個大象的顎骨,但她的家人直接繞道找到了她的骨頭。他們花了一些時間待在這頭母象的身邊,每個人都摸了摸它。然後又繼續前進。
其他人離開後,還有一頭象待在那裡很久,用樹幹撫摸著母象下巴,它是這頭母象7歲的兒子。
同樣,如果小象死後,它的母親同樣會表現得很沮喪,而這種情緒會一直持續很多天。
這頭名叫Tonie的母象生下一個死胎時,她和她死去的孩子呆了四天,在炎熱的天氣裡獨自守著它。
最後,她繼續前行。
烏鴉——我記住你了,你這個壞蛋。
烏鴉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小時候的課本上我們就知道烏鴉可以藉助像石頭這樣的工具幫助自己喝到水。
當烏鴉看到同伴的屍體後,它們通常會成群結隊地圍在一起,發出非常響亮的聲音。
烏鴉知道什麼是死亡嗎?是的,它們不僅知道什麼是死亡,而且還十分害怕死亡。
科學家們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在一個公園裡定點去投餵烏鴉,一段時間後這群烏鴉熟悉了投餵,等到下次他投食後,現場出現了一個“壞人”,這名工作人員戴上了面具,手上捧著一隻死烏鴉並在現場待了半個小時。
在這個戴面具的人出現的第一天,烏鴉們就完全避開了投餵的食物。
相反,它們一大群聚集在一起,“鳥多勢眾”嘰嘰喳喳地對戴面具的工作人員進行了群罵,有的甚至發起了攻擊。
烏鴉能識別單個人的臉並且記住他,而且它們還會互相告知,傳遞這個資訊。不久之後整個社群的烏鴉都會記住這個危險的人物。
為了防止烏鴉在現實生活中騷擾,工作人員不得不使用假面具。
當戴面具的人第二天再來時,即使沒有手裡沒有拿著死烏鴉,它們仍然會避開食物。
這些結果表明,烏鴉會避開認為對自身物種有危險的區域或事物。換句話說,它們知道什麼是死亡,並知道害怕它。
而且這種恐懼在六個星期之後,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烏鴉仍然保持著警惕。
貓咪
失去最好的朋友是令人十分難過的經歷,動物們也同樣如此。
這兩隻貓咪從小到大生活在一起,它們一起吃飯、睡覺和玩耍,隨著年齡的增長,其中一隻貓咪得了癌症,最終在睡夢中死去。
主人並沒有埋葬這隻貓,而是決定把它的屍體帶回家裡。
可憐的另一隻小貓圍著自己的夥伴轉,試圖讓它復活,但沒有成功。
在盡力而為之後,小貓悲哀地坐在角落裡,不知所措。
最後,這隻貓咪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才恢復了對生活的興趣。
信天翁
信天翁是一夫一妻制。
當信天翁失去它的配偶時,倖存的鳥兒會經歷長達一到兩年的哀悼期,然後再開始尋找新的配偶,而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很多年。
疣鼻天鵝
疣鼻天鵝也是一夫一妻制,在其配偶或小鵝死亡或喪失後,它們同樣也會經歷一段哀悼期。
如果父母一方在有小鵝的情況下死亡,剩下的成鳥將承擔起照顧後代的責任。
動物會悲傷多久?
人類的生活軌跡可能會因為親密的人的死亡而發生永久性的改變。
動物們也同樣如此。它們和人一樣,吃得少,睡得少,或者表現得無精打采,或者焦躁不安。
動物們除了感到悲傷外,它們會悲傷多久呢?
最著名的例子是這隻叫“小八”的狗。
每天,八公都會在家門口目送上野教授上班,並且在傍晚的時候到澀谷站去迎接主人下班。
一天,主人因腦溢血猝然去世,八公因未等到主人歸來,三日三夜都沒進食。
在主人去世後,八公依然每天到澀谷站去等候主人歸來。直到最後死去,一共等了十年。
總結
悲傷不僅僅是對死亡的反應。
有時我們認識的人死了,但我們並不悲痛。
有時我們所愛的人決定走出我們的生活,雖然他們仍然活著,但我們卻感到悲傷。
悲傷也並不僅僅是關於生命或死亡;它主要是關於失去陪伴,失去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