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媒的宣傳下,自主創業,把命運緊握在自己手中,已成不少年輕大學生自覺的選擇。
而另一則訊息:大中小企業冰火兩重天,小微企業生存環境惡化。7月,大、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51.7%、50.0%和47.8%。
一、榮枯與失業
小型企業徘徊在榮枯線下,而小微企業正是吸收就業的主要企業,大中企業自動化程度高,不需要這麼多大學畢業生。
近幾個月國家統計局統計失業資料居高不下。16-24歲城鎮的青年調查失業率為15.4%,比上個月上升了1.6個百分點,其中,20-24歲的大專及以上人員失業率更高。
根據教育部資料,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總規模909萬,創下歷史新高,且全球職業發展資料庫WokSop近期的《2021留學生歸國求職意向調研》,2021年希望回國就業的人群較2020年的留學生數量增加48%。
二、雷同的創業故事
大學生創業言則必“網際網路+”。其實網際網路是寡頭經濟,搭個網很便宜,最難的是燒錢熬死對手。各大媒體的大學生創業故事大彙編,找出了共同點:都是賣吃的。而現實中也真的是這樣的。
一家韓國燒烤店,是大學生集體創業,裝修好,味道正常,服務模仿海底撈。一個本科小美白,刷油煎肉片,一個個像是打了雞血似的興奮,不停的要求在大眾點評網上好評。一家蛋糕店,模仿了明星大廚姿勢,擺pose照相,夢想一年開連鎖店,五年上創業板。
許多多大學生認為:“我沒錢,但我可以找人融資啊。只要我想法夠好,把投資人的錢拿到,就算成功了。”中國投資人的精明,絕不亞於猶太人,他們會謹慎的分析投資的風險和收益,不會做虧本生意的。
現在不要說大學生了,連研究生,博士生都在爭著去考公務員。難道他們是“沒出息,求安穩”嗎?說白了,就是民企朝不保夕,說不定哪天就倒閉了,發不出高薪,買不起房子,大學生根本不想去。
三、寧願當工人、當保姆
空前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中,媒體不斷曝出一些名校大學生迥異於人們期待的個性化選擇——一批北大、清華的碩博畢業生選擇落戶杭州市餘杭區街道辦這樣的基層部門;985、211畢業生積極應聘河南中煙下轄7家捲菸廠車間一線生產操作崗位;上海一家政公司披露該公司約有20%的家政服務人員畢業於世界名校或取得本科以上學歷,主要從事家庭教師或管家工作……
一是迴歸體制。工作更穩定,福利有保障,社會有地位,體制內的工作優勢引得無數大學畢業生踴躍應考,越戰越勇,形成了日益壯大的“考碗一族”。就連前些年被敬而遠之倍顯冷清的教師崗位,也突然翻轉。許多並非師範院校的畢業生,紛紛循聲而來報名應招。
二是下沉基層。城市街道辦崗位、鄉村大學生村官頗為看好;還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新農人”的身影,活躍在田間地頭。他們帶著熱烈的憧憬,從繁華的城市毅然轉身,跳回寬闊的“農門”,在鄉村振興中書寫自己的故事。
三是靈活就業。有一個數據格外醒目:2020年,全國700萬外賣小哥中,碩士佔比超過1%,本科佔3% ,這意味著有近30萬本科以上畢業生騎行在趕送外賣的人流之中。
再熱“鐵飯碗”,迴歸“新一線”,選擇“非正式”,大學生就業的新取向,顛覆著人們的記憶和想象,也擾亂著人們的認知和評價。
經濟已經轉段:從高速度增長轉入高質量發展;動力已在轉換:從要素推進轉向創新驅動;產業正在轉型:產業升級全面展開,新業態新模式茁壯成長,產業轉移也見端倪,供應鏈價值鏈加速重構。由此,經濟增速回落的態勢已經分明。
中國的高等教育已跨入普及化階段。大學畢業生已從“天之驕子”演變成今日的“泯然眾人”。
艱難的就業抉擇,逼迫著一些名校畢業生放低身段、自降身價,躋身於龐大的普通學校畢業生的求職行列,與之展開同臺競爭,幹起了做家政、送外賣、開網約車等人們眼中的底層工作。
如今的新一代,已不願再簡單地重複上一輩人的故事,不甘心於長年累月的996加班和機械單調的流水線作業,不願承受粗暴化的公司監管和陌生化的人際關係,不能認同奉行任人唯親的職場生態和講究人情世故的庸俗文化。
他們寧可選“零工經濟”,畢竟這裡有他們想要的興趣和自由。他們更青睞“大廠”就業,那裡有更完整規範的薪資待遇條件、更穩定的培訓及拓展體系和更多元的職業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