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在太行打游擊的經歷,使得劉伯承等人對這裡的每一道溝、每一座山樑、每一條道路乃至較大的村莊都非常熟悉,其熟悉的程度甚至連身邊的參謀都感到驚訝。有時軍分割槽、部隊在電話中報告敵情,需要參謀在地圖上標示出來,參謀們往往為此忙得汗流浹背,還不太容易找到敵人的具體位置,但劉伯承和李達總是能夠立刻準確地指出其具體位置在哪個方向,與某地相距多遠。
這種感覺和技能使得劉伯承在料敵方面漸漸如有神助——師部轉移之前,他就已經圍繞“利害交換線”,提前計算好了各項資料。對日軍各路支隊的出發點、會合點等情況,他全都瞭如指掌。
1943年5月,日軍出動一萬五千餘人,對位於太行腹地的三、四、五軍分割槽發動“毀滅性大掃蕩”。在劉伯承的親自率領下,一一五師師部在日軍的合圍圈形成之前,即先行跳到外線,5月5日,當師部機關到達黎城的下黃堂村時,劉伯承先派出一部分警衛部隊對日軍進行牽制、迷惑。雙方一交火,他馬上判明瞭敵人“梳篦隊形”的間隙,於是師部就從間隙中一穿而過。與此同時,在他的指揮下,主力部隊也已轉至外線。
“掃蕩”前,日軍專門派出了偽裝成八路軍的“挺進隊”(即“殺人隊”),想用奇襲辦法捕捉一二九師師部,結果一無所獲,參與合擊的各路支隊更是空忙一場。日軍不得不承認,要在短期內捕捉到一二九師師部及其主力,是件極為困難的事。由於搞不懂一二九師為什麼能這麼快就跳出包圍圈,他們只好含含糊糊地歸咎於對方採用了“地下戰術”。
一二九師主力轉至外線後,根據“敵進我進”的戰術,猛烈破擊日軍的交通線,襲擾其後方。留在內線的遊擊集團則和民兵一起,對“掃蕩”日軍實施麻雀戰和地雷戰。據統計,這次太行區參加作戰的民兵有將近15000人,發動襲擊戰2000多次,其中僅由敵人觸發的地雷就有1700多個。
5月13日,在“未能取得大的戰果”的情況下,日軍開始撤退,一二九師遊擊集團趁勢發動尾擊,日軍這次撤得非常狼狽,一直到5月22日,各路支隊才最終撤退完畢。
“掃蕩”失敗後,日軍又想在根據地腹心安個釘子。6月14日,1500餘名日偽軍佔領了武鄉縣的蟠龍鎮一帶,接著便設定據點,修築公路,大有準備長期駐守下去。
7月19日,劉伯承集中一、三、四等三個軍分割槽的主力部隊,以相當於六個團兵力,發起了潘武戰役。
戰役打響後,一二九師攻下日軍兩個據點,斃傷日偽軍五百多人,但此時已投日轉變為偽軍的龐炳勳、孫殿英部也在日軍的配合下,由太南出發,逐漸侵入一二九師所控制的根據地。為應付這兩路敵軍的進攻,劉伯承將一、四分割槽的部隊抽出實施反擊,只由三分割槽對蟠龍鎮之敵實施長圍久困。
7月30日,偽軍2000餘人向四分割槽所屬的新四路駐地發動試探性進攻。一二九師以新四路堅守陣地,吸引對方火力,以四分割槽的另外兩個團實施兩翼包抄戰術,當天就擊垮了這股來犯之敵。
在接下來的三次戰鬥中,一二九師運用強襲和遠途奔襲的戰術,很快也大獲全勝,原由偽軍攻取的衛南地區(指今河南省北部的衛河以南)得以完全收復。
(節選自關河五十州《謀帥劉伯承》)
實體書《謀帥劉伯承》現已出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