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西方關係正處於火熱的蜜月期,西方各國武器裝備隨便看隨便買,當然前提條件是錢包要足夠鼓。於是那個年代解放軍各式考察團,流連忘返在歐美各種展會、研製企業,甚至在現役裝備中眼見為實親自動手操作。當然看歸看真正要買很難下決心,雖然西方裝備效能先進品種又齊,但國內三軍幾乎所有裝備全線落伍,如果要買得花大把美元不僅是心疼而是真沒錢。
缺錢太嚴重,為了獲得更多先進技術、工藝,設計思路,軍工們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在代表團中編入一線工程師,白天看展會看裝備,晚上回去眼睛一閉開始回憶,然後大家憑記憶聯合畫圖這就是“技術引進”。回顧歷史軍工不易,不過今天要講德式大衣和狂風戰鬥機的故事,一切從80年代一張很吸引眼球的照片說起。
買飛機送大衣?
中國代表團人手一套德式大衣,這款軍用衝鋒衣好像也叫駝絨大衣,德國大衣配中式帽子毫無違和感。題外話,德國精工在軍用服飾方面確實非同一般,從二戰到現在感覺總是酷帥有型。中方代表團身著87式軍裝,從同批次照片可見1988年授銜的少將,照此推算拍照時間在1988-1989年之間。當時中國代表團在考察“狂風”戰鬥機時,剛好碰上天氣變化臨時下雨降溫,於是在場人員每人獲贈一套德式大衣成就經典瞬間。
大衣看完後主角登場,歐洲“狂風”戰鬥轟炸機,由英德意聯合研製,是一款雙座雙發超音速變後掠翼戰鬥轟炸機。主要執行空中支援、戰場遮斷、對海\地攻擊、電子對抗和偵察任務等,多用途考慮替代F-4、掠奪者、火神轟炸機等。這款集三國最先進技術打造的戰機,於70年代開始研製直到1980年正式入役,從時間看在當時絕對先進實用。
效能方面也很理想,最大飛行速度高達2.2馬赫,最大升限15240米,最大航程3890公里,最大起飛重量28噸具備9噸外掛能力。如果進行空中加油,在航程等基本效能方面已經超過轟-6中型轟炸機,更何況它的多用途還體現在反艦、對地、制空等方面。採用70年代很流行的變後掠翼技術,可以在多個空域實現最佳效能,特別搭載先進的地形自動跟蹤系統,可以超低空跨音速突防進行縱深打擊。
此時已進入中西方合作後期,從考察機型看,前期已經摸底過F-16/76、F-14、幻影2000等戰鬥機,作為攔截圖-22系列產品效能不錯就是買不起(美法也不願轉讓技術)。正是有了這些前期鋪墊,眼光獨到的中國軍工已經不再廣撒網,而是選擇精準出擊,這次海空軍需要一款能夠實現遠端支援的戰鬥轟炸機。
以往強-5是主力對地攻擊戰機,雖然戰場表現不錯但畢竟基於殲-6研製,腿短航電落後再加上載彈量有限已經落伍。特別是對於南部海域爭端無法提供支援,對應國產殲轟-7戰鬥轟炸機又遲遲不能定型入役,前後耗時十多年從“一機兩型”到空軍都不想要,足以證明技術上的不足影響深遠。既然能從西方獲得先進戰機,為了儘快裝備類似機型並形成戰鬥力,那就考慮引進“狂風”備份以防萬一。
以當時中西方關係要買這款機型不難,和美國地緣戰略合作還有點區別,歐洲對華武器出口更注重經濟利益。雙方都踏實接下來就是你情我願的談判,以往中方採購表現出來的務實被歐洲人牢記在心,主要表現在少量購買以引進技術為主。為了表達誠意也能儘快達成共識,對方直接丟擲一攬子解決方案,只要錢到位航電、發動機、技術通通都能轉讓。
具體如下:可以和中國聯合生產“狂風”戰鬥機,並提供航電甚至發動機技術,整個方案報價200億。暫時不討論這是歐元還是美元,但是以80年代初狂風2800萬馬克的出廠價來看,換算過來就是1000萬美元合近1億人民幣。就是這種單價對於中方來說也是做不到啊,在高報價刺激下生意基本要黃,對方看整機出口沒戲就開始拆散了賣。比如發動機、雷達也都可以考慮,同樣只要錢到位(相對低一些),不過最後的結果是中方國民經濟在調整,飛豹的研製也進入快車道,最後雙方合作進入死衚衕專案終結。
如果能夠實現發動機、航電及技術轉讓,中國飛豹有可能長成下面這個樣子,可變後掠翼滿滿科技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