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來,珠海航展上亮相的國產裝備都被津津樂道:這一方面代表著中國軍工企業的最新產品,另一部分也是讓人猜測解放軍目前裝備結構和思想的視窗。在輕武器行列裡可有個屢屢參展卻尚未斬獲些許成果的“三朝老臣”:轉管機槍。
本屆珠海航展展示的CS/LM-12轉管機槍
2012年,在第六屆警用裝備博覽會上亮相的槍迄今為止已經有七年光景,卻連解放軍都尚未裝備:明明網路論壇上有一句話叫作“兔子是最大的美分”,近幾年裝備思想偏向美式的解放軍卻對被美軍廣泛採用的轉管機槍無動於衷,這是為什麼?
轉管機槍技術很難?一百五十年前就已經面世
1851年,作為一名醫學院畢業的機械工程師加特林開始構思一款高射速的機槍。不過當時的槍械技術遠不能與現代導氣式自動方式等一系列原理相匹配,甚至於金屬定裝彈在當時也才剛剛面世不久,還沒邁入大規模普及的階段。加特林在此時極富創意地構思出了轉管機槍的原理:多支槍械集中在一起,透過外動力源依次上膛、擊發!
早期加特林機槍
當然,此時的外能源不可能是電力,而是手搖。射擊時,射手一邊瞄準一邊搖動手柄,副射手一邊託著帆布彈鏈供彈。儘管這稍顯原始,但在當時已經展現出恐怖的威力:1878年美西戰爭中,一個加特林機槍連便壓制住了西班牙人;翌年的祖魯戰爭中,加特林機槍阻止了祖魯人的瘋狂進攻。轉管機槍的價值在此時體現得淋漓盡致!
1862年,加特林轉管機槍初次面試。這距今已有160年的光景,這款高射速機槍的轉管設計理念卻是150年前流傳至今的“孤品”!1871年,經過了改良的加特林機槍率先被美國陸軍採用,並在南北戰爭中投入實戰;此後,沙皇俄國採購了一批加特林機槍,在日俄戰爭中又屢屢將日軍壓制得無法動彈——這就是高射速轉管機槍的魅力!
邁入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加特林和他的機槍顯得垂垂老矣,最後一批手搖加特林機槍在1911年徹底退出美國陸軍的裝備序列。但老加特林仍富有進取心——雄心勃勃的老加特林還計劃研製一款電動替代手搖的加特林機槍!只不過受限於當時的電力技術,這款機槍並未能實用化。
M134轉管機槍
總體來說,轉管機槍的技術並不難。相比於單管機槍的巔峰MG-42高達1500發/分的高射速需要考慮的槍管散熱問題,以M-134六管轉管機槍為例,雖然其射速高達6000發/分,但六根槍管輪流擊發,平均下來每根槍管只需要承擔1000發/分的射速。況且現代轉管機槍的備彈量不高,射手並不會摁著電鈕不放,轉管機槍顯然不用考慮太多的散熱問題。
轉管機槍的再次興起:美軍特種作戰需要
AC-47武裝運輸機
時間悄然進入上世紀60年代。面對著越南戰爭的需要,美軍開始投入小批次的兵力作為“特種戰爭”的主要力量使用。而美軍的空中優勢在此時不能大張旗鼓地出現,於是開始考慮將C-47等老式運輸機“瞞天過海”地送進南越,作為空中火力平臺使用,掩護南越軍隊和小股美軍作戰。
以改裝的AC-47為例,起初美軍地勤人員只是將步兵使用的M60、M2HB等機槍草草加裝在C-47機身內,在經層層上報後,新面世不久的M134六管轉管機槍開始提供給駐紮南越的AC-47機隊。每架AC-47在機內設定了3挺M134轉管機槍,每分鐘可以向射界內的一切目標投射出多達24000枚7.62×51mm機槍彈!
迄今為止,M134轉管機槍也不再那麼“高大上”,而是變成了為人所熟知的特種作戰武器。美軍的MH-60“黑鷹”直升機專門為特種作戰特化研製,在機身兩側機槍手的崗位上,M134赫然在列——在美國微電視劇《海豹突擊隊》中,有一幕是MH-60在山谷間向前飛,而兩側的M134機槍噴射出令人感到無比震撼的火舌!而在《黑鷹墜落》中,一名操縱M134轉管機槍的機槍手剛好與駕駛員配合,及時消滅了準備發射火箭彈的反對派,這才轉危為安。
不難看出,部署在直升機側面的轉管機槍有著多麼強大的火力和價值。在直升機懸停準備索降,或是降落時,直升機會變成相當脆弱的裝甲目標:甚至是火箭筒都能輕而易舉地瞄準其射擊。而有了轉管機槍後,從兩側艙門進行索降、機降的步兵,便有了一層安全保障;在直升機飛越敵火力點、防禦帶時,艙門機槍也能對地面上的敵軍進行火力壓制。
珠展亮相的轉管機槍:多種口徑齊亮相,美軍自嘆不如
相比美軍在越南戰爭期間亮相的M134“米尼崗”迄今還在使用且毫無後續改進版本的動靜,此次珠海航展上一氣亮相了LM/ 7.62mm六管轉管機槍、LM/ 12.7mm三管轉管機槍和LM/ 14.5mm三管轉管機槍三款不同口徑的轉管機槍,覆蓋面極大。反觀M134,如此多年的發展中只有7.62mm版本和名不見經傳的5.56mm版本。
很顯然,中口徑轉管機槍可以作為機載、車載武器使用,未來有可能裝上直-20,掩護特種部隊作戰,珠海航展上也一併亮相了搭載7.62mm轉管機槍的機器人、突擊車;而這些大口徑的轉管機槍儘管難以實現機載,但可以憑藉其強大的火力,搭配先進的熱成像、單兵雷達等作簡易火控系統,在邊防哨所承擔著野戰防空的任務;也能安裝在稍大型的戰鬥機器人、裝甲車輛上,承擔著攻堅、防空的任務。
相比昂貴的自行高炮,14.5mm轉管機槍的彈藥威力並不輸20mm機炮,也具備著相當大的射程。而有了數千發/分鐘的射速加成下,其火力更是遠超一般的20mm機炮——儘管在合成旅一級難以作為替換25mm自行高炮、35mm自行高炮的主力野戰防空武器使用,但其對於第三世界國家而言,也是提升野戰防空能力的一大利器:第三世界國家完全可以將其安裝在裝甲車輛平臺上,再借助早已經“白菜化”的中國產熱成像、光電探測系統等作為火控系統來自行改裝“青春版”的自行高炮。
此前亮相的國產轉管機槍安裝在車輛上
更何況AH-1武裝直升機在誕生之初也不過是裝備了2挺M134轉管機槍作為機載武器使用。珠海航展上亮相的14.5mm轉管機槍,具備著一定的能力作為機載武器使用:它可以安裝在武直-19這類輕型武裝直升機的機鼻下方。儘管和正經的機炮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但它能夠憑藉著高射速和高備彈量的優勢,在這類輕型武裝直升機“寸土寸金”的改裝空間中佔據一席之地。
為啥解放軍迄今未裝備?顯然另有原因
直-11WB上的轉管機槍
此前,CS/LM-12是安裝在直-11WB直升機上亮相的。但是迄今為止,儘管直-20已經預留了側面機槍手的艙位和舷窗,但並沒有安裝轉管機槍。很顯然,解放軍似乎是不準備大量裝備轉管機槍的。不過,轉管機槍本身具有這麼多的優點,解放軍也擁有大量的貨架產品可供選擇,為什麼不打算裝備?
其原因其實相當簡單。就目前而言,解放軍是希望步兵手中的輕武器向著輕量化發展的:尤其是重機槍。在85式重機槍之後,相繼誕生的89式重機槍和新式QJZ171重機槍便是這樣的例子:尤其是QJZ171重機槍,全系統較89式重機槍輕了9.5kg。這麼一昧地減重,主要還是因為中國是一個多地形區的大國:在東南丘陵、喜馬拉雅山脈等地形區作戰時,重機槍還是儘可能地輕量化的好。
看起來酷酷的,不輸歐美產品
反觀轉管機槍,完全和重機槍輕量化背道而馳。僅僅是7.62mm的CS/LM-12轉管機槍,其槍身重量就極有可能超過25kg,這並不能用作步兵用,只能安裝在機動載具上。而相比安裝在猛士高機動突擊車車頂的89式重機槍和QJZ-171式重機槍,下車作戰時還能拆卸下來、人工攜行作戰,CS/LM-12僅僅是一款7.62mm中口徑機槍,卻具有著極大的重量,還需要外能源——這也就決定了其只能隨機動載具作戰。相比之下,它的彈藥消耗量簡直不值一提。
綜上,這些是轉管機槍的先天性不足,這也就導致了轉管機槍不會在解放軍中得到大規模普及。不過,日後中國在轉管機槍上進行大幅度的減重改進也是情理之中:正如50年前一樣,沒有人會預料到日後的12.7mm重機槍的全系統重量能夠減重到17kg。隨著材料工程的進步,這樣的減重也許有朝一日會實現,屆時,轉管機槍將會迎來全球範圍內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