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埃及和敘利亞首先朝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發動進攻,以色列情況不妙。正當埃敘聯軍節節勝利的時候,以色列在美國的強力支援下展開了全面反攻。
阿拉伯世界終於認識到,在軍事上已經很難消滅以色列國,那麼是否有別的手段來遏制他們呢?
於是,阿拉伯想到了石油。
這一次,世界驚慌失措,有人哀嘆“穩定、廉價的石油供應時代已經結束,人們得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了”
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機,一場改變世界的危機。
石油危機總爆發
其實,早在第二次中東戰爭期間,阿拉伯國家就已經透過石油禁運的手段向西方世界施壓。可是當時由於獲取石油的渠道多元化以及全球石油市場供給過剩所以並不成功,反而讓石油輸出國們灰頭土臉。
不過時代在變化。
1971年5月,美國出現了第一次的月度貿易逆差,這意味著美元匯率將會受到衝擊。世界各國立刻開始恐慌性地拋售美元,這讓美國政府不得不甩出大招。
1971年8月15日,美國宣佈美元和黃金脫鉤,佈雷頓森林體系終於瓦解。這也就開啟美元靠印刷來輸出通貨膨脹的“超能力”。與之相對的,石油價格也隨著美元的貶值而呈現了上漲趨勢。
另外,全球經濟復甦,特別是西歐發達國家的經濟成長隨之而來的是對於石油的需求與日俱增。作為石油輸出大戶,OAPEC組織已經成為了發達國家最重要的石油來源。
特別是英國、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已佔到總進口的70%以上。這麼高的比例,一旦產生禁運那對於這些國家就是一場災難。而阿拉伯人就準備這麼幹。
接招吧,世界
當第四次中東正式爆發後,為配合前方戰鬥,阿拉伯國家就開始用禁售石油來壓迫美國放棄支援以色列。
開戰當天,敘利亞就切斷了輸油管,而黎巴嫩選擇關閉西頓港口。7日,伊拉克宣佈將巴士拉石油公司中的屬於兩家美國公司的股份收回國有。
隨後阿拉伯各國開始亮出三板斧。
第一,科威特、伊拉克、沙特、卡達、阿聯酋5國宣佈,海灣地區原油價格提高17%。第二,歐佩克組織宣佈減產,每月遞減5%。到了11月4日又加碼到25%,12月再減少5%。第三,專門針對美國等支援以色列的國家石油供應每月減少5%。但是跟阿拉伯地區友好的國家使用繼續穩定供應。
這套組合拳確實讓西歐國家感到了疼痛。1973年12月,石油價格翻了一倍多達到11.65美元。
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說,這是20世紀的關鍵性事件之一,因為歐佩克的決定讓西方國家一年多支付了400億美金。
歐洲有人開始服軟了。
歐洲共同體的9個成員國立刻發表布魯塞爾宣告,要求以色列結束對阿拉伯國家的佔領。日本也跳出指責以色列的侵略行徑。而美國卻想著拉攏小夥伴重新構建石油供應鏈。
可以這麼說,石油真的是他們的軟肋。
解決危機的秘鑰
一切危機其實都有解決的方案只要你願意付出代價。
很顯然,這場危機的核心是美國支援以色列。只要這一環解開,那麼石油問題自然會消解。
基辛格深知,此時的美國必須要做出一定的讓步才能讓危機化解。作為西方的帶頭大哥,此時面子並不重要,當下的GDP下跌的速度很可能會造成尼克松政府的垮臺。
但是談判並非一帆風順。
1973年11月基辛格開始頻繁穿梭中東訪問。埃及總統表示可以和以色列停火,但是沙特方面並不想立即結束石油禁運。
阿拉伯石油輸出組織甚至還發表宣告說,只有以色列全面退出對阿拉伯領土的佔領,並且美國要保證以色列的執行才能結束禁運。
雖然阿拉伯方面口氣很大,但是基辛格聽得出來,他們也很想早日結束這種關係。
畢竟有錢誰不想掙?國內都有一大堆的地方需要用錢,而阿拉伯人唯一能賣得出價錢的也只有石油。
可以這麼說,不少國家是被迫綁在禁運的戰車上,只要有機會總是想下車。
當然最著急的是埃及,戰場上的失利,讓他們都懷疑蘇伊士運河能否守住都是一個問題。
基辛格決定,先搞定停火問題再來解決禁運。
聯盟瓦解,危機解除
說實話,以色列也不想打。
他們國家就這麼一點大,戰備能力有限,拖得越久後勤補給肯定要被拖垮,所以以色列也想著早日停火。
美國就拉著埃及和以色列就停火問題開始不斷地斡旋。1974年1月17日雙方同意在蘇伊士運河前線脫離接觸,也就是實質上的停火。
基辛格可以放心了,阿拉伯人的聯盟並非鐵板一塊。
而另外一方面,西歐國家也開始討厭以色列,採取了抵制措施。英國表示禁止美國經本國轉運物資和武器給以色列,西德、希臘、土耳其、義大利等國也表示支援英國的做法。
這下阿拉伯人感到了一種補償性的滿足。
原來還是有人願意站在我們這邊,替我們說話的呀,那麼禁運的問題就可以坐下來好好說說。
埃及問題解決後,以色列和敘利亞的爭端就成了最後的難點。
基辛格表示,這沒有太大難度。除了敘利亞總統阿薩德是個難纏的傢伙外,阿拉伯人早就忍不住了。
再經歷了2個月的艱苦談判,阿拉伯國家正式發表宣告,決定從1974年3月18日開始解除對美國的石油禁運。此後沙特又開始增加產量,石油價格回落到合理區間,持續半年之久的石油危機結束。
防止下一次危機的到來
在危機之中,西方國家感到,不能在一個籃子裡買石油,這是多大的危險呀。
吸取教訓的西方國家開始走一條減少依賴的能源策略。
對於美國來說,國內擁有大量的石油資源,但是因為開採價格的問題所以選擇進口。除此之外,北面的加拿大也擁有石油,所以能用人家的絕不用自己的,這是美國的風格。
而歐洲選擇節能降耗策略和核能的開發使用。這些措施又促使歐洲政壇的綠色環保主義逐步成為了全民共識。
當然在石油危機之下,新的可替代能源被快速提上議程。風能、太陽能以及核能都可以被討論和研究。人們不想再被石油綁住腿腳,一場新能源革命的大幕被拉開一道口子。
或許,一場危機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人類對於能源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