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15日,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長征到達陝北,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個偉大歷史時刻。紅25軍在鄂豫陝甘等省縱橫馳騁,浴血奮戰,以艱苦卓絕的鬥爭完成了歷史性的戰略轉移任務,從戰略上策應了中央紅軍主力的行動,為黨中央把中國革命大本營放到陝北立下了大功。
但是紅25軍將士一開始並沒有想到,離開鄂豫皖後他們竟然會一路走到陝北。
出發前,不少將士雖知道這是一次戰略轉移,但認為不過是從一座大山轉移到另一座大山,是一次並不太長距離的行軍。沒想到這一走,就是5000餘公里。
紅25軍實施戰略轉移,既是鄂豫皖蘇區的客觀形勢所迫,又有黨中央的具體指示。
紅25軍組建於1931年10月,隸屬紅四方面軍。1932年10月,紅25軍所轄紅73師跟隨紅四方面軍主力實行戰略轉移。1932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決定,以紅75師、紅27師及部分地方武裝重新組建紅25軍。
重建後的紅25軍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領導下,經受住了反“圍剿”鬥爭的嚴峻考驗,打退了國民黨軍的一次次進攻。但紅25軍長期孤軍奮戰,由於敵人的瘋狂摧殘和逼近,以及敵我力量的極端懸殊,鄂豫皖根據地被分割和壓縮成幾小塊,部隊從最多時的12000餘人減員到3000餘人,總體形勢十分嚴峻。
要挽救危局中的紅25軍,戰略轉移是切實可行的一條路。
另一方面,中央蘇區的形勢也不容樂觀。1934年4月底,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作戰接連失利,廣昌失守,國民黨軍隊進入中央蘇區腹地,形勢越來越嚴峻。
為減輕中央蘇區壓力,7月,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先後命令紅七軍團、紅六軍團向閩浙贛皖邊地區和湖南中部轉移,以吸引國民黨軍調走部分兵力。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又派中央紅軍22師師長程子華同志去鄂豫皖根據地,負責傳達中共中央對鄂豫皖蘇區紅軍主力要作戰略轉移的指示。
而在此之前的1934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在給鄂豫皖省委的指示信裡就已經預見性地指出:
“……當前的任務,在於保全我們的活力,保全我們的隊伍,去創造新的蘇區,新的根據地,整理、鍛鍊和強固我們的力量,創造新的主力紅軍。……”
天下紅軍是一家,紅六、紅七軍團和紅25軍的戰略轉移行動,從整體上來看都是黨中央下的一盤大棋。
從左至右依次為:程子華、吳煥先、徐海東
程子華帶著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的命令,於1934年6月離開瑞金,取道上海,經過艱難跋涉輾轉至武漢,經交通員護送,在9月中旬才到達目的地。
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河南省光山縣城西南二十公里處的花山寨召開省委會議,史稱“花山寨會議”。會上,程子華向鄂豫皖省委傳達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的指示:紅25軍主力要作戰略轉移,去建立新的根據地。
紅25軍自建軍以來,並沒有建立軍黨委,而是一直由鄂豫皖省委直接領導、直接指揮。代理省委書記的徐寶珊作為鄂豫皖省委和紅25軍的最高負責人,帶頭表態支援中央的決定。在接下來的表決中,與會者一致擁護黨中央的指示。
“花山寨會議”作出了重大決定:(一)省委立即率領紅25軍實行戰略轉移,為發展紅軍和創立新的革命根據地而鬥爭。(二)為宣傳黨的主張,擴大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行動中部隊對外稱“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三)由中央派來的程子華擔任軍長,原軍長徐海東改任副軍長,吳煥先為政治委員。省委書記徐寶珊、省委秘書長鄭位三等領導隨軍長征。(四)留下一部分紅軍武裝,由鄂豫皖省委常委高敬亭負責,再次組建紅28軍,繼續堅持鄂豫皖邊區的武裝鬥爭。
紅二十五軍戰略轉移就是在這樣緊急情況下決定下來的。
紅25軍出發地河南省羅山縣何家衝
1934年11月16日,紅25軍2980餘名指戰員從河南省羅山縣何家衝出發,開始了戰略轉移。
程子華說:“我們戰略轉移,不是去打游擊,而是去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
關於戰略轉移的方向和目的地,周恩來在當面交代程子華時曾提出,新的根據地要符合幾個條件: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群眾容易爭取;地形要便於防禦;有較為豐足的糧食。
吳煥先和徐海東建議:以桐柏山區和伏牛山區,作為建立新根據地的初步目標。
紅25軍政委吳煥先提議到平漢鐵路以西鄂豫邊界處的桐柏山區紮根,徐海東也支援在桐柏山區發展根據地。徐海東同時也表示,桐柏山區如情況不允許,部隊在那裡補充完後可以繼續向豫西的伏牛山行進,甚至到太行山區也行,總之紅25軍的目的地不應離開山。大別山養育了紅25軍,紅25軍依然要以大山為歸宿。
但在討論時,程子華認為桐柏山和伏牛山兩地距離平漢路和襄樊路太近,國民黨軍隊容易調動兵力。而且,這裡的老百姓生活較為貧窮,長期呆下去,部隊補給會發生嚴重困難。
省委書記徐寶珊提出:
“(鄂豫皖)東、南、北三個方向都不合適,只有向西的鄂豫陝邊區發展。那裡是三個省的接合部,是蔣介石和楊虎城分別割據的地方,我可以利用其矛盾;那裡又是山區……”
無論是桐柏山、伏牛山還是鄂豫陝邊,距離紅25軍出發的河南羅山何家衝,其實都並不算太遙遠。
紅25軍從何家衝出發時,每人只准備了三天干糧,兩雙草鞋,雖然進入了冬季,戰士們都穿著一身單衣上了路,沒人想到這一走就是十個月。
行軍路上,宣傳科的同志不斷進行政治宣傳,讓戰士們瞭解戰略轉移的大政方針。戰士們都是大別山裡的孩子,對大山熟悉,對大山有感情,雖然離開了大別山,但是去往桐柏山、伏牛山,也一樣是山。正像徐海東說的那樣,大山是紅25軍的歸宿。
況且部隊長途行軍也是家常便飯,過去在鄂豫皖時,紅25軍一會兒到鄂東北,一會兒到皖西,有時又去往豫南。出趟遠門,走幾天路,戰士們並未覺得有什麼不一樣。去哪兒都是革命,去哪兒也都是打仗。
但很少有人會想到,這一走竟然就從此離開了大山。
出發後僅用四五天,紅25軍便進入桐柏山區,經過實地考察和聽取當地地下黨組織介紹情況後,鄂豫皖省委認為這裡處於嚴密的白色統治之中,迴旋餘地太小,難以立足發展。於是,鄂豫皖省委立即決定:向豫西伏牛山區挺進。
11月26日,紅25軍在獨樹鎮遭國民黨軍隊前堵後追,全軍上下與敵人殊死搏鬥,終於突出重圍,轉危為安,隨即進入伏牛山區。
進入此地後,部隊進行了認真的勘察,認為這裡地域狹窄、人口稀少,糧食和物資都很匱乏,盜匪頻出,不適宜部隊長期紮根。
11月30日,紅25軍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名義宣告:調動部隊北上,進入陝西南部,擇機建立新的根據地。
12月8日,紅25軍突破豫陝交界處的鐵鎖關,順利進入陝南。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召開庾家河會議,正式決定建立鄂豫陝革命根據地。
鄂豫陝三省交界處,峰巒疊嶂,叢林茂密,地勢險要,便於開展游擊戰爭,自古就是兵家割據稱雄的戰略要地。六年以前,這裡就有黨領導建立的農會,敵人統治力量相對比較薄弱,部隊十分便於活動。
紅25軍在鄂豫陝5個月,建立了四塊根據地,根據地人口50萬,部隊發展到3700餘人。
紅25軍自離開鄂豫皖根據地後,就與黨中央失去了聯絡,對中央現在何處也不清楚。
紅25軍在鄂豫陝獲得了寶貴的喘息時機,大家都以為這裡就是戰略轉移的終點,可以不用再走了。如果一切順理成章的話,紅25軍將在鄂豫陝紮下根來,全軍將士也將以此為落腳點,好好經營這塊新的根據地。
但不曾想,新的轉移又即將到來。
1935年7月,紅25軍從繳獲的報紙上了解到紅一、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會寧會師的訊息。7月17日,交通員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聯絡上了紅25軍,送來了中央數月前發出的檔案,並帶來了中央準備向北行動的訊息。
紅25軍內曾有一部分同志認為,單獨以紅25軍自己的力量留在鄂豫陝建立新根據地是有困難的,因此希望入川與紅四方面軍主力進行會合。鄂豫皖省委堅決批評了這種情緒和思想。
代理省委書記的吳煥先(原省委書記徐寶珊在5月份病逝),根據中央檔案、報紙訊息和敵情動態,從全域性分析了形勢,提出紅25軍“配合紅軍主力行動以爭取最後全部勝利,這是當前最緊迫的戰鬥任務。”
7月15日當晚,鄂豫皖省委決定到陝甘蘇區會合紅26軍,爭取陝甘蘇區的鞏固,直接有力地配合紅軍主力。
鄂豫皖省委在與中共中央失去聯絡的情況下,獨立自主地作出這一戰略決策,完全符合中國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符合中共中央、毛主席率領主力紅軍北上抗日的戰略意圖。
省委做出決定的第二天,紅25軍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經過兩個月的連續激戰,1935年9月15日,紅25軍抵達陝北永坪鎮,勝利地實現了預定的戰略意圖,成為紅軍長征到達陝北的第一支隊伍。
從1934年11月16日出發,紅25軍轉戰10個月,途徑5000公里。有多少人事先都未曾想到,這一走就是小半個中國,這一走就從中原腹地走到了陝北高原,紅25軍從此徹底離開了大別山裡的故鄉。
毛主席盛讚紅25軍的戰略轉移,為中國革命立下了大功。
參考資料
解放軍出版社:《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戰史》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血戰獨樹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