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友戰友,親如兄弟
為祖國的榮譽
為人民的利益
我們要並肩戰鬥奪取勝利
奪取勝利
1979年,由劉苗鑫、杜奇作詞,杜興成作曲的《戰友之歌》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全國全軍非常激烈的反響。
一時間這首歌傳遍了大江南北,嘹亮的歌聲響徹各個軍營,這首歌也成為了很多戰士們最喜歡的歌。
朱豫剛所在的遠赴抗越戰爭的邊境部隊也不例外。
死生闊契,與子成說
1979年,一位少年才剛剛展開對這個世界的探索,便懷著一腔熱血義無反顧地聽從國家的號召,跟隨200多名熱血少年一起從湖南攸縣出發遠赴廣西參加抗越保國的艱苦任務。
那個時候的朱豫剛才剛滿16歲,懵懵懂懂的年紀,也是敢作敢為的年紀。
當時的國家危機重重,需要愛國少年們的保護。
朱豫剛被派遣到廣西成為一名優秀的偵察兵,年紀輕輕的他在那個炮火連天的地方生活了很多年,從最開始的本能畏懼,兢兢戰戰變成了可以獨當一面的排頭兵。
在那段艱苦卓絕的日子裡,朱豫剛也和身邊的戰友們結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誼。
閒暇時間,他們會坐在一起促膝長談,他們在一起討論自己的愛好,談論自己的家庭,分享自己對未來的暢想,像那些生活在和平日子裡的男孩子們一樣。
可無情的戰火似乎也在警醒著他們,這不是和平的年代,不遠處的侵略者正虎視眈眈地盯著他們,隨時準備趁他們不備搶佔這個美麗的家園。
於是,一群十八九歲的少年們,在炮火中許下諾言。
40年前的中越邊境陣地下,他們“籤”下生死誓約。
當時朱豫剛正從戰場上下來,遇到老鄉兼戰友王幼連。
王幼連是特務連,和朱豫剛是生死之交的好兄弟。
他告訴朱豫剛:“豫剛,接下來會是一場惡戰,我們發個誓吧?”
“你說!”朱豫剛似乎也預感到了什麼。
王幼連說:“誰要是活下來了,負責照顧下對方的父母和家人,每年要來掃一下墓。”
朱豫剛明白這次戰事的殘酷和嚴峻,也很掛念家裡的親人,便認真地點點頭。
王幼連比朱豫剛大5個月,但性格上,王幼連卻比朱豫剛更活潑,他說“咱拉個勾吧?”
朱豫剛笑著和他拉拉勾,做下承諾。
王幼連還告訴他,“如果你看到周幸福,記得把我們的約定也告訴他,讓他也參與。”
周幸福也是湖南老鄉,和他們是一起參軍的,屬於偵察連。
於是,在朱豫剛碰到周幸福後,就把他和王幼連早前的約定告訴了他,周幸福也因此同意加入。
當時,周幸福的旁邊有個小士兵,大家都叫他小高。
小高獲悉這一約定後,當即表示也要加入。
小高來自廣東,還是個新兵。
朱豫剛明白這個約定的真實含義,也不願意這個才入伍的新兵來做這種悲痛的決定。
便看了他一眼,說:“去去,你個新兵,湊什麼熱鬧?”
小高“嘿嘿”地笑了,還是表示要加入。
最終,小高還是加入了他們的“兄弟盟約”。
這個誓約背後的意義大家都知道,但是誰也沒有說出來。
家國有難,中華少年需竭盡全力保衛家園,使得正值青春年華的男孩們堅定地做下這個如遺言一般的約定。
天不遂人願,戰事愈發吃緊,他們義無反顧地奔赴戰場。
在那場被稱為另一場“上甘嶺戰役”的戰爭中,這幾個意氣風發,不畏流血犧牲的少年永遠地躺在了異鄉的土地上。
為了搶佔領土,敵人的炮火異常兇猛,各種武器裝備輪番上陣,讓邊防戰士們損失慘重。
突然一枚重型大炮在周幸福的旁邊炸開,年輕的周幸福還來不及反應,就被威力巨大的炮火捲到樹上,不幸壯烈犧牲。
目睹這一幕的朱豫剛悲痛萬分,可此時他也已傷痕累累。
他的腿被炮火擦傷,受傷嚴重,已經露出森森白骨。
但他已經顧不上傷痛了,含著淚奮力地把周幸福揹回營地,安頓好兄弟的屍體後,他隨後又堅決地投入戰鬥。
接著,一枚炮彈落在小高和事務長中間。
朱豫剛露出驚恐之色,他大喊著“小高,快趴下”。
但作為新兵的小高,由於戰鬥經驗不足,反應能力較慢,還沒來得及趴下,就瞬間被巨大的衝擊力氣化。
而另一戰場作戰的王幼連也因為無情的炮火,獻上了寶貴的生命。
親眼看到自己的好兄弟一個個地死在自己的面前,朱豫剛心中萬分悲痛,將所有的悲憤化為力量,他拿起武器,拖著受傷的腿,更加無畏地與敵人戰鬥。
戰爭總是殘酷的,在槍林彈雨間,朱豫剛大腿、肺部、腰部等多處身負重傷,並造成右耳失聰。
但他肩負著兄弟們的使命,要堅決保護自己的祖國。
一陣猛烈的炮轟後,他只覺七孔流血,眼前一片鮮紅,隨即便昏死過去。
當他再次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戰地醫院,醫生們費盡全力才將他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可是,除了他,身邊空無一人。
他的戰友們,他的好兄弟們,再也回不來了。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從戰場上回來,朱豫剛也一直沒有忘記自己與兄弟們的承諾。
雖然部隊也想保送朱豫剛去軍校學習,但他還是拒絕了。
“當時聽到戰友們全部犧牲的訊息後,我就知道我只能退役了,當我做出那個承諾的時候,就應該去兌現。”
說出這些話的時候,朱豫剛還是難掩悲痛的神情。
他知道與他朝夕相處的好兄弟們已經再也回不來了,逝者已逝,活下來的人能做的,就是完成他們的遺願。
為了完成他們的心願,朱豫剛退役後,便踏入了求學之路。
他深知讀書的重要性,只有有了足夠的知識積累,他才能更好地完成他們的誓言,為自己和戰友們的家人提供最好的生活保障。
兩年後,寒窗苦讀的他終於考上了大學。
他迫不及待地想讓兄弟們知道這個好訊息,便帶著錄取通知,奔波1000多公里,從湖南長沙趕到廣西憑祥,來到犧牲的戰友墓前。
那天,天色將暗,人影搖晃,朱豫剛帶著兩瓶桂林三花酒,又一個人走了一二十公里的路,走到了烈士陵園。
來到墓前,看著墓碑上兄弟們的名字依舊鮮紅,他開啟酒,為戰友們斟好,再為自己滿上一杯。
和從前一樣,跟他們聊天,訴說自己這幾年所經歷的事,所產生的感悟,以及對他們的思念。
情到深處,也不免會落下幾滴眼淚,但是他也明白,只有他自己了,他要堅強地活下去,為了戰友們,為了那句誓言,也要努力地活下去。
從那以後,每年到烈士陵園與戰友們敘舊成了他的習慣,這已經不是一件必須要做,一定要牢記的事,而是一件很稀鬆平常,如同每天都要睡覺吃飯一樣的“日常”的事。
三十幾年如一日,不管颳風下雨或是烈陽高照,他都堅持不懈,一年不落。
他將自己的事情全部告知戰友們,上學、畢業、結婚、創業等等等等,事無鉅細。
因為他知道,他不是為自己一個人在活,他也是為了自己的戰友們,連帶著他們的生命,他們的未來一起努力生活。
在之後的幾年裡,朱豫剛畢業成為教師,又辭職重新下海經商,先後經營過小百貨、販賣過衣服,維修過汽車,經營過酒店,輾轉流離,艱苦奮鬥,獨自一人在社會上打拼,什麼苦都吃了,什麼累都受了,但他堅持不懈,只為了完成他們的誓言,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朱豫剛的公司終於成了氣候,他也終於可以好好地實現諾言了。
“活著的人要為死去的人掃墓,要照顧犧牲者的家人。”
王幼連這句囑託,朱豫剛始終牢記在心,絕不忘記。
在公司稍有起色後,朱豫剛透過各方渠道,轉輾找到王幼連家時,他的父親已去世,只有一位年邁的母親。
因為距離太遠,父親到死都沒有再見到兒子一面,年邁的母親也行動不便,只能在家裡用自己單薄的身軀扛起這個脆弱的家庭。
朱豫剛把王幼連的母親當做自己的母親一樣看待,為她料理家事,忙前忙後,請醫治病,噓寒問暖。
1988年起,每年端午、中秋、小年等節日,他都要陪老人一起過。
時至今日,每逢節日前夕,老人都會高興地對鄰居講:“我大兒子明天就要來看我了。”
如今的朱豫剛已成為王家密不可分的一名成員,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戰友周幸福家中因突遭意外,哥嫂早逝,只留下一個小孩子。
周哥哥臨走前,將自己唯一的兒子託付給了朱豫剛,這足以看出周幸福一家對朱豫剛的信任。
此後,朱豫剛便將那個孩子一直帶在身邊,悉心培養,如今也成了一位可用的棟樑之材。
而令人遺憾的是,因為當時資訊不發達,參軍人數又多,朱豫剛苦苦尋找二十多年卻始終未果,戰友小高的家庭資訊始終一無所知,這也成了他心中揮不去的一件心事,總是遺憾不能為小高做些什麼。
涓涓教誨,薪火相傳
如今的朱豫剛早已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兒子和可愛的孫女。
2017年,電影《芳華》上映。
雖然已經是一個孩子的父親,但是看到電影裡參加抗越反擊戰的劉峰被炸去一雙手時,朱愷還是忍不住嚎啕大哭起來。
朱愷是朱豫剛的兒子,他跟隨著自己的父親走南闖北,奮力打拼,在看到電影中從戰場上回來的殘疾軍人劉峰轉業後自謀生路時受到的種種委屈後,朱愷也不由想到了父親在剛創業時所經受的磨難和艱辛。
此情此景,朱愷無論如何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一旁的朱豫剛將這一切看在心裡,只默默地說了一句“兒子懂我”。
兩個男人間的交流不需要多深,只要懂就夠了。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37年,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華也不再是那個弱小的國家,擁有了巨大的經濟實力,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些年,這個世界發生的所有變化,朱豫剛都一字一句地告訴給他的戰友們,告訴他們,他們的願望已經實現,世界也終於和平。
2020年八一建軍節,天氣微雨,淅瀝瀝的雨聲伴著朱豫剛的到來使烈士陵園不似以往的冷清。
朱豫剛冒雨祭拜不能歸家長眠在南疆的烈士們,他站在墓碑前,看著墓碑上的名字,輕輕地說“弟兄們,我又回家了”。
回來了,不是來了,只是他又回到了該來的地方。
此次廣西行,因為社會的發展,不像從前旅途那麼漫長,朱豫剛一行人駕車而來,時間縮短了,祭拜的人數也變多了。
30多年來,家人一直支援朱豫剛去廣西掃墓,就連他不足5歲的孫女也在電話中告訴他:“爺爺,你高興就好。”
隨著朱豫剛遵守諾言的事蹟為人所知,更多人也加入了朱豫剛每年祭拜烈士們的隊伍。
他們來到陵園,送上鮮花和祝福,表達感謝與懷念。
每年這個時候,朱豫剛都會和倖存的戰友們一起唱起那首他們曾經最愛的歌—《戰友之歌》。
以此來紀念他們已經逝去的戰友,紀念那段艱苦歲月,紀念這些年的酸甜苦辣。
如今,這份深厚的戰友情誼將越來越多的人召集到一起,匯聚起關愛英烈和尊崇軍人的強大力量。
可是歲月催人老,如今的朱豫剛已經年近60歲了,多年的勞累和歲月的磨鍊,再加上還得過一場大病,他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了。
路途的漫長和階梯的陡峭都讓他體力透支。
雖然心中有無限的話想和戰友說,雖然還有非常多的事情想去做,雖然還想幫助更多的烈士家屬,但他的身體已經不能支撐他去做那些事了。
這不禁也讓朱豫剛有了點不知所措,這是他一輩子都致力於做的事情,是他一輩子最大的指望,但如果自己已經不能再繼續下去,他該怎麼辦?這些烈士們該怎麼辦?
作為朱豫剛的兒子,朱愷也注意到這點。
他的父親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那句誓言,並用自己的所有言行去實現它,自己怎麼能不將這誓言繼承下去呢?
當天晚上,當著很多老兵的面,朱愷斟滿酒杯,鄭重其事地走向父親:“爸,有一天,你走不動了,我將帶著孩子,替你走下去!”
這是一個男人的承諾,就像許多年前,朱豫剛與王幼連做出的承諾一樣,莊重,認真,肅穆。
霎時間全場錯愕,朱豫剛也已淚流滿面。
他知道,兒子長大了。
他知道,他的弟兄們將會永遠被人銘記。
朱豫剛說:
“對這些犧牲的烈士,對我們的軍人,如果你不尊崇他,不關心他,不愛護他,以後下一場戰爭來臨,誰來保護我們這個國家?只要我們社會高度地重視、關懷這些烈士、烈軍屬,關懷烈士的親人,讓他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我們這個國家就會越來越強大。”
他也確確實實是這麼做的,自此以後,他的孩子,孫子,世世代代的子孫們都會這麼做。
甚至會有更多的人也這麼做。
這是他的本心,也是他的使命。
當年,為了陣地上那句生死誓約,朱豫剛堅持千里掃墓37年,這樣的情誼,在歲月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