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楊丹
據不完全統計,北外畢業的校友中,先後出任駐外大使的有400多人,出任參贊的2000餘人,學校因此被譽為“共和國外交官搖籃”
從1941年到2021年,八十年間,北外的語種建設始終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從最初教授俄語、英語,到教授十幾種、幾十種外語,再到目前獲批開設101種外語,北外為我國對外交往和改革開放事業貢獻了重要力量
過去北外更多把世界介紹給中國,當代北外的使命是挖掘好中國故事,寫好中國故事,透過多語種講好中國故事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張程程 趙旭 馬曉冬
北京外國語大學(下稱北外)創辦於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年代,前身是1941年成立於延安的中國抗日軍政大學三分校俄文大隊,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外國語高等學校。
從1941年到2021年,八十年間,北外的語種建設始終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從最初教授俄語、英語,到教授十幾種、幾十種外語,再到目前獲批開設101種外語課程,北外為我國對外交往和改革開放事業貢獻了重要力量。
據不完全統計,北外畢業的校友中,先後出任駐外大使的有400多人,出任參贊的2000餘人,學校因此被譽為“共和國外交官搖籃”。
紮根中國,服務全球。北外以“把世界介紹給中國,把中國介紹給世界”為使命,見證了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無數精彩時刻。時值北外建校80週年之際,《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專訪了北外校長楊丹。
賡續發揚紅色基因
《瞭望》:回望80年辦學歷程,北外如何賡續紅色基因?
楊丹:建校80年,北外始終以傳承紅色基因,服務國家建設為己任,堅持立德樹人,賡續紅色血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斷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和水平,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新中國成立後,一批亞非拉、中東歐非通用語的創始人從“課本詞典沒有,自編;教學經驗沒有,摸索”的艱苦環境下起步,拿著油印講義,靠著一支粉筆,為國家培養急需的專門外語人才。
一批傑出的外交官和專家學者從這裡出發,走進駐外使領館裡,走到雙邊多邊談判桌上,成為國際機構領導者,在我國外交事業發展和經濟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時至今天,紅色基因在北外表現為,依託全球語言優勢,服務國家文化全球發展急需,完善全鏈條育人機制,紮根中國大地培養參與全球治理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講述中國、融通世界、創見未來。我把這種使命和擔當總結為:人民需要我們到哪裡,我們就到哪裡的家國情懷;世界需要我們到哪裡,我們就到哪裡的全球格局;時代需要我們到哪裡,我們就到哪裡的未來擔當。
《瞭望》:新時代北外如何發揚這一紅色特質?
楊丹: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在這個偉大歷史節點,北外迎來80週年校慶。以校慶為契機,北外全面回顧總結黨領導新中國高等外語教育發展的歷史,堅定“四個自信”,紮根中國大地創辦世界一流外國語大學。
邁入新時代,北外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黨的教育方針,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心懷“國之大者”,堅持“四個服務”,堅持“相容幷蓄、博學篤行”校訓,在服務黨和國家戰略中謀劃新時代學校改革發展各項任務,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同時深入推動《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發揮思政課堂主渠道作用,推動思政課程改革創新,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外語類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新格局。
北京外國語大學圖書館 北京外國語大學供圖
以多語種講好中國故事
《瞭望》:把世界介紹給中國,把中國介紹給世界,是北外的重要職責之一。這兩方面建設進展如何?
楊丹:從百年曆史時空看,如果說過去北外更多是把世界介紹給中國,當代北外的使命是真正挖掘好中國故事,寫好中國故事,透過多語種講好中國故事。
北外充分利用“外語”“外嘴”“外腦”優勢,長期致力於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與世界上72個國家和地區的486所大學和文化機構建立合作與交流關係,為外籍師生和研究學者體驗真實的中國創造條件,鼓勵他們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北外還大力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產生了一系列促進中西方溝通理解的標誌性成果。編纂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系列圖書成功入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型成就展。
今年4月30日,我們成立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旨在更好回答新時代北外如何依託全球語言優勢,把握中外文化傳播規律,在世界範圍內探究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軌跡和路徑這一嶄新命題。
《瞭望》:北外在服務國家戰略、提升語言能力建設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
楊丹:國際語言能力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大國必備的全球治理能力。外語院校有責任為黨和國家培養一批具有紮實外語基礎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
建校80年來,北外不斷加強外語學科和語種建設,堅持把“外”字做精做細、做大做強。目前已建成國內覆蓋面最大的歐洲語種群和亞洲語種群基地,獲批開設的101種外語課程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入交流與合作提供了更大支援。
北外還以語言為基礎,建設國家翻譯能力研究中心。這是全國首家聚焦國家/國別翻譯能力的研究機構,將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語言保障和智力支援。
2020年我們首次推出“北外創造(BFSU CREATE)”全球戰略,計劃到2050年實現“一體兩翼四目標六計劃”的目標,即在建立“雙一流”過程中,建設一個全球學術共同體,實現國際化和全球參與相結合,提高服務國家戰略能力、學者全球競爭力、學生全球勝任力和學校全球影響力,實施全球夥伴計劃、全球聲譽計劃、全球師資計劃、全球研究計劃、全球英才計劃和全球支援計劃。
進入“十四五”發展新階段,北外將全面構建非通用語種建設新格局,謀劃制定“101工程”非通用語種振興計劃,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非通用語教材建設,最佳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搭建非通用語教育與服務平臺,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培育復語複合人才
《瞭望》:當今世界和中國發展新形勢對外語高校建設和外語人才培養提出哪些新要求?
楊丹:當前,外語類高校建設正經歷重要戰略轉型期,同時也是重大挑戰。
從供給側看,人工智慧正在影響傳統的語言服務領域,同時更多高校提供了更多語種教育。從需求側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因此需要一大批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瞭解我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社會需求不只看重外語,還看重複語複合人才。
《瞭望》:面對新要求,外語類高校應如何轉型?
楊丹:外語高校要不斷豐富外語學科發展內涵,拓展外語學科人文價值,提升外語高等教育服務黨和國家戰略的質量和水平。
以北外為例,首先要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打造北外“金本科”。除了外語教學,還要加強通識教育,打好文史哲基礎,同時貫通本碩博。
其次要推進學科聚合、學科融合和學科聯合。2020年9月,北外與中國政法大學簽署涉外法治人才本碩貫通培養合作協議,兩校充分發揮各自的學科、專業和資源優勢,培養“語通中外、法治天下”的高階涉外法治人才。
最後要把握人工智慧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北外成立“人工智慧與人類語言重點實驗室”,聚焦語言與科技融合,與科大訊飛、華為等全球資訊科技龍頭企業強強聯手,著力推進多語言腦科學實驗研究、大資料驅動的語言智慧教學建模和應用研究、跨語言多模態自然語言處理研究等前沿課題。
讀懂中國才能瞭解世界
《瞭望》:談及融合轉型,你曾在西南財經大學求學、任教、任職,學術背景主要涉及經濟學,後在西藏大學任職,今到北外任校長。你如何看待這背後的轉型與融合?
楊丹:我待過三所“雙一流”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待的時間最長,30年,這是一所以財經為特色的大學。第二所是我作為援藏幹部任職的西藏大學,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也是綜合性大學。第三所就是以語言為特色的北外。
三所大學,三種特色。這些經歷使我的學科視野和管理能力都得到提升。等我退休那一天回憶起來,這會是人生的榮耀。
我認為,大學的靈魂是一致的,它對價值塑造、知識傳遞、能力培養的使命是一樣的。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角度講,高校就是要培養服務黨和國家、服務人民、貢獻社會的人才。
此外,高校的管理理念和體系,高校與社會的互動,包括大學精神的塑造以及師生行為和價值的培養都是一致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雖然是跨界,但某種程度上,我覺得一直在界內。
《瞭望》:新學期剛開始不久,北外迎來建校80週年慶典。你對北外學子的學業和人生有什麼寄望?
楊丹:這個時代,生而為中國人是最幸運的事。
身為中國人,就要從文化上成為真正的中國人。對外語類高校學生而言,如果講物件國語言特別到位,用中文寫作、講中國故事不太在行,就是得了中國文化失語症,是捨本逐末。
《北京外國語大學章程》第七條對人才培養目標有這樣的描述:“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複合型、復語型、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將“中國情懷”放在“國際視野”之前,正是因為我們深知,讀懂中國才能瞭解世界,中國情懷決定了學生的國際視野。
我希望同學們夯實“學如弓弩,才如箭鏃”的專業技能,語通中外、道濟天下。精通全球語言,掌握語出驚人的真功夫;匯通全球文化,掌握以文化人的真本事;通曉全球治理,掌握協和萬邦的真智慧,成為具有中國深度、全球廣度、人文高度的跨文化交流引領者。(實習生方安然參與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