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到2020年,聯想在研發上的投入佔比是觸目驚心的3.32%、3.16%、2.81%、2.48%、2.63%、2.29%,這一資料不僅遠遠低於華為的15.9%,甚至相比其他國內企業也處於下游水平。如今的聯想,真的已經擔不起“科技”企業的頭銜了。但是曾幾何時,聯想還是中國最為頂尖的科技企業,在全國電子百強企業中高居第二名——那時的聯想無愧於中國驕傲之名。
聯想初創
1984年中科院計算所組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這也是聯想的前身,由王樹和(中科院計算所業務處原副處長)出任總經理,張祖祥(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室原副主任),柳傳志出任副總經理。而倪光南當時則是中科院的一名研究員,參與了“119機專案”、“SK-1光筆圖形顯示器”、“聯想式漢字系統”等專案,在中科院和電子界都有不小的名氣,是一位頂尖的計算機專家。
為了邀請倪光南,公司三位最高領導王樹和,張祖祥,柳傳志一同出馬趕往倪光南的住所,以三顧茅廬的姿態邀請倪光南;而倪光南或許也被三個人的誠意和產業報國的夢想所打動,因此決定加入公司並擔任總工程師。要知道以倪光南當時的地位有很多名牌企業想要邀請他,但是都被他所婉拒。
一鳴驚人
倪光南加入公司之後也帶來了之前正在研究的“聯想式漢字系統”課題專案。當時進口的計算機還處於DOS時代,只能識別英文字元,無法識別漢字和中文作業系統。而倪光南研究的“聯想式漢字系統”則是基於中文語義並根據片語和聯想功能所打造的跨時代系統,徹底打破了計算機上無法使用漢語的歷史。
透過將這套系統燒錄到晶片電路中進而打造出了“聯想漢卡”,只要將這塊漢卡插入到電腦上就可以完美處理中文,顯示速度和格式不變,記憶體資源不被額外佔用,英文軟體基本上不需漢化就可以直接使用。
當時《中國青年報》的一位記者親自描述看到“聯想功能”時的震驚和欣喜:“我看到操作人員打出一個‘記’字,螢幕上迅即閃現出‘記者’、‘記錄’、‘記分牌’等一連串聯想出的片語,再按一下鍵盤,就輸入一串漢字。”
強大的聯想漢卡自投入市場以來就受到了瘋狂的追捧,自1985年生產開始到1995年停止銷售為止,聯想漢卡一共銷售出了16萬套,前三年的淨利潤就高達1200多萬,1989年聯想漢卡更是拿到了象徵國內科技界最高榮譽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同年公司也正式更名為“聯想公司”,可以說沒有倪光南和聯想漢卡就沒有聯想的今天;而沒有柳傳志,換任何一個人也同樣能取得成功。
晶片之夢
在聯想漢卡初期取得重大成功之後,倪光南也意識到了另一個問題——聯想漢卡中使用的Z80晶片依然是來自於美國,算不上一個完全自主可控的產品。於是在1988年倪光南親自到香港組建主機板和擴充套件卡研發部門,開始打造自主晶片。
第二年就自主研發製造出五顆ASIC晶片,不但完全替換了漢卡中的Z80晶片,同時還運用在自主研發的印表機以及主機板上——當時的個人電腦還處於早期階段,電腦主機板還沒有形成標準化,因此倪光南帶領部門設計了整個主機板以及主機板上所需的晶片,進而打造出了真正的聯想主機板。要知道1986年微星、技嘉剛剛成立,華碩更是在1989年才建立,因此1989年就能拿出一整套主機板解決方案的聯想可以說毫無疑問是一流的科技企業。
另外聯想推出的印表機不但國產化程度高,自研晶片的實際效果也出奇得好,在國內市場上一度壓制了惠普成為國內印表機市場銷量的王者,同時由於晶片等核心部件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利潤率也十分可觀。
再攀高峰
1992年可以說是聯想的高峰——憑藉著極高的國產化,聯想又憑藉聯想個人電腦再次拿下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從此聯想電腦就將自己和科技緊緊繫結在了一起,但不可否認,1992年的聯想電腦確實擔當得起這個殊榮。
在NVIDIA還沒有誕生的1992年,聯想電腦幾乎已經做到了極致,除了個人電腦中最為核心的部分——中央處理器(CPU),而這也成了倪光南和柳傳志最終決裂的導火索。
最終決裂
在倪光南的幫助之下,四年拿了兩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聯想電腦也成了中國科技的代名詞,隨後倪光南又帶領聯想進入了程控交換機領域,在巔峰的1994年聯想旗下的程控交換機事業部的銷售額就相當於華為整個公司的銷售額,那一年的聯想可以說是擔得起所有的榮耀;而倪光南也憑藉兩次主導聯想產品的開發而在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倪光南和柳傳志以及聯想都在這一年走上了人生巔峰。
但也是在1994年,決定上市的聯想成為了倪光南和柳傳志分裂的導火索。倪光南是難得一見的技術人才,幾乎以一己之力推動著聯想產品的不斷出現;而柳傳志同樣是難得一見的經營高手,總是能把倪光南研發出的產品完美地推廣到市場上。在長達10年的合作中,兩個人曾是親密無間的戰友。
早期的聯想可以說是憑藉著技術殺出了一條血路,也成為了國內科技企業的領頭羊,倪光南自然認為聯想應該繼續沿著技術路線走下去,去攻克中央處理器這一最大也是最後的難關;但是柳傳志則是看到了Wintel聯盟正在以勢不可擋的態勢席捲全球電腦市場,聯想沒有能力去和Wintel進行正面抗衡。
兩者的想法都有道理也都有缺陷,重金投入打造CPU不一定能得到成果,但是完全摒棄研發同樣讓聯想歸於平庸。最終在1995年聯想內鬥以倪光南被解除所有職務告終,而倪光南為聯想未來所打造的技術路線也全部遭到了廢棄,曾經和華為齊名的程控機交換部門、和惠普齊名的印表機部門以及為聯想電腦帶來赫赫戰功的板卡部門全部遭到了解散,聯想也正式走上了“貿工技”的道路。
聯想辜負了時代
即使不做CPU,聯想也有很多的機會——獨立顯示卡剛剛出現,通訊裝置領域一片空白,主機板記憶體市場同樣也充滿了機會,但是自從倪光南離開聯想之後,聯想就再也沒有拿到過可以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同等級的獎項,而聯想電腦依然憑藉著1992年所拿到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吃了很長時間的科技紅利。
作為出身中科院的企業,聯想享受了很多屬於科技企業的優惠政策和科研資源傾斜,但如今的聯想年研發投入佔比不足3%,甚至連科創板都上市失敗,可以和曾經以科技為主導的聯想判若雲泥。
如今柳傳志在退休之後依然享受著聯想提供的高達7000多萬的薪酬和高額的股權,而曾經為聯想的崛起打下汗馬功勞的倪光南院士卻一無所獲,在82歲的高齡依然在為晶片國產化所奔走呼籲。
曾經國內頂尖的企業如今竟然淪落到連科創板都上不去,聯想和柳傳志或許欠倪光南院士一句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