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臺是古人文房中必備的書法用具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硯材的運用也極為廣泛,其中以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最為突出,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硯。而在四大名硯中,尤以澄泥硯最為獨特,這與其用料與眾不同有關。
澄泥硯是以沉澱千年黃河漬泥為原料,製作工藝十分講究,需經過選泥、澄泥、製坯、雕刻、燒製等諸多工序,經特殊爐火燒煉而成,質堅耐磨,觀若碧玉,撫若童肌,儲墨不涸,積墨不腐,厲寒不冰,呵氣可研,不傷筆,不損毫,備受歷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為貢品。宋代歐陽修在其《硯譜》中記載:“虢州澄泥,唐人品硯以為第一,今人罕用。”武則天、蘇東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鍾,並著文記之;乾隆皇帝讚譽:撫如石,呵生津。其功效可與石硯媲美,此硯中一絕。宋代大文豪蘇軾對澄泥硯有“舉世爭稱鄴瓦堅,一枚不換百金頒”的讚譽。
在造型藝術上,澄泥硯也別具一格。它十分注重圖案和造型,雕刻形式多樣,色澤典雅秀麗,顯得極為古樸大方。澄泥硯的硯體形有圓、橢圓、半圓、正方、長方、隨意形的。雕式有號、耳瓶、二龜坐浪、海獸哮月、八怪鬥水、仿古石渠閣瓦等立體硯。平面雕刻有山水人物、草樹花卉、走獸飛禽;又有犀牛望月、台山白塔、嫦娥奔月等。僅從型制上看,作為非石質硯,澄泥硯代表著古代合成硯的製作高峰。
圖中所示為清乾隆御銘螽斯葉形澄泥硯,長18.5釐米,澄泥質地,設計精巧,形制為瓜葉形,質細而潤澤。兩面皆刻瓜葉藤蔓,縈繞硯體全身,葉間平坦處為硯堂,硯面及硯背有仿端硯石眼,色碧黃。葉下隱隱有一螽斯俯臥,兩前足前伸,似是在奮力鳴叫。左上方一枚葉片巧色作金黃色,上刻楷書御製詩一首,“質貞潤複製精奇,兩面胥堪受墨宜。既盛既綿珍寶晉,周南大雅意兼斯”,款題“乾隆戊戌夏御題”。按詩意,硯的兩面都可磨墨使用。硯背刻大小螽斯三隻,並有仿端石石眼四個,葉下平坦處,亦可作硯堂,大瓜上刻隸書“寶晉齋珍玩”五字。
螽斯,我國北方稱其為蟈蟈。詩經《國風·周南·螽斯》雲:“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表達了先民祈求多子的祝禱之意。硯帶此紋飾,可謂含蓄精妙。寶晉齋,是宋代書法家米芾的齋號。文學家、金石學家唐蘭著有《寶晉齋法帖讀後記》一文,文中記載:寶晉是米芾齋名,米所作的《書史》說:“餘白首收晉帖,止得謝安一帖,開元建中御府物,曾入王涯家;右軍二帖,貞觀御府印;子敬一帖,有褚遂良題印,又有丞相王鐸家印記;及有顧愷之戴逵畫淨名天女、觀音;遂以所居命為寶晉齋。”米芾一生酷愛名硯,戀石成癖,不惜代價多方訪求,曾作《紫金硯帖》敘述自己得到蘇軾遺硯的感嘆。
澄泥硯質地細膩,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可與石質佳硯相媲美的特點。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價昂難求。該硯以代價高昂而複雜的澄泥工藝來類比端石的視覺效果,非常難得,加之形制精湛,寓意美好,是澄泥古硯中不可多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