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2021年國慶算是一個比較奇特的假期。前一天還熱如盛夏,後一天便涼似深秋,就象一塊煅燒得通紅的鐵塊,猝然入水,一時讓人不知所措。
夕陽西下,強光漸漸消退。在緊挨著遠方山脈的天際,開始泛出淡紫紅色時,我剛好穿出顧縣場鎮。沿著“顧雙路”駛出大約一公里右轉,走過兩三百米冒出雜草碾出幾路車痕的土公路,便到了彭家老院子。
老院子地處顧縣鎮南橋壩村,臥於石泉山下。周圍是連片的新翻過的土地,呈現出鮮豔的諸紅色。這些土地前幾年被流轉了出去,現是第二任老闆接手,村民尚未得到租金,這大抵反映了當前鄉村經濟普遍面臨的窘境。
老院子為全木結構川鬥房,建有上廳、中廳和下廳,“日”字型兩進院落。雖然規模不大,但上廳、中廳及兩邊廂房儲存幾近完好,下廳已經不存。
下廳院壩較大,鋪設青石板,雖然老舊,但非常完整。一條平直略凸的石板路,直達中廳街簷,將院壩一分為二。
中廳面闊五間,中為明間,兩邊次間,再外為梢間,五步階梯直上。
明間三門六扇,中間為兩扇實木門;左右各兩扇為六抹頭格扇門,上絛環板有如意鏤雕,格心為一箭三碼直欞條,中、下絛環板和裙板均為實木,無任何雕飾;中間門檻上加高一條橫木,兩邊門檻略低,均被踩踏成“鍋底”形狀。在古代,明間中間的門平時都會關閉著,人們從兩邊進出,只有在重大節日,或者人員聚集時,才會開啟,所以兩邊門檻的變化最為明顯。
中廳木柱粗圓,隔一柱落地,空間高大。下有近3米高的實木板壁,上為竹編抹灰牆壁。室內有一塊2米多高的木質匾額,據說上面有款識和文字,後來常被用著辦紅白喜事的案板,上面佈滿了細密的刀痕。以前中廳和上廳明間均放有兩根長長的行凳,五幾年被毀掉,現在想來有些可惜。
穿過中廳明間,由上廳、中廳及兩邊廂房圍成了一個完整的長方形空間。上廳的建築結構與中廳相同,只是又拔高了三級臺階,後壁有神龕,下置香爐,爐壁上刻有人物、花草浮雕。在右次間住著一對年近70的夫婦,丈夫叫彭學華,也是目前這座老院子唯一的住戶。
兩邊廂房較為狹窄,格扇門均為六抹頭,格心造型簡單。
整個老院子沒有繁複生動的雕飾、精湛絕妙的工藝,格扇窗均採用簡單的直欞條造型,柱礎扁平,挑簷厚實,挑頭略有紋飾,一切都顯得簡單、古樸而又實用,明末清初川東民居的特徵較為明顯。
據村民彭禮孝介紹,老院子系湖廣填川修建,彭家始祖為四女三男,以前供奉著七柱始祖雕像,毀於“伙食團”時期。曾經老院子容納了三十多戶人家共100多人口,那應該是最為繁華的時期,留下了在這裡生活過的人們最美好的舊時光。
天色漸暗,夜風驟起,沙沙的竹葉聲不絕於耳,拂動著深秋的寒意。在漸濃的夜色裡,老院子愈發靜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