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中國在給學生上課。資料圖片
連中國 北京市特級教師。中國語文報刊協會寫作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課堂教學分會秘書長。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市級教研員。北京四中首屆人文實驗班語文教師兼班主任、北京四中首屆道元實驗班語文教師。全國語文報杯課堂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及免費師範生培養兼職導師。出版專著有《喚醒生命》《語文課》《語文課Ⅱ》《語文課III》《讀透名著——整本書閱讀策略》等。
掙脫成見,讓我們的內心無限度地貼近課堂,將教師自我成長與學生的成長關聯在一起,充分喚醒課堂裡那些“沉睡”“豐富”且重要的東西,唯有如此,我們才可以將自我認知向前有力地推進一些。
這裡說的“我們”,是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語文教師。
沿著課一直走下去 就會遇到“人”
我要深切地感謝我的學生,如若缺少了他們的推動與引領——不錯,是引領——我們對於課堂與教育規律最核心的認知,可能幾十年徘徊不前甚至不斷萎縮後退。沒有學生內在遼闊無邊求知願望的牽動與沉浸於課堂那種內心愉悅蓬勃狀態的感染,我們對於課堂的認知就不能來得真切、自然、深入,直抵要旨。我們脆弱的認知就會被外界不斷地改造,被種種迷霧、誤解、偏識所影響與隔斷,而這一切恰恰是造成教師職業倦怠與內心荒蕪最重要的原因。
當然,教師也會對學生構成重要的引領。真實的教育規律告訴我們,學生往往是因為遇見一個人改變了一件事。一門學科並非孤立存在,它是伴隨一個人(教師)而得以存在的。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個規律便是師生之間的這種相互開啟與引領。我們都是蠟燭,又都是彼此的火柴。
在我進入北京四中任教之後,我對於課堂的探索駛入了“高速公路”。學生旺盛、純潔、飽滿的求知慾望與探索願望,再加之我原本就對自己的課堂充滿了虔誠的渴望,二者相得益彰,互為表裡,密切配合,幫助我沿著課堂求索之路一路疾馳而下。
在與語言美好艱難的摩擦撞擊之中,我與學生生出了共同的課堂期盼,一節一節的課,在無盡高遠之處召喚著我們,我們都興致勃勃,躍躍欲試。我好像對自己的課堂進入了一種痴迷的狀態,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我在課堂深處遇到了一個個更為完整與充分的“人”。
課堂中“三個人”的魅力
教育最核心的規律與魅力,不是要求什麼,而是影響了什麼;不是給予了什麼,而是啟發了什麼;不是夯實了什麼,而是柔軟了什麼;不是外在表現了什麼,而是內在承認了什麼……基於以上認知,在教育中,人對人的影響無疑是深刻而內在的。
這第一個“人”就是課文作者。我們沿著語言的通道,就是要與這個“人”以及他筆下所展開的世界交融。汪曾祺先生在《釣魚的醫生》中,塑造了王淡人這位釣魚的醫生,他寫道:
王淡人的醫室裡掛著一副鄭板橋寫的(木板刻印的)對子:“一庭春雨瓢兒菜,滿架秋風扁豆花。”
一副對聯將王淡人的精神氣韻浮雕而出,在世人的眼光中,平樸的王淡人卻飄逸著滿身的風雅。這風雅是一種秀美挺闊的精神氣韻。“一庭春雨”與“滿架秋風”,孕育與搭建出的是雅緻、風範、磊落。他的風雅不酸腐,不柔弱,與平樸自然、醇厚美好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他的生活質樸而有味,平淡卻有範兒。這個“範兒”是王淡人的精神與靈魂之光,照亮全篇。讀罷,令人難以忘懷。釣魚的醫生所具有的靈魂“範兒”,正是汪曾祺自己的靈魂自然而內在的投射。所謂教育,不就是幫助人長出並呵護人的靈魂之光嗎?教育是幫助“人”進行自然內在的自我生命發現,這個發現一旦在師生的心魂上完成,整個“人”不但是幸福的,而且是有光亮的。
這第二個“人”是教師自己。我們一直以為教學是在教學生,而教學更內在更豐富的力量恰恰是在影響教師自己。我們在自己的課堂裡發育併成長。課堂可以延伸到哪裡,更完整的那個自己便可以延伸到哪裡。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課堂是與自己精神思想的尺幅等長的。我們的課到了哪裡,我們更完整意義上的那個“人”便到了哪裡,反之亦然。課堂可以無限延展我們的那個“自己”,也可以限制我們的那個“自己”。
這第三個“人”是學生自己。美好內在的課堂是一種經歷,在這種充分自然的經歷中,一個人感受了什麼,理解到了什麼,觸及了什麼,誕生了什麼,放棄了什麼……真正內在的教育誕生在人無限遼闊與豐富的內部世界中。教育就是讓“人”的心,走了很遠很遠的路才回來。這段很遠很遠的路程,就是教育給予人終身受益的東西。
最奇妙的是,在課堂中這三種“人”相互生成,彼此輝映,最終“難解難分”,匯成一片“光”之海洋。
優質課應從教師內心抵達學生內心
優質課不是想出來的,甚至不是“研究”出來的,是一節一節課上出來的。學生狀況與我們內心的思想風暴決定著我們對於課堂的理解。
我們常以為課程內容,經由教學方法、課堂組織形式、課程編排狀況等就可以順利到達學生那裡,但這種想法常常是一廂情願,這種到達往往是外在的,不是內在的。外在的抵達也可以構成師生的發展,但外在的抵達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培養了內部世界無根底的人。
來自教師自己內心深處的課,才有力量與智慧走到學生的內心深處。一節優質的課,經由教師內心的處理後到達學生內心,才能溫潤而富有價值、美好而帶有彈性。這股到達學生內心深處的力量,經過學生內心的賦予與創造,又會形成一道力量,再次有力地折返到教師那裡。在這樣迴圈往復的折返傳遞中,師生在課堂上經歷一次次自我的發育與更新。
要把課上到學生的心裡,這是教師的嚮往與追求,但是如何把課上到學生的心裡呢?教師首先要把課上到自己的心裡。我們不能奢求當教師的靈魂不在場的時候,學生的靈魂卻常常在場。
課堂的深度與美源於“人”的互動
決定課堂內在品質的恰恰是那些隱約而柔軟、可能不被我們注意的東西。對於課堂,我們必須小心翼翼,從完整意義上“人”的角度去建構。這樣學生才能得到更充分與更完整意義上的發展。
我們再來看汪曾祺先生《釣魚的醫生》中的一段話:
王淡人就是這樣,給人看病,看“男女內外大小方脈”,做傻事,每天釣魚。一庭春雨,滿架秋風。
“給人看病”,“看‘男女內外大小方脈’”,“做傻事”,“每天釣魚”:這些都是王淡人做的事情,但“一庭春雨,滿架秋風”不是,為什麼要放在一起呢?請注意“每天釣魚”後面的句號。“一庭春雨,滿架秋風”是王淡人的精神圖畫與人格象徵。
如若我們用心一讀,就讀出了王淡人的急公好義與瀟灑淡泊,他集醫士、俠士、隱士、文士於一身,他讓平淡的生活生出高貴。“一庭春雨,滿架秋風”是王淡人的“範兒”——精神特徵與精神氣韻。
在課堂的深處住著“人”,也住著一個“社會”,還住著一個“未來”。放棄侷限,放棄那些浮於外表的東西,向著課堂美好而寬廣的深處去。課堂深處本身便是一種充分的師生相處。在相處中,“人”是彼此深刻影響的。這其間,因為有了“人”豐富的參與,所以這樣的課堂有著優美的弧度、開闊的深度。
教師上過的課,都在慢慢地建構教師的思想。你怎麼上課,你的思想就怎麼形成;你的課到了哪裡,你的思想就到了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