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三年以後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嗎?也許下一位健身達人就是你,不用懷疑,你差的只是一些小技巧和一份訓練計劃。
我從2020年5月份開始健身,在這過程中我擬過幾份訓練計劃,到現在基本成熟,至少對我來說有用,也許我對健身的理解和經驗能給你點幫助,世上沒有絕對的完美,但我們可以做到接近完美,相信自己可以的。
當你開始訓練計劃的第一天,你應該買本筆記記下來,記錄每天的訓練情況,包括一些重要的事情,感悟和體會,進步及目標是否達成,記錄成長養成寫健身日記的好習慣,多少年後你會感謝今天的決定,相信我,這是你堅持下去的理由。
一、熱身
1、不是全力以赴,而是讓身體活動起來
什麼是熱身?所謂熱身就是在運動健身之前把全身各關節和肌肉跳動起來,達到一定血液迴圈的地步,能夠讓你在之後的運動中減少受傷的機率(不限於肌肉拉傷和關節疼痛等),當然,年輕人比老年人熱身的時間稍微快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大部分各方面機體功能都會下降,所以熱身時長難免會久一點。
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熱身的時候只能運用50%的力量和80%的標準程度來做動作,超過不可!不然你消耗過大,就無法繼續接下來的訓練了。
2、難度係數和動作形式
一般來說,熱身選擇的動作難度和動作形式取決於你要訓練什麼動作,打個比方,比如說你今天訓練的是一個標準俯臥撐(體育課上做的那種,你懂的),那麼在訓練之前你要選擇的熱身動作是膝蓋俯臥撐和上斜俯臥撐,因為這兩個動作比標準俯臥撐難度係數低,選擇它們能夠讓你快速適應此類動作形式,而且不會覺得有太大的壓力,以此類推!
總之你熱身的動作要比訓練的動作難度低,最好是同一型別的,你不要把引體向上當做訓練俯臥撐的熱身,因為它們有各自的熱身動作形式,請分開熱身。
3、組數(每組數量怎麼定)?
關於組數,熱身組應該是一到四組,超過四組就是浪費時間,年輕人可以一到兩組,上了年紀的兩到四組,我曾經也做兩組,後來發現太費時間了,所以我現在幾乎都只做一組熱身組,因為我覺得已經足夠了。
需要注意的是熱身組,不管你做多少組,做第一組的時候,要做到最大數量的一半就可以了,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比如你能做膝蓋俯臥撐最多50個,那麼你第一組熱身請選擇做25次左右就行,接著第二組熱身會比第一組要少(如果你還做第二組的話),可以選擇15次到22次之間,總之數量是往下走的,訓練的時候也一樣,有些人有潔癖,每組的數量都要求整數或者一樣的,你最好改掉這些毛病。
4、充滿能量的開始
千萬不要力歇,別一開始訓練就累趴了,注意以上的要點及細節,熱身後你應該感覺全身充滿能量,而不是要一個嬰兒般的睡眠,分開熱身動作和訓練動作的區別,包括投入的時間和精力等等……,記住!你要訓練什麼動作,那就以這個動作的低難度或者說退階動作來作為熱身,我這麼說,應該不難理解吧?
二、訓練計劃
1、按天按星期按月?
每個開始訓練的人都要有一套自己的訓練計劃,如果沒有,請開始制定,那麼如何安排呢?按天按星期還是按月?答案是以星期為單位,以此作為迴圈,每個星期是7天,而這7天當中如何訓練由你自己安排,我不可能給出一個統一的標準,不過我確定的是,每個星期至少留有一天的時間來休息,不管你在什麼階段,每個星期留有一天的休息時間是個不錯的選擇,當然我會拿星期天來休息,這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我相信你也可以。
2、不同階段的人每週訓練量
如果你是新手(完全沒健身過那種),我建議你每週訓練兩天,星期三和星期六,又或者是14和25,至於怎麼組合,那要看你生活情況和工作時間了,你要學會做自己的教練。如果你已經訓練有3個月到半年時間,這時候有點經驗了,體能和力量也增加了,那麼我建議選擇隔天練習,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週六和週末休息能加快你的恢復,這樣就有四天休息時間,完全足夠。
再者你要是訓練時間有半年以上,我推薦每個星期訓練六天,週一到週六訓練時間,週末休息,雖然訓練很頻繁,但我相信這時候你已經完全可以駕馭了,不過有時候不在狀態和受傷是可以增加休息時間的,很少有人全年保持這樣的訓練計劃,因為生活中總會有各種問題,你要學會自我調節。
3、強度及力歇
我並不推薦力歇組,除非你不用做事或者恢復能力強,一般我會訓練兩到四組,有時候是一組,看時間多不多,體力情況等等……,訓練組和之前的熱身組一樣,第一組的次數要比第二組多,不過從第二組開始(如果你還要做的話),後面的每組次數可以一樣,類似10+10+10,也可以以此遞減10+8+5,我經常會去嘗試不同的動作強度及形式,但我絕不會力歇。
我一般每天只練習兩種動作形式,比如星期一練習俯臥撐和舉腿,這是鍛鍊胸部肌肉群和腹肌核心的動作,星期二練習倒立和背部肌肉,包括脊柱!超過兩種動作型別會讓你精力得不到集中,所以你如果不是專業人士就不要隨意新增。
訓練完後,如果還有餘力,我會做一些拉伸或者是某些針對性動作,比如“指尖俯臥撐,”當然這些只能在你訓練完之後再去嘗試,偶爾加入一些小動作會讓你的訓練更有趣味性,但要注意身體的承受能力,別把能量用完。
4、分配時間和恢復
要說時間嘛!每個人的工作時間都不一樣,如果你有空,早中晚都可以訓練,如果你時間多,那就訓練久一點(一到三小時),因為我們不是專業的運動員,三小時之內完全夠用,當然你要是加班比較晚,時間也不多,擠個十分鐘到半個鍾也是可以的,我不信你拿不出來,反抗的都是藉口,除非你上班工作太累了,一點都不想動,這也是能理解的,因為太過疲勞是不能再去運動的,當以休息為主!肌肉和力量的增加恢復,不是在你鍛鍊完後馬上體現,而是在你按訓練計劃之後的睡眠和飲食當中不斷的累積,隨著時間的推移才慢慢的增加,關於這一點,只要你堅持下去,你會明白我說的是什麼。
5、基礎力量練習還是高階動作?
基礎力量是什麼?我想練習俄挺和前水平,那麼我應該怎麼做?關於這些問題,我在自我練習當中總會有一些經驗,什麼是基礎力量?很簡單,就拿一種運動來說吧!打“籃球”,檢驗一個人是否會打籃球,請叫他來一個標準的三步上籃吧,這是最基本的入門動作,懂了吧?健身的基礎力量同樣的原理,基礎力量也就是你對這個動作的控制和運用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在你能不能夠把簡單的入門動作標準的做出來,就好比說你想練俄挺,那麼第一步肯定要練習團身(衝肩這裡就不說了),如果你能夠撐起來,並且動作標準,說明你基礎力量是足夠的,反之請重視它,回去繼續練習,慢慢累積!“基礎的動作練就基礎的力量。”
當然技巧方面在之後的訓練當中慢慢調整就沒問題。我並不建議新手一開始就練高階動作,極限動作往往需要基礎力量為前提,同時又強調關節以及肌腱的韌性,肩部和核心力量更重要,缺一真不可。我要是你,我會馬上拒絕,我絕不允許自己在運動健身當中受傷,希望你也一樣。
三、慢工出細活
1、升級
一個動作如何升級到下一個更高難度的動作?其中包括時間和技巧,我相信大部分人和我一樣,有那麼一段時間也會困惑,其實也不是沒有答案,答案有!就怕你不理解,主要看這個動作對你還有沒有用,如果有用,那就繼續練下去,反之,這個動作你做起來很輕鬆(標準的情況下),而且增加數量也沒問題,至少看起來沒什麼難度,這個時候你可以考慮升級了,比如標準俯臥撐能做兩到三組,每組20個,做完後沒啥感覺(我說的是慢速的好吧),那麼下次直接練習窄距俯臥撐吧,這難度你懂的,剛開始肯定不適應,慢慢來,千萬別給自己制定時間,一個月升一級什麼的,這是玩鬧,你應該吸取每個動作的營養,而不是想甩掉它。
不過有時候我也會作弊,哈哈!我會把目前做的動作和下一級動作交替來進行,我把它稱之為“同步適應”,你也可以學我,關鍵是你能夠掌握,基礎力量足夠的前提下才能這麼做。
2、肌肉記憶
肌肉也是有記憶的,身體也一樣,它就像我們的大腦一樣,會在某時某刻給你一個漂亮的閃光點。還記得上次學會倒立是什麼時候嗎?很久沒有練了,也許半個月、又或許一個月,你覺得大腦已經忘記這個動作是怎麼做的了,別緊張,不用懷疑,你的肌肉和身體還記得,它就像條件反射一樣,只要稍微啟用就可以回到之前的狀態,你要做的就是用一兩天時間找回它,這就是肌肉記憶,學會的東西,如果大腦記不起來,但是身體和肌肉不會。當然這只是在健身運動這塊,別的領域我不敢保證。
3、放鬆式拉伸及副練習
放鬆式拉伸和熱身有區別,放鬆拉伸是身體肌肉和關節處於放鬆狀態,這時候受到攻擊最為致命的,所以在放鬆的時候時刻要注意環境。而熱身則不同,熱身情況下身體處於自然的狀態,肌肉自然的繃緊(是自然的,不是用力的),比如做單槓懸吊熱身,那麼雙臂和上半身是不能放鬆的,要保持自然繃緊狀態,如果你放鬆了,那麼就變成了放鬆拉伸動作,到後面練引體的時候絕對出現問題,結果是拉不起來或受傷,所以請停止這種愚蠢的行為。總之一句話:“放鬆式拉伸是肌肉和關節處於完全放鬆狀態,而熱身和訓練要保持全身肌肉的自然繃緊,請正確認識對待,拉伸一般都是在訓練完了以後才開始的”。
4、保持激情和堅持的重要性
“健身必須有激情,有激情才能堅持下去,如果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一定要找回激情”,這話其實一點都不矛盾,本來就是如此,你也許有經歷過,有那麼一段時間特別不想練,覺得沒意義,鍛鍊那麼累,練出來有什麼用?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思想,我也有過很多次放棄的時候,但這次不會了,我嚐嚐在失落的時候會去找勵志的東西,包括影片文字,甚至圖片也能給予我動力,我不斷激勵自己,一旦放棄了,那麼所有的努力就會從頭再來,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一天不練沒感覺,一週不練有感覺,一月不練別人覺,一年不練沒知覺。”
也許你現在有健身夥伴,但不會永遠都是這樣,在沒有人提醒你的時候,要學會做自己的教練,對,我說過的。加油吧!有時候你需要自我激勵。
總結:這也許是我的全部經驗,包括成功的和失敗的,也是我學過的全部知識,至少目前為止,我始終相信,少走彎路是最好的,可惜以前沒有人給予我正確的指導,讓我在失敗中慢慢體會。如果你喜歡,我也願意把我所學所知話於你,要是有捷徑,誰不願意走呢?
你說是吧!我是@徒手鬥士,一位想用哲學觀點運用到健身路上的朋友。